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9/2006

  “我主尚在日南,远游未归。下臣奉中丞之命,请太后入园暂避。”孙乾起身奏对。
  “何不让朕葬身火海,捐此残躯,以助蓟王三兴。”太后不置可否。
  “临行前,中丞命下臣,代主进言:我主乃不世之豪杰。明是非,恶权谋。许攸足智多谋,设下连环苦肉计。虽有大功于社稷,然我主必耻于行事。恪守臣节,不愿代汉。窃以为,太后麟子可为帝。太后并二宫太皇,垂帘称制,再续社稷。”
  “蓟王麒麟天降,民心所向。贾文和,何必多此一举。”何后不为所动:“主簿自去。朕,无心逃离。”
  “喏。”孙乾亦言尽。然却岿然不动,陪坐侧席。
  又过多时。地板烟气飞窜,梁上已见飞火。怀中阿斗,浑然无觉。饱食母乳,竟已酣睡。
  便在此时,又听殿外言道:“妾,蓟王后公孙氏,叩见太后。”
  闻此言,何后终于动容。强忍泪目,扬声答曰:“请王后入殿相见。”
  孙乾肃容下拜,恭迎王后入殿。
  二女主隔帘对坐。
  何后言道:“王后此来,始料不及。”
  “妾代夫而来。”置身烟火之中,公孙王后,亦面色不改:“太后既为夫君诞下麟儿,夫君又岂能弃之不顾。多日前,贾诩入宫陈情。母亲方知洛阳之事。遂命妾前来,迎太后北上。”
  “苟活至今,无颜面存世。”太后婉拒。
  “太后恪守妇道,无可指摘。至于国事崩坏,国祚无存,亦非太后之责。”公孙王后言道:“临行前,母亲言,太后母子,必不辜负。”
  “孤儿寡母,如何苟活?”太后终吐露心声。先前不为所动,只因待价而沽。
  “太后仍为帝后。麟子可为人主。”公孙王后答曰。
  “诏示天下,告庙列祖。”太后振聋发聩。
  “可。”王后掷地有声。
  “如此,可速避。”心愿已了,榻下火烫。何后如何还能稳坐。
  公孙王后,起身相邀:“请太后移驾。”
第193章
顺天行事
  西园大火,三日不熄。
  尤其毗邻南北二宫。不时有飞火乘风,落入宫闱。二宫黄门,四处灭火,自顾不暇。浓烟蔽日,呛入口鼻。城内居民,纷纷外逃躲避。
  熊熊烈火,宛如末世。
  便是始作俑者,董卓麾下秦胡骑兵,亦退避三舍,不敢逼近。
  稍后,牛辅烟熏火燎,须发全无,登台来报。西园无一人,逃出火海。
  董卓恨意稍减,惧意丛生。
  园内广厦千间,数万园众,皆付之一炬。太后并麟子,亦未能幸免。董卓本以为。但凡火起,园众必如鸟兽散。待四门洞开,攻杀入园。不费吹灰之力,可杀何苗全家泄愤。并禁太后母子为质。令天下投鼠忌器,不敢妄动。
  岂料竟无一人外逃,数万园众皆为太后殉葬。
  董卓屏退左右,暗中发问:何以至此?
  牛辅答曰:火箭射入,片刻间,四面火起,烈焰冲天。尤其园门附近,一片火海,道路断绝,我等无从入内,内中亦无人出逃。
  火势竟如此剧烈。董卓无语。话说,杀人放火,秦胡贼兵,熟门熟路。不料竟一时失手。烈火如斯。
  事已至此,追悔莫及。
  急召尚书令许攸入殿。
  董卓言道:西园尽毁,无人外逃。为今之计,该当如何。
  许攸答曰:西园广厦千间,鳞次栉比。四面火起,必成燎原。无人外逃,死无对证也。丞相当为太后发丧,领百官吊唁。并昭告天下,乃园内赵忠、何苗等人,走投无路,自行纵火。累及太后并麟子,无故身亡。
  闻“死无对证”,董卓这才心安。正如许攸所言。西园大火,起因如何。已无从可考,亦无人反驳。
  董卓遂依计行事不提。
  话说那夜园中火起,青雀舫往来流香暗渠水路。转送西园众入濯龙园,登华云号等接应大舡,绕行阳渠,入函园水砦。又换乘车驾,连夜上山。西园妃避入瑶光殿,西园卫屯于二崤城兵堡。神鬼不知。
  自董卓领十万大军上洛,函园内松外紧。待废立新帝,夜晚更行宵禁。更加阳港水道,园中车马,本就日夜来往,异常繁忙。尤其二崤城上,九坞连横。营堡、粮堡、器堡、钱堡、中堡、官堡、学堡、民堡、客堡,车水马龙,可想而知。倍加掩人耳目。
  太后“明火焚(西)宮,暗度流香(渠)”之计,堪称神来一笔。
  自函园兴。阳渠水道,商船穿梭,日夜帆满。数万西园妃化整为零,输往蓟国。万余西园卫,就地入列,屯守兵堡。且不说人马具装,浑身披甲,皆蓟国制式。橫八竖六,十里函园。董卓人马,又岂能轻易入园,一探究竟。
  数万西园众,半座销金窟,皆何后嫁妆也。
  西园妃、西园卫,名声在外。先帝崩时,分得半座销金窟,何后长袖善舞,资产倍增。皆暗中存入钱堡。人、物相加,或有百亿资财。
  即便不嫁蓟王。携麟子南下鲁国。足可安度余生。
  函园,阳港。
  日上三竿。前大将军何苗,悠悠转醒。
  不及翻身,下腹疼痛如绞。不由呻吟出声。
  “二兄醒否?”帷外之人,竟是何后。
  何苗本欲强起下榻,却被何后所阻。“二兄勿动。”
  “太后安否?”何苗忙问。
  “西园大火,侥幸逃生。”何后又宽慰道:“二兄舍身刺贼,顺天行事。厥功至伟,青史留名矣。”
  闻此话,何苗悲从心起,一时哽咽难言。
  自那夜后。何苗日夜折磨,皆是不堪入目之画面。甚至欲自断人伦。想必,鱼梁台上遭遇,必惨不忍睹。尤其对七尺男儿之折辱,可想而知。
  待收拾心情,何苗又言道:“太后既已假死脱身,宜当早日北上。迟恐生变。”
  “不去北国。”何后语出惊人。
  “为何?”何苗大惊。
  “自荐枕席,必被蓟王所轻。”何后答曰。
  “这……”何苗无言以对。时至今日,不投蓟国,还能何往。火烧西园,自断后路。天下虽大,再无安身立命之地也。
  沉默片刻,何苗斟酌言道:“莫非,太后另有计较。”
  “二兄今非昔比。”何后轻声道:“那日,公孙王后,入园相说。保我母子,一生富贵。然若北投,蓟王必为天下所诟。且许攸连环苦肉计,亦非蓟王所喜。于公于私,蓟王恐皆不愿代汉。此去蓟国,必徒劳无功。不如不去。”
  “太后意欲何往?”
  “南下鲁国。”何后答曰。
  “麟子封鲁王。太后携子就国,亦无不可。”何苗总觉太后并未实言:“然,鲁国近淮南不说。若知太后未葬身大火,许子远之谋,前功尽弃也。”
  言下之意,唯知董卓屠戮宫室,弑杀太后,惹天怒人怨,人神共愤。蓟王方可“上承天意,下顺民心”,提兵上洛,再定乾坤。
  假死脱身,便在于“以假乱真”。
  “乔装改容,隐姓埋名。一路潜行。待就藩,大势定矣。”何后言道。
  “就藩,又当如何?”何苗追问。
  “待天下既定。当坐等迎亲使节。”何后答曰:“朕乃,大汉帝后。岂能不知轻重。”
  见何苗无言以对,何后遂言道:“洛阳八关,可有南下通路。”
  何苗答曰:“伊阙关都尉李肃,乃我同党。暗中往来,共谋大计。当可过关。”
  “如此,便走伊阙。”何后似早有预谋。
  “何时出发。”何苗未能窥破。
  “事不宜迟,今日便走。”何后亦有决断。
  “何其急也?”何苗惊问。
  何后语透深意:“迟恐生变。”
  何苗无奈,唯有听命行事。
  南宫云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9/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