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3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4/2006

  “比起盘错节根,遍地宗贼。化外野人,堪称淳朴。一心一用,无有二心。”潘璋亦叹。
  马超言道:“正因各有利弊,故王上举棋不定。究竟是勤王,还是自立。”
  此言一出,振聋发聩。
  “自……立。”潘璋口出二字,竟激热血涌起。
  与会众人,无有例外。
  与此同时。紫渊王子馆会。
  国中大儒,齐来赴会。除去诗赋会友,亦论国政得失。
  尤其儒宗郑玄,深谙蓟王所思所想。每每答主公问政,必有所中。故一众大儒,皆慕名而来。
  蓟国立五学。大儒各有所长。皆有所用。经学博士,秩比六百石,博士祭酒,秩比千石。蓟国比六百石高俸,足可得钱千万。且不算海外寄田。大儒衣食无忧,从容处世。忧国忧民之心,可想而知。且蓟国怏怏上邦,开明之风。从不以言获罪。大儒著书立传,《日报》常起清议。只需言之有物,则百无禁忌。更助大儒评议之风。
  自甘夫人携麟子来投。董卓火烧西园,屠戮宫室,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心,昭然若揭。更加手握十万大军,扼洛阳八关。又闻夜宿龙床,奸淫宫女,种种倒行逆施,犹不知足。欲强娶万年公主。
  如此贼臣,人人得而诛之。他日,必死于非命。
  若董卓覆灭,洛阳该当如何?
  “我主又当如何?”便有大儒席间求问。
  郑玄含笑落杯。环视满座高朋,笑容不减:“诸公何其急也?”
  “董贼大限将至。汉廷倾覆,便在旦夕之间。如何能不急也?”大儒反问。
  “‘三王之道,周而复始’。天下十三州,只有洛阳乎?”郑玄笑道。
  大儒亦醒悟:“尚有合肥侯,割据寿春。”
  “若贼臣亡于洛阳。所立新帝,名得实亡。合肥侯可统大位乎?”郑玄亦反问。
  闻此问。众大儒,各有所思,一时无言。
  少顷,便有四少师之蔡邕,慨叹发声:“关东群雄,皆尊合肥侯为帝。急于过河,必有一战。”
  言下之意,蓟王若急于一统江山,以大河为界。必与关东群雄,决一死战。
  无论汉室宗亲,如何作想。汝南袁氏兄弟,乃合肥侯外戚,必与蓟王反目成仇。今袁绍为北海相,袁术为豫州牧。门生故吏,遍及关东。更有曹操、孙坚,引为爪牙。
  且与蓟国不同。关东大地,世家豪强,盘根错节,垄断江山。大江两岸,更有宗贼为祸。
  若将蓟国一切,放之大汉十三州而皆准。
  首当其冲,便要过豪强宗贼这关。
  正如刘备先前所料。
  看似国国之争。实则是两个新旧统治阶级间的残酷斗争。
  一个是将封建王权,劣化成门阀垄断。一个是将封建王权,升级为帝国时代。
  新老阶级,上层建筑。矛盾冲突,不可调和。
  于是乎,问题随之而来。
  蓟王是否已有万全之策。来打赢这场新老交替,统一战争。
  一言蔽之。时至今日。普天之下,可还有遗老遗少,心念前朝。轻易不愿妥协。
  有利弊,必有取舍。
  “于我(国)而言,今有三途。”郑玄环顾左右,不急不迫,娓娓道来:“另立新主,乃其一。转奉合肥侯,乃其二。取而代之,乃其三。”
  儒宗临别赠言:“诸公以为,当作何解?”
  蓟王宫,合欢殿。
  时辰尚早,未及侍寝。
  蓟王与诸妃,观胡旋舞。再入汤池,沐浴更衣。同榻共枕,交颈而眠不迟。
  蓟王年岁渐丰,如日之中。且房中术大成。幸七妃已难尽兴。然为恪守诸王之礼,不逾数七之限。故与公孙长姐等人商议。另加二女仙入选。如前所说,女仙乃方外之士。不在尘世之中。且多不能生育,与世无争。
  今夜亦不例外。冥蝶骆晹并幽姬卢暒,双双入选。
  洛阳之事,牵扯甚广。且夫妇之间,无话不谈。
  卢暒遂问夫君心意。
  刘备实言相告:“未曾决断。”
  “另立亦或是自立?”卢暒乃前天师道君夫人,自有主见。
  “皆有利弊。”刘备答曰。
  “夫君号东父,乃天命所归。何必迟疑。”卢暒劝道。
  “美人所言,将合肥侯并关东群雄,置于何地。”刘备笑问。
  “夫君总领天下兵马,四面合围之势成。只需振臂一呼,何愁大事不定。”卢暒虽是妇人之见,倒也旁观者清。
第245章
更始决裂
  卢暒所谓“四面合围”。便是曹孟德所言『反·远交近攻』之计也。
  蓟王立四方都护,隔绝四裔,拱卫中夏。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先中西域而立幕府。又开漠北、东瀛、岭南都护。分设四辅将军领衔。各陈精兵五万。再加天下属国,汉室宗王,蓟王可轻松组建百万大军。四面齐攻,天下可定矣。
  “为夫所虑,乃是利弊。”刘备言道:“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今合肥侯割据寿春,董卓立帝洛阳。即便董卓死于非命,尚有合肥侯领关东群雄。大江上下,宗贼遍地。天下宗王,虎视眈眈。稍有不慎,群贼蜂起,乱舞群魔。”
  卢暒这便醒悟:“天下皆以夫君马首是瞻。是尊王攘夷,还是另立社稷。群雄皆拭目以待。夫君需权衡利弊。一意孤行,反授人以柄。”
  “美人所言极是。”刘备不置可否。
  胡旋舞罢,蓟王遂与诸妃共浴。稍后宽衣解带,同赴巫山云雨。
  月朗星稀,寒霜满地。安车驷马,回城车驾。
  儒宗郑玄,与双博士祭酒服虔,暖炉对坐。蓟国安车,大利机关。车厢阔长,华室生香。
  席间未能尽兴。服虔再温美酒,与郑玄对饮闲话。
  “先生席间似有未尽之言。”服虔为太学坛并王子馆,双博士祭酒。且与儒宗相交莫逆。说是心腹,亦不为过。故深知儒宗。
  郑玄落杯笑道:“卑不谋尊。主公心意,我等臣下,岂能妄自揣测。”
  服虔心领神会:“先生已知主公行事矣。”
  郑玄叹道:“我主既全甘夫人母子性命,心意不言自明。”
  所谓一语破天机。服虔略作思量,这便醒悟:“我主当效光武矣。”
  郑玄言道:“遥想当年,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光武随兄起兵于南阳,号‘舂陵军’。(更始)三年,与更始决裂,即位于河北鄗县南千秋亭,尊(汉)元帝为皇考,光复汉室,定都洛阳。历经十二载,灭四方割据,拾祖宗神器。后励精图治,『柔道』治国。整饬吏治,省减吏员;厚赏功勋,休养生息;大兴儒学,教化万民,遂成‘光武中兴’。”
  “更始决裂。”服虔一语中的。
  郑玄笑叹:“少时,卢少保断言,我主‘可比光武’。时至今日,何必见疑。”
  “原来如此。”服虔亦叹道:“《书》曰:‘惟克果断,乃罔后艰(惟果断在先,方无后难)’。我主历来如此。此事焉能例外。”
  “诚如子慎所言。”郑玄举杯与之共饮。
  落杯后,服虔又问道:“许攸其人,究竟若何?”
  “乃足智多谋,才智高绝之士。”不料儒宗评价竟如此之高。
  “何以见得?”服虔求问。
  “甘夫人之事,足见端倪。”郑玄言道:“不惜以身涉险,正本溯源。沉舟障道,自断后路。斜趋汉津,已料知我主心意也。”
  服虔慨叹:“断汉水上溯樊城航路,又领甘夫人斜趋汉津。便是料定我主,必自汉津登岸。”
  “能有此谋者,当可与贾文和比肩。”郑玄言道。
  “无怪我主重用。”服虔信服。
  “谋略只有优劣之别,并无善恶之分。为主设谋,必投其所好。为握胜算,而无所不用其极。一言蔽之,损人利己。能为谋主者,皆不世之奇才。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故曰,上行而下效是也。”郑玄深知谋主也。
  服虔叹道:“谋主,非我辈可及也。”
  “子慎精于学识。非谋略见长。”郑玄宽慰道:“故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