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3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6/2006

  “卫将军等人,悉数解兵,自囚北军营内。”心腹不敢隐瞒。
  “吾命休矣。”董重天旋地转,颓然坐地。
  “大将军切莫丧气。”便有幕僚劝道:“蓟王既为‘三家解兵’。必不会偏颇,有失公允。”
  “先生所言极是。”董重幡然醒悟,又忽然一愣:“何来三家?”
  不料情急失语。幕僚灵机一动:“大将军、‘三赟臣’、并关东群雄,此三家也。”
  “原来如此。”董重不疑有他。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蓟王终归亲疏有别。洛阳之事,众说纷纭。各有道理。若非三赟臣逼迫太甚,又至二公冤死狱中。西凉诸将,岂能兴兵清君侧。
  更何况,二宫太皇便在蓟王宫中。且董重素与蓟王交厚。料想,必不会杀害。
  心念至此,董重稍得心安:“事已至此,当如何转圜。”
  幕僚小心答曰:“诸事未明,静观其变。”
  “也罢。”董重亦束手无策。
  西凉兵乱,牵扯甚广。且攻打禁中,兵谏天子,若论其罪,当夷三族。兹事体大,众人不敢擅断。先令各自解兵归营,再交蓟王定夺。
  蓟王远在北国,尚未动身。先命閣下主记蒋干,并太傅杨彪,及三公九卿,宗室诸刘作陪。车入各营,询问详情。
  本以为乃大将军董重并太师王允,权臣内斗,才被关东有机可乘。不料细问之下,张济等人竟言,乃奉史侯之命,行兵谏。(迫)使董侯禅位。
  再入粟市,问袁绍。
  袁绍取合肥侯敕令示之。辩称,君命难违。
  看似关东并关西,地域之争。岂料,竟有前后三位帝王,裹挟其中。
  蒋干不敢怠慢。逐条陈列,如实上报。且看蓟王如何定夺。
  不等六百里送至北宫瑞麟阁。洛阳朝野,已议论纷纷。
  蒋干入营时,太傅杨彪,并三公九卿俱在。一传十,十传百。各执一词,皆为人所知。
  大将军董重,与西凉诸将,并非一丘之貉。西凉诸将,假大将军之名,实为兵谏天子,禅位与史侯。只因董侯乃贼臣所立,来路不正,大位不稳。不足以续国祚,延社稷。
  满城哗然。饶是大将军本人,亦目瞪口呆。
  看似荒唐,一派胡言。然细思极恐。若非史侯继位,封赏有功,大赦天下。西凉诸将,如何幸免。料想,事成之后,必为董重所弃。大将军行卸磨杀驴。既得偿所愿,又除后患。可谓一石二鸟。
  不料“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西凉诸将,早寻着下家,留好后路。只需事成,必反杀董重,迎史侯重登帝位。
  叔侄之争,背后多端算计,阴谋诡计。若非蓟王及时出手,解三家之兵。无论孰胜孰负,恐再难大白于天下。
  为争帝位,无所不用其极。不惜同室操戈,殃及无辜。对叔侄二人,天下厌恶之心,可想而知。便是无数今汉忠臣,亦难免意冷心灰。
  一言蔽之。恶劣之至,丑陋之极。
  难怪。桓灵以来,心有洁癖之处士,宁愿远遁山林,空老林泉,亦不愿污染,此生清白之身。
  回看鞠城兵乱,南阳大水。再观今日之恶犬相争,叔侄二人,不分伯仲。
  天时地利,荡然无存。时至今日,所剩无几之二百年人望所积,亦消耗殆尽。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大汉耿烈之风,雄浑之气,明示万里,否极泰来。岂容尔等鼠辈,蝇营狗苟,狗苟蝇营。
  稍后。蓟王欲易县为京,立麟子为帝,甚嚣尘上。
  东郭马市,胡姬酒肆。
  长信少府王斌,如约而至。
  推门视之。房内一人,正负手而立。
  闻声回身。清秀通雅,君子之风。
  然王斌绞尽脑汁,亦不知“故人”何来。
  “豫州主簿荀彧,拜见少府。”
  王斌恍如隔世:“可是守宫令?”守宫令,官名。今汉置,属少府,掌管御用文具、尚书台财物、封泥等。秩六百石。有丞一人。灵帝曾以其监修渠道。原任用士人,桓帝时,亦曾以小黄门充任。
  荀彧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投入曹操麾下。二人乃是旧识。
  “一别多年,少府无恙否?”荀彧笑道。
  王斌慨叹:“如文若所见,悲喜自知,苦乐参半。”
  “请入席一叙。”
  “请。”彼时王美人尚未母凭子贵。王斌亦是刀笔小吏。时过境迁,旧友相见,如何能不令人慨叹。
  宾主落座,先满饮此杯。
  王斌落杯相问:“文若,所为何来?”
  “乃为天下兴亡而来。”荀彧如实作答。
  王斌轻轻颔首:“莫非,乃代主相约。”
  “然也。”
  “曹兖州,何所言?”王斌不置可否。
  不料荀彧振聋发聩:“明公欲奉天子,诏讨不臣。”
  骤闻此豪言壮语。王斌略有失神。
  须臾,这才正色相问:“曹兖州,不过一州之地,数万兵丁。然洛阳周遭,陈兵二十万余。敢问文若,如何奉天子。又如何,讨不臣。”
  “洛阳困守八关,已成四战之地。内忧外患,气数将尽。”荀彧言道:“明公欲迎陛下,入兖州,定立新都。”
第008章
周郑交恶
  “入兖州,立新都。”下意识,轻声复述。王斌表情,可想而知。迁都二字,兹事体大。身为天子,岂能弃社稷宗庙于不顾,远走他乡。
  王斌神情变化,荀彧历历在目:“如少府所知。洛阳周遭,群雄窥伺。关东皆奉合肥侯为主。袁绍等人此来,为求正统,必迫陛下禅位,乃其一也。西凉将校,张济、李傕等,为求自保转投弘农王门下,再难为陛下所用,乃其二也。今关东、关西,共据八关,二十万兵卒,各为其主,陛下已成孤家寡人,乃其三也。”
  言下之意。洛阳时局,乃“叔侄之争裹挟东西交恶”。关东、关西,积怨已久。八关守军,关东关西,各占一半。多方拉拢之下,必投张济或袁绍。却无人,心向董侯。
  洛阳时局崩坏,可比春秋时,“周郑交恶”。
  见王斌无语沉思,荀彧又道:“两相疾恶,一线命悬。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王斌又问:“蓟王既已出兵,又岂坐视叔侄之争,危及国祚。”
  荀彧不答反问:“闻蓟王兴五帝之学。命儒宗郑公等,编纂《大百科全书》。少府可知,‘百科’二字,何所出?”
  “乃百家之设也。”王斌焉能不知:“孟子曰:‘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便是此意。”
  “然也。”荀彧欣然点头,乎话锋一转:“孟子亦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蓟王立大儒学,焉能不知轻重。”
  只需于民有利,与国有益。何人为帝,无足轻重。
  叔侄二人,裹挟关东、关西,二十万大军。为救洛阳百姓,续大汉社稷。二人若能相安无事,蓟王亦乐见其成。
  更有甚者。荀彧又道:“河北‘易县为京’,蓟王扶立麟子阿斗为帝之风传,‘甚嚣,且尘上矣’。”若叔侄之争,难以善终。蓟王索性另起炉灶。扶立幼帝,亦是今汉惯例。
  不得不说。荀彧,才智高绝,慧眼独具。
  王斌却心烦意乱,无从决断:“文若所言,不无道理。然何去何从,又岂是我等臣下,能够决断。”
  王斌此言,荀彧亦不例外:“何不告知太师并车骑将军当面。”
  “也好。”王斌咬牙应下。罢筵,遂车入函园,直抵二崤城,瑶光殿。
  董侯高居主位。王允、吕布等,一众文武,分列左右。虽不比玉堂殿,制非常模。却也颇具气度。
  王斌趋步入殿。将席间荀彧之言,娓娓道来。
  引百官深思。
  少顷。见无人发声,董侯遂问:“太师以为如何?”
  “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焉知忠于汉室,非贼臣乎。”王允答曰。毕竟人心难测。若是下一个董卓,又当如何。刚出虎口,又入狼窝。悔不及也。
  不其侯伏完奏曰:“曹孟德亦出关东,素与二袁交厚。且俸合肥侯为主久矣。焉知其中无诈。不可不防。”
  董侯轻轻颔首:“不可尽信,亦不可不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