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7/2006

  “来人,请‘董侯’入殿。”太后遂传口谕。
  “喏。”少顷,长乐太仆赵忠,领董侯入内。
  “叩见太后。”董侯虽年幼,然举止得当,颇有仪容。
  太后柔声言道:“此人乃卫将军张济,董侯随之,可全性命。”
  “遵命。”董侯再拜起身,又冲张济行礼:“有劳卫将军。”
  张济急忙避过:“太后何意?”
  “卫将军可将董侯,置于鱼梁台上。料想,太师既得董侯,必不会再为难百官。”太后言尽于此。
  卫将军张济,如何还不领悟:“遵命!”
  太后此举,可谓神来之笔。
  董卓既得董侯,心满意足。水到渠成,必行废立。少帝虽难免被废,然性命无忧。有蓟王虎踞在北,董卓如何胆敢大逆不道,屠戮汉室。
  且背后深意,远不止此。
  卫将军张济,登台献宝,乃是纳投名状。董卓必引为心腹。然张济究竟如何行事,且观后效。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太后深知董卓为人也。
  南郭,东罼圭苑。太师府,鱼梁台。
  诚如张济所言。为防夜长梦多。董卓尽遣虎狼兵士,将洛阳内外,三公九卿,并朝中百官,悉数车载至台上。
  卓谋废帝,会重臣于台上。议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今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共)主。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勃海王(董侯),何如?”
  太仆王允曰:“案《尚书》,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宫。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过千余,故霍光废之。今上富于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
  卓怒,罢坐,欲诛允,少府劝之,得免。遂命兵士,驱赶下台。
  便在此时,心腹爱婿,中郎将牛辅入殿通禀:“卫将军张济求见。”
  “哦?”董卓略作思量,这便言道:“请来一见。”
  “喏。”
  须臾,卫将军张济,并五官中郎将张绣,携一锦服童子,昂然入内。
  “末将,拜见太师。”
  “卫将军身前何人?”董卓劈头便问。
  “乃王美人贵子,董侯是也。”张济实言相告。
  “嘶——”董卓将信将疑:“闻董侯豢养于太后宫中。如何与卫将军至此?”
  “此乃太后之意。”张济遂将前因后果,和盘托出。
  董卓仰天长叹:“不料太后,深明大义。董某竟无言以对。”
  与会百官,亦各自嗟叹。太后明知事不可为,故先行示弱。亦是示好。
  唯有如此,方能令董卓如愿。唯有令董卓如愿,方能保全少帝,并西宫太后,及何氏满门。
  换言之,太后已“投子认输”矣。
  果然。董卓离席,先请董侯入主座。而后仗剑立于座下,环视殿中文武百官,吐气开声:“既是太后之意,诸位可有异议。”
  “我等,无异议。”少府张俭,离席下拜。
  “我等,无异议。”百官随之离席下拜。便有忠臣如太傅杨彪,早已泣不成声。
  董卓冷眼旁观,无动于衷。
  坐榻之上,小董侯正襟危坐,似懂非懂。
  南宫玉堂殿。
  史夫人面色仓惶,踉跄入内:“陛下,大事不好。”
  “阿母且说来。”少帝似有觉悟。
  “卫将军张济,未能将大将军何苗,缉拿归案。反领一锦衣童子,车驾出园,直上鱼梁台。”史夫人深吸一口气:“台上门内弟子传语,言……”
  “锦衣童子,可是王美人贵子,朕之二弟,勃海王(刘)协?”
  “正是。”
  “太后已认输矣。”少帝惨笑:“不出二日,大位不保。”
  “为今之计,该当如何?”史夫人惊慌无措。早已忘记,此话,向来是少帝问她。
  “阿母可愿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少帝忽正色问道。言下之意,借史门死士,暗设埋伏。待董卓入殿,击而杀之。
  “这,这……”史夫人言道:“日前遇刺,董卓身披三层软甲,仍险遭不测。时至今日,如何肯轻身入宫。十万大军围城,我等势孤,恐难有胜算。”
  “阿母亦认输矣。”少帝笑中带泪:“朕,养虎成患,追悔莫及。若蓟王在朝,何至于此?”
  “陛下,妾,妾……”史夫人感同身受,欲哭无泪。
  群臣既无人反对。董卓遂马不停蹄,命一干人等,行废立事宜。
  只需三日期满。董卓携大军并百官逼宫。
  废少帝,立勃海王为新帝。
  函园,遗芳里,尚书令许攸宅邸。
  得许攸提前通报,大将军府主簿陈琳,幸免于难。伏于许攸宅中精舍,未受波及。
  待许攸车驾回府,急忙赶来相见。
  引入密室,许攸抚掌笑道:“事成矣。”
  “王莽现世?”陈琳问道。
  “然也。”许攸遂将鱼梁台上之事,和盘托出。
  陈琳一声慨叹:“不料竟是太后,先投子认输。”
  “太后此举,大有深意。”许攸言道:“不战而降,绝非太后所愿。”
  “子远何出此言?”陈琳求教。
  “太后所谋,尚未窥破。”许攸如实以告。
  陈琳轻轻颔首,遂又言道:“我有一言,不吐不快,还望子远勿怪。”
  “你我同生共死,何必见外。”许攸肃容答曰。
  陈琳遂将心腹之言,娓娓道来:“子远为大汉社稷,不惜以身噬虎。然所作所为,多行不义,恐为天下非议乃其一。被蓟王所恶乃其二也。俗语曰‘三人成市虎’。足见人言可畏。若他日,蓟王三兴汉室,起兵称帝。忌子远身负恶名,蓟王如何重用?”
第179章
情长谋远
  闻此言,许攸眼中,忽泛起一丝暖意。又随之散去。
  “孔璋所虑,不无道理。”许攸话锋一转:“然,不记右国令之事否?”
  “神上宗师。”陈琳幡然醒悟。神上宗师,至死不渝。蓟王亦甘冒除国之险,保其寿终正寝。
  “蓟王天下豪杰。爱恨分明,言行如一。心中自有日月,故不为俗世所绊。右国令不负蓟王,蓟王亦不负右国令。”许攸言道:“只因长情二字。”
  “蓟王长情之主。”陈琳面露钦佩之色。
  “然也。”许攸笑问:“天下皆言长情,不知此二字,孔璋又作何解?”
  “长,久也。情,爱也。”陈琳脱口而出。
  “孔璋只知其一也。”许攸摇头一笑。
  “莫非此中还有深意?”陈琳亦饱学之士,急忙求问。
  “长情,乃远谋也。”许攸一针见血:“情长谋远,便是蓟王所以行事也。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蓟王少时,居十里楼桑,有家中长姐,将一身所学,倾囊相授。另有四友寒来暑往,倾心相交。慧眼识英雄,一金知人心。而后通渠圩田,筑路造楼。楼桑大治,因复祖爵。后割头进封,非功不爵。终并六县为王。娶长母之姐为妻,初为世家豪族所诟病。言,临乡侯何其短视也。然蓟王一意孤行,初心不改。于是刘氏宗亲,旧友故交,天下公孙,悉数归心。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当奋三尺剑,布衣为王,何须仰人鼻息。今再观,蓟国和合之风,遍吹巨马两岸。无忘贫贱之交,不出糟糠之妻。英杰辈出,天下齐投,皆始于蓟王也。”
  言罢,许攸口出剖心之言:“知微见著。为恶,我远不及右国令。为善,助蓟王三兴炎汉。夫,君子曰:‘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蓟王名备,乃为天下首善也。首善便是至善。故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故,许攸虽有小恶,却功在首善。何罪之有?”
  陈琳慨叹:“子远深知蓟王也。”
  言及此处,许攸亦感慨万千:“蓟王少复祖爵,兴王道治国。乃(首)善之始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