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2006

  自己日常的坐榻,正有一人虎踞正中。
  年纪尚轻,却相貌堂堂。举手投足,自有威仪。不用说,正是名动淮泗的少君侯刘备。
  黄穰打量刘备。刘备亦打量黄穰。
  见他也正值壮年,颇有仪容。刘备这便说道:“我家待你如何。”
  黄穰一愣。跟着便反应过来:“汉家待我何其厚!”
  刘备点了点头:“待你既厚,为何要反?”
  黄穰凄惨一笑:“无它,胆肥耳!”
  见他也是豪杰,刘备不忍折辱。这便挥手让人押下,一并送往县中。
  不料黄穰又道:“少君侯要杀我全家,黄穰无话可说。却还有八十老母,三岁幼子,恳乞活命。”
  刘备点了点头:“恩师自有公断。”
  坞堡钱库,家中财物,刘备尽让人封存,分文未动。房契田产奴仆身契,亦做封存。留下心腹守卫山寨,这便率军回城。黄氏一门千余口,以麻绳锁链穿串成列,一路随行。
  入城时,人山人海。郡中父老皆立在自家门前,指指点点。
  刘备脸上无喜无悲。将一干人等交由陶县令,押入大牢。刘备拜见恩师,便引军回营。
  见昨日还耀武扬威的黄穰一门,尽被拘捕。城中大户皆心有戚戚。这便托人来向陶县令说项。又密发加急书文,往来朝廷和世家之间。替黄穰求情。
  翌日,恩师便接到旧日同窗的手书,求他法外开恩。
  然而,却无人敢来刘备当面。
  少君侯与黄穰的堂前对话,也渐被人悉知。
  所有人都清楚。少君侯此话,乃是代天子所问。
  想那黄穰,豪宅广厦,良田千倾,家仆万人。富贵荣华皆是汉庭所赐。锦衣玉食,穷奢极侈还不够,竟行谋逆!
  少君侯乃汉室宗亲。谋逆之罪乃心头第一大忌,如何能赦。
  恩师说:可夷三族。
  刘备点头道:老母、幼子可特赦。
  恩师摇头:老母、幼子,皆在三族之内。如何能赦?
  见刘备心有不忍,恩师这便说道:杀黄穰一家,可令天下胆肥者,悬崖勒马,不轻言逆反。便将少去多少兵祸。若能如此。杀人,便是救人。
  刘备长出一口气:好。
  立在旁侧的陶县令,本以为刘备会说‘一切全凭恩师做主’。不料却独独说了个‘好’字。
  诛贼不假人手。少君侯磊落!
  恩师将案情整理上报。六百里加急敕令,很快便到。
  对于谋反,历代朝廷皆列为头等重罪。
  汉《二年律令·贼律》第一条:“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乘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而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腰斩。”《晋书·刑法志》:“至于谋反大逆,临时捕之,或污潴(即污池),或枭葅,夷其三族。”
  夷三族者:“父族、母族及妻族”。
  择其日,黄氏一门千余口,尽杀于市口。
  一时血流成河,腥臭扑鼻。
  蛮族渠帅却一个未杀,全部放走。先前在九江郡,造反蛮帅尽被枭首。如今为何全都放走?
  陶县令来问。
  恩师答曰:此时不同往日。先时,渠帅皆是主谋。而今之主谋乃是黄穰,且檄文发出,渠帅尽数归案,罪减一等。故而山蛮皆以从犯论处。
  陶县令这便醒悟。
  黄氏一族巧取豪夺,侵占他人良田,被逐一返还。逼人签订的卖身劵书,尽皆作废。家奴编入齐民。重见天日。父母兄弟,皆抱作一团,喜极而泣。后有民众扶老携幼,赶到市口争食黄穰血肉。以解心头大恨。
  场面实在惊悚。
  所有人扪心自问。若无大仇,父老乡亲又岂能如野兽般生啖人肉!
  陶县令再发文造册。
  郡中豪族纷纷将家中奴仆、宅院、田亩,如实相报。不敢隐瞒。又令与佃户签订租田劵书,不得多占。
  山蛮渠帅返回部落,深感恩师秉公明断,少君侯不杀之恩。献上皮毛牛羊无数。还有青壮千人。牛羊皆分与归籍齐民,助其生产。山蛮青壮,悍勇能战。善使弓弩飞镖,翻山越岭,如履平地。可堪大用。刘备甚喜,编入周泰、蒋钦阵中,与宿贼合并成‘无当飞军’。
第160章
解甲归田
  寒露后三天。庐江武库前排起长龙。
  等陶县令闻讯赶来,见到刘备方知,少君侯要与恩师一起解甲归田。
  刘备指着长长的队伍笑道:先时募兵,乃为平乱。如今匪患绝迹,正当将甲胄、兵器归还。
  说着,又命人取来《兵器薄》交与陶县令:兵器铠甲,乃从九江武库调取,损毁遗失皆有账目可循。如今刀剑入库,人我却要带走。数月来,兵卒与我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不忍舍弃,又不忍卸甲后为仇家所害,便想一并带回楼桑。请明庭(县令的尊称)如实上禀。(刘)备,深谢。
  陶县令肃容下拜:少君侯披荆执锐,扫荡蛮乱,有大功于社稷。今卸甲归乡,却不带走寸铁,此心可昭日月。下官自当为少君侯禀明。
  刘备谢过不提。
  恩师从查抄的巨资中,分拨出一份,又令人杀猪宰羊,犒赏三军。
  恩师急着要走,乃因:由蔡邕、李巡等人发起的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春,三月便以雕刻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学门口。“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史称“熹平石经”或“太学石经”。如此大事,岂能不去。早在年初恩师主动上书,毛遂自荐。不料却被朝廷委以重任,南下平乱。
  如今蛮乱皆平,这才加紧整理政务,挂印而去。恩师不重仕途,却重学识。
  刘备乃是亭侯,并无官职。随时能走。将城防军务皆交由郡都尉和郡国守军,这便打包辎重,择日拔营启程。
  来时千人百乘。走时扶老携幼,数万之众。正如刘备所言,他要把兵士家人,皆迁入楼桑。郡中父老、大小官吏相送十里。陶县令长揖送别,久久不曾起身。
  恩师文武双全,却志不在官场。
  若能久居淮泗,蛮汉或无需百年,便可融成一家。只可惜……
  这便是士人风骨。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来去皆风流。
  陶县令扪心自问,自己绝没有卢子干这般洒脱。
  见周泰还为那身破裂甲胄可惜,韩猛这便笑道:回去论功行赏,少主必赏你一套楼桑兵甲。
  众皆大喜。不等周泰开口,蒋钦便急道:此言当真?
  韩猛哈哈大笑:当一百个真!
  楼桑武具,实在看着眼馋!
  来时乘车,走时乘船。泛舟巢湖,出濡须口,便有十余艘帛阑大船在江岸等候。正是辽东田氏商船。人马上船,顺流而下,一日数百里。再经由沿海航线,抵达渤海。
  立冬前,终于抵达白湖。
  夏,四月,郡、国七大水。六月,弘农郡和三辅地区螟虫成灾。大汉灾异不断,不知可曾殃及。
  刘备心系楼桑,这才急急忙赶回。好在涞水终年不冻,冬季亦能行船。
  舫舟刚入清溪,就闻十里稻香。
  耿雍、崔钧,皆赶来相迎。将恩师送入学坛,这便回府拜见母亲。
  见儿无恙,母亲终于放下心来。儿行千里母担忧。刘备虽时有书信,母亲却仍牵肠挂肚。生怕出半分的差池。
  如今见他凯旋,怎能不喜出望外。
  从军数月,刘备深受磨砺。行军下寨,调兵遣将,皆有心得。就连整日刀不离身,护卫他的乌莲,也凭生出一股锐气。
  耿雍、崔钧先将部曲安排进练武场兵营。又把家眷送往西林邑。两地见缝插针,搭满帐篷,才将将住下。听说,陆续还有兵士亲族抵达,这便来报,楼桑地窄,实在无处容身。
  刘备笑着,不急。
  只等他晋爵乡侯,封地扩大,便有足够土地建屋。
  两次平乱,战功累累。朝廷迟迟未见封赏,却是为何?
  话说。自前汉起,坐法失侯、坐酎金失侯、无嗣国除的太多。再想封侯,却难上加难。时下,因战功封侯者,孙坚的乌程侯算是一个。乌程是县侯。刘备的功劳或不足与多次平叛,先随张温征讨边章、韩遂叛乱,后随朱儁征讨黄巾,立下汗马功劳,被朝廷封为长沙太守、乌程侯的孙坚媲美。
  但连平两次叛乱,斩首数千,论此功封个乡侯应该足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