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3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4/2006

  “竟有此事!”众皆大惊。
  “丞相位上公(之)上。”张济难以置信:“大将军亦居其下。若如此,大汉再出权臣矣。”
  “陛下必不会如此。”乃五官中郎将张绣。
  “中郎将何出此言。”董重笑问。张绣虽年幼,然武艺出众,年少有为。许在朝堂之上,仅次于吕布。
  张绣答曰:“窃以为,陛下当不使董贼之祸,复起。”
  “中郎将言之有理。”董重心中亦有此虑:“陛下令二人同掌朝政,既有此意。”
  “正是。”张绣言尽于此。比起董重等人,张绣心中所向,唯我蓟王。奈何叔父身居高位,不愿轻弃。张绣自不能弃之不顾。唯权且忍耐,以待来日。故不愿与席上,碌碌之辈深交。
  “我辈当如何施为?”董重端杯下问。
  “且看陛下,如何封赏。”张济答曰。
  “若是上公之位,又当如何?”董重又问。
  张济答曰:“若只为上公,大将军复起之日,不远矣。”
  “如此,且满饮此杯。”董重一扫先前萎靡。
  “敬大将军。”众人齐捧杯。
  函园,琼台里。
  春风得意马蹄疾。吕布门前勒马,大步流星,去后院与夫人相会。
  今吕布贵为车骑将军,拥开府之权。再居蓟王檐下,似有不妥。累日来,严夫人正觅良宅,欲行迁居。
  闻堂内奏响丝竹之音。吕布这便问道:“可有贵客登门。”
  “禀将军,乃阳安长公主来访。”监奴答曰。
  “所为何来?”吕布问道。
  “闻,长公主欲以城中宅第相赠。以谢将军救命大恩。”监奴谄笑。
  吕布笑道:“夫人母子得以保全,亦赖长公主施以援手。何必见外。”
  言罢自去后院。
  监奴心领神会。既有夫人出面,将军自毋需多言。
  恭送吕布远去。监奴起身回望门阙。心中暗道,何其逼仄矣。
第281章
过犹不及
  谚言:“贵易交,富易妻。”又曰:“穷改门,富迁坟。”
  富贵后,恨不能连祖坟都迁往别处。究其原因,与贫贱一刀两断,老死不相往来。试想,若只迁居,逢忌日,还需回乡祭祖。不可避免,与旧友亲朋相见。
  若是迁居时,连祖坟一并迁走。此生当再无往来。
  光武问宋弘:人情乎?
  人之常情也。
  又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吕布亦不例外。
  先前初来乍到,举目无亲。唯仰人鼻息,庇人羽翼。今手握十万精兵,贵为车骑将军。再寄人篱下,已不合时宜。
  正因深知人情世故。阳安长公主,这才先行示好。城中宅第,位于贵里。毗邻(三)公府。先前寸土寸金。如今,天子暗弱,贼臣当道。洛阳屡遭兵乱,二宫血流成河。更加西园大火,满目疮痍。今季蓟王近十亿献费,半数用于修缮此地。任其荒废,汉室颜面无存。
  董卓之死,不其侯夫妇,牵连甚深。今十万大军,虽换门庭。然有多少心腹死士,欲为贼臣报仇雪恨,无从分辨矣。
  不忍弃京师繁华之地。又心忧死士翻墙行刺。唯举家避入函园。先前西园八校并万五精兵,今已悉数改弦更张,侍奉新主。再加军门都尉华雄,麾下三千锐士。更加蓟王春秋鼎盛,尚不及而立之年。
  足可保一世平安。城中老宅,遂成鸡肋。不如趁机赠于吕布,亦是人情一件。
  吕布并王允,同掌朝政。不其侯伏完,今为侍中。朝中有人照应,得免牢狱之灾,二全齐美。不求位列三公九卿,只求不死于非命。
  话说,不其侯先前与王允同谋,诛杀董卓有功,增封至万户。几将不其县,纳入囊中。金市子钱家,重订券书。夫妻二人,入手一亿蓟钞,坐享十年食俸。
  朝廷俸禄,可有可无。只需保住性命,一世吃穿不尽。
  长公主结好严夫人,便等同于不其侯结好吕布。何况本就是同谋。稍后,不其侯亦得少年天子所赖。行走二宫,掌禁中财权,为王允、吕布二人,调剂缓冲。三人号:“赟臣”。
  赟,文、武、贝,也。文臣王允,武臣吕布,财臣伏完。
  赟(yūn),美好也。
  稍后,朔望朝会。
  百官联名请命,欲尊王允为丞相。
  王允伏地陈情,不愿与贼臣比肩。
  言辞恳切,伏地叩首,乃至血流。
  百官无不嗟叹。
  车骑将军吕布进言,可罢丞相,尊太师。
  太师乃上公之首。位在三公之上。如此各退一步。百官点头称是,王允亦不强辞。董侯遂下诏命,拜王允为太师。
  又令不其侯伏完,补太仆之职。
  如此,皆大欢喜。
  党魁,平乐会。
  大将军董重,屈尊赴宴,令党人颇多讶异。
  党魁却卓尔不群。与董重谈笑风生。罢筵后,共入内室密谈。
  董重以心腹害事相问:“董贼授首,拨乱反正。然‘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陛下年幼,远未及元服。且二宫太皇北巡蓟国,归期未定。更加灵思皇后,葬身火海。六宫无主。主弱臣强,终非大汉之福。”
  张俭反问:“大将军意欲何为?”
  “少府当知,陛下本王美人贵子,自幼养于永乐宫中。人称‘董侯’。”言罢,董重试言道:“赟臣之中,岂无我一席之地。”
  张俭笑道:“三人合赟,岂有大将军立锥之地。”
  董重焉能甘心:“可有转圜。”
  深看董重一眼,张俭似答非所问:“老朽听闻,史门弟子,之所以甘为王允所用,乃因……”
  “如何?”董重忙问。
  “王允曾私语弘农王,待事成,行拨乱反正。”
  “如何……”董重一闪灵光:“莫非……”
  “然也。”张俭虽未说破,二人却心知肚明。
  董重霍然站起。疾行数步,又附身问道:“今王允得偿所愿,又当如何?”
  “日前,王允遣使张种,抚慰山东。不去关东,直往蓟国。大将军以为如何?”张俭循循善诱。
  “弘农王本是蓟王所立,后为董卓所废。王允若要反正,必问计蓟王当面!”董重如何能不醒悟。
  “王允既有废立之心,陛下焉能坐以待毙。”董重大喜过望:“某当入宫告知详情。”
  正欲辞行,忽又心生忌惮:“敢问少府,蓟王当何为?”
  “蓟王如何行事,老朽岂能先知。”张俭避而不答。
  “若蓟王亦有拨乱反正之意。(董侯)大势去矣。”董重这便泄气。
  “成败兴废,在此一举。大将军可愿一试?”张俭一语中的。
  “多谢张公。”董重大礼参拜。而后起身自去。
  张俭目光深邃,莫测心机。
  东郭,建阳里,王允府邸。
  自下朝。王允借口头疾未愈,闭门谢客。将献礼百官,悉数拒之门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谓树大招风,明哲保身。王允一日千里,王佐之才。岂无先见之明。
  不料,家中老仆,竟捧书入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