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2006

  已升任治中的刘涣,这便说道:舒县令姓陶名谦,字恭祖。丹阳郡人。
  原来如此!
  刘备会心一笑。缘分早已结下,难怪后来陶恭祖会三让徐州。
  天子之命不可违。
  不待新太守上任,恩师这便与刘涣、郑宝等官吏,交待诸事。刘备更是厉兵秣马,从郡中武库调配盔甲武具,武装三千新军。
  汉代尚武。单单一个东海郡武库《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记录其库存武备数量,足以惊人。两项合计:“凡兵车器二百四十二千三百二十六万八千四百八十七(其中:弩机537707件,有车用弩11181件,普通弩526526件;其次,还有未装弩机的弩臂263798件。有弓77521件,弓弦3987件。连弩车564乘,武刚强弩车10乘。盾9991件,皮甲142322具,铠甲63324具,甲札587299具;战马首铠97584具,骑兵装甲具5000余套。车用铍1421件,铍(枪)449801件,矛50178件,有方(戟)78392件。刀156135件,剑99901件。鞍鞯2080具,和上马鞒825具。除此以外,该集簿中还有众多攻城、守城之军事物资,便不再一一叙述。)”。
  九江武库虽比不上东海郡,本朝亦稍逊于前汉。可武装四千余人,九江武库却是足够。
  安顿好一切,恩师这便启程,逆江而上,直达舒县。
  闻讯赶来送行的郡中父老,闭塞于道。恩师却提前出发,未与众人辞行。
  刘备携精兵五千,同船服侍左右。等郡中父老赶到港口,船队已远去。河边哭声恸天,皆呼卢父离我而去!
  治中刘涣又流泪。
  此时方才醒悟,何谓“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第157章
江淮上甲
  庐江郡,治舒县。领十四国、县:舒县、临湖、襄安、居巢、皖县、寻阳、龙舒、六安、安丰、安风、潜县、雩娄、阳泉、寥县。
  毗邻九江郡。船队沿淮河水路入泄水南下,直抵龙舒县。
  蛮兵围攻舒县,却来自大别山。龙舒正夹在大别山区与舒县之间。只需固守龙舒,并以此为基,上下夹击,左右袭扰,或断蛮兵粮道,或截蛮兵归路,龙舒正当其用。
  龙舒城东南有龙舒水,亦称南溪,流经舒县入巢湖。
  龙舒西南高,而东北平。水出西南山区,则一踏平川向东北直冲而去,故多水患。西汉初,鉴于“龙舒水源出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羹颉侯刘信率龙舒民众,于七门岭下修筑七门堰,变害为利。“开渠建闸,引河流东北”,灌溉八百顷。又修筑乌洋堰,并在县城周围修成漕闸堰,滋田二万余亩。
  如今南溪水路,舟樯云集,商贾荟萃,非常繁华。
  船队夜泊泄水河岸。队伍迅速集结,扑向龙舒城。蛮兵主力皆在围攻舒县。此时龙舒城外只有数千蛮兵驻扎。州郡兵士皆被征调,拱卫郡治舒县。捉襟见肘的兵力,守城尚可,出城毙敌则不易。
  刘备率五千人马夜袭。蛮兵酣睡,毫无防备。这便杀透敌营,解龙舒城围。
  星夜入城。恩师这便调兵遣将。命韩猛、黄盖领兵南下,解居巢、皖县之围。韩猛率刀盾手、长枪兵、弓弩手合计千人,直扑居巢。黄盖领周泰蒋钦麾下千余水贼乘船入皖水,驰援皖县。
  徐荣领麾下百骑:鼍龙骑、轻骑各五十,沿河岸收拢船只。只待韩猛、黄盖两军返回,便舟行南溪,驰援舒县。
  二日后,捷报传来。
  韩猛,黄盖皆杀散蛮兵,解巢、皖县之围。斩首数百,损失小到不计。
  又日夜兼程赶回,合兵一处,乘船东进舒县。
  三千淮泗精兵,千余丹阳虎贲。还有刘备手下白毦精卒。以一当十,所向披靡。蛮族乱箭,甚不能破甲!何谈杀伤。徐荣百余骑便冲散敌阵。韩猛、黄盖、周泰、蒋钦,挥军掩杀。黄忠率弓弩手拱卫中军。
  蛮军兵败如山倒。加之刘备大名响彻淮泗,大旗所至,贼军尽散。
  护恩师入城安民,理太守政事。
  又见舒县令陶谦,询问蛮反,说乃是受当地大族蛊惑。有豪强黄穰,勾结庐江山蛮,以赋税不均为由,起兵造反。
  恩师又问:‘赋税不均’可是实情?
  陶县令愤声答道:此乃无中生有。朝廷税赋,皆有来由。黄穰门下家奴数万,豪取强夺,作恶乡里。年初我令其将家奴放归,重新造册编入齐民。却惹恼了黄穰。这便重金利诱大别山蛮。假借‘赋税不均’之名,围攻诸县。便是想让我等知难而退。
  恩师这便点头:县令不必过激。一切自当水落石出。
  命人取来收支账目,恩师细细比对。又招山蛮俘虏,细细询问。果如陶县令所言。那黄穰乃是舒县豪强,城东南良田,皆在他名下。并人土地,霸人妻女。齐民血泪诉卷,堆积如山。当真罄竹难书。
  其人乃是本地豪强,有家曲数万。黄氏宗人广与郡中官吏豪强联姻,势力强大。历任县令皆不敢轻动。唯独陶县令敢捋虎须。令他限期将所虏民众放归原籍。
  这才逼反了黄穰。
  留守郡丞进言:只需安抚黄穰,兵势尽解。
  恩师身旁刘备,龇牙一笑。
  刘备心知,时下土地兼并,已呈愈演愈烈之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加之赋税沉重,自耕农纷纷破产,被豪族蓄养为佃户、家奴。又遇连年灾荒瘟疫,百姓苦不堪言。为活命,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乞食,成为流民。
  黄穰并非个例。大汉十三州,民情皆如此。
  蓄养数万佃户、家奴,却只算一户。单单年两百钱的户赋一项,便可省下巨款。且豪强多隐瞒人口。像黄穰家曲数万,却只报‘奴仆十人’。口赋、算赋,又省下巨款。世家豪强皆如此行事。于是‘蓄奴成风’。
  诸侯王国亦是如此。像刘备这样,不收家奴,如实造册的实在是少数。人岁六十三钱的献费,十里楼桑竟在诸侯中居于前列。可见一斑!
  难怪陶县令激愤如此。数万家奴部曲,却只上报十人。是不是太嚣张?哪次出门,亲随仆从耀武扬威,不下数百?怎还有脸上报十人!
  欺人太甚。
  于是陶县令亲往黄氏田庄,言辞恳切。两种办法:如实造册,或放归原籍。
  黄穰巧言令色,临行前送上金银收买,被陶县令严词拒绝。这便勾结山蛮,举兵攻打郡县。好让陶县令知难而退。或被上司责罚,调离任上。诸如此类。
  算盘打得不错。只可惜碰到了恩师和刘备。
  先接管武库、城防。收拢军心,裁减心怀叵测之辈。刘备这便命人传信黄穰与山蛮渠帅:限尔等如期投案,不然诛你满门。
  用朱砂写下的‘诛你满门’四字,当真血腥无比。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少君侯名动淮泗。先前在九江行事,人尽皆之。尽诛首犯,从贼皆放归免死。言必行,行必果。说一不二。
  山蛮渠帅各个如惊弓之鸟。后有龙舒、居巢、皖县败兵回营,皆说江淮上甲,不能与敌!
  不等少君侯出兵来剿,山蛮皆散去。见事不可为,除去建坞堡据险自守的黄穰。大小渠帅皆自缚于城下。
  贪财少谋的渠帅,刘备懒得管。陶县令自会秉公决断。
  唯独那个黄穰,刘备要亲自会一会。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山蛮若不受黄穰重金诱惑,怎敢围攻郡县。郡中守军若非被暗中勾连,又怎能避而不战。
  黄穰乃本地豪强。若不顺其言行,父母妻子必遭陷害。于是蛮兵一起,望风而逃。局势看似崩溃糜烂,却都在黄穰计较之内。对蛮夷,朝廷又多行安抚之策。故而,有恃无恐。料想,陶县令虽不至于被罢官,也会被调往别处。如此,便无人再逼他交出家仆田亩。灾祸自消,依旧横行乡里。
  如意算盘打得不错。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朝廷顺手一拨,把恩师和刘备遣到郡中。
  黄穰以卵击石,算是遇到硬茬了。
第158章
攻城拔寨
  刺奸来报,黄家坞堡在舒县东南约五十里。
  舒县南部,山脉绵延,逶迤百里。黄家坞堡立于山岭之上,岭高两百丈。堡墙围绕山头长达数里,易守难攻。
  坞内溪水良田、楼宇屋舍纵横。黄家囤粮扼险,早有准备。急切间难以攻下。
  刘备似也不着急。
  广布人手,昼夜查探。将整个黄家坞堡的山水地形,制成沙盘。寻找破敌之道。
  恩师彻查卷宗,确有‘赋税不均’。庐江郡豪强遍地,田亩、人口皆有瞒报。乃至田租税赋越收越少。无奈,诸县官吏只能将差额分摊到蛮人头上。如此日积月累,赋税沉重不堪。蛮人便时有反叛。
  归根结底,正如陶县令所说,乃是豪强兼并所致。
  蛮人退后,刘备命诸将收复县城,接管武库,城防。再派刺奸细细查探。蛮乱兴起时,豪强皆避入城中。如今瓮中捉鳖,何其容易!密令诸将紧守城门,只进不出,严加盘查。若有郡中官吏相问,便推说城外多蛮人散兵游勇,不宜出城。
  恩师在陶县令的协助下,将历年公文全部搬出,细细察看。凡有罪行,一律法办。
  各种恶行,令人发指。
  陶县令恳请恩师发兵拿人。恩师却轻轻摇头。
  恩师言道:擒贼擒王。庐江郡内豪强,皆以黄穰马首是瞻。此乃恶之首。首恶不除,又岂能震服宵小。
  陶县令拜服。
  郡中父老皆翘首以盼。
  快刀斩乱麻。事不宜迟,刘备只能强攻。
  黄家坞堡占据地力,刘备却手握人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