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4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28/2006

  芜湖、丹阳、秣陵,三城沿江顺下。皆为刘繇屯兵重镇。只因有牛渚为桥头堡,故芜湖兵少。再加城池险固,三千守军足矣。
  奈何刘繇,用人不当。虑及乃陶恭祖所遣,当可一用。岂料皆是贪生怕死,无能鼠辈。
  自以为固若金汤,实则不堪一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何况整条沿江防线,早百孔千疮。
  不料李术颇有担当。见三将手书,虽将信将疑,却谨守城池,并未不战而降。
  见事不可为,说客自回复命。
  袁绍得报,一筹莫展。
  谋士郭图,又生一计。
  这便入帐密报:“明公何不遣人说降丹阳笮融。”
  “哦?”袁绍素仰赖郭图之谋。急忙问道:“公则可有妙计。”
  “明公可知张鲁否?”郭图循循善诱。
  “乃汉中五斗米师……”袁绍似有所悟。
  郭图低声言道:“闻笮融此人生性残暴,却深信西佛。若许以重利,当可为明公一用。”
  “重利若何?”袁绍又问。
  “若天子效史侯,封笮融为国师,总佛门弟子。笮融必心悦诚服。”果不出所料。
  “不可。”袁绍断然摇头:“家国大事,岂能假手于神佛。”
  袁绍有此念,郭图实不意外:“乃诈言耳。待赚开城门,再做计较。”言下之意,定不会如史侯那般,纵容佛门。
  “此计,高妙。”袁绍心领神会。
  遂入天子大帐,秘奏于合肥侯座前。
  见合肥侯无言。
  袁绍又进言道:“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历为精兵之地也。若能得之,江东可定。”
  “朕,既封笮融为国师,又岂能食言。”合肥侯心有顾虑:“江东本就信佛。尤其丹阳,徒众甚多。笮融此人,非良善之辈。窃居高位,久必生乱。恐如张角故事,祸乱天下。”
  “陛下且安心。事后,臣自有计较。”袁绍言尽于此。
  合肥侯心领神会:“既如此,诏命可下。”
  命黄门令黄纲,当即制诏用玺。转赐大将军袁绍。
  “臣,叩谢陛下。”得此诏命,万事俱备。
  “其中厉害,大将军慎行之。”合肥侯不忘叮嘱。
  “喏。”
  待袁绍离去,程贵人陪袁皇后,自出帷后。
  “陛下安心,大将军必有计较。”袁后宽慰道。
  “事急从权。时局艰难,社稷穷厄。唯有行此下策。”合肥侯叹言。
  “如大将军所言,若取丹阳,江东可定。”程贵人举止雍容,似又有身孕。然袁皇后至今尚未圆房,仍是处子之身。程贵人曾向袁皇后进言,同侍寝,许有转机。却被袁皇后婉拒。背后原因,外人又岂能知。
  袁绍刚入中军大帐。
  便有斥候来报。有徐州豪杰,渡江来投。
  “姓甚名谁?”袁绍一喜。
  “自称琅邪刘勋。”
  刘勋,字子台,徐州琅邪人。为袁术故吏,前为沛国建平(县)长。因豫州牧丁原,效仿兖州,颁《抑兼并令》。刘勋见事不可为,遂解印自去。携门客私兵数千,渡江来投。
  恐其有诈。袁绍先命人稳住砦外来船,又速报牛渚袁术知晓。
  闻刘勋来投。袁术大喜。
  二人江上相认,共入水砦。把臂登岸,拜见合肥侯当面。
  “臣,刘勋,叩见陛下。”谓雪中送炭,莫过如此。
  “免礼,赐座。”山穷水尽,合肥侯自当礼贤下士。
  “谢陛下。”刘勋再拜落座。
  袁术代为奏报:“启禀陛下,子台此来,携大小舟船百余艘,部曲三千。”
  “朕心甚慰。”部曲三千必是豪杰。合肥侯焉能不喜。
  袁术又道:“子台此来,另有大功一件。”
  “哦?”合肥侯如沐春风:“愿闻其详。”
  刘勋抱拳奏曰:“回禀陛下,臣素与薛礼交好。愿说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善。”累日愁云,一朝散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合肥侯一时,甘之如饴。
  事不宜迟。刘勋假扮游商,车队入秣陵。营门投帖,与薛礼相见。
  与此同时。
  谋士郭图,并黄门令黄纲,已成笮融座上宾。
  “此话当真。”闻合肥侯渡江,移驾石城。欲拜己为国师。笮融猛然直立。
  “诏命在此,国师自观。”黄门令黄纲,亦是豪杰。面色不变,举止如常。
  笮融伸手欲夺,忽觉不妥。这便整衣下拜,大礼奉诏。
  展开视之,欣喜若狂。尤其合肥侯所用,乃传国玉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一诺千金,更何况天子乎。
  笮融焉能不深信。这便投桃报李:“若为国师,愿助我主,平定江东。”
  “一言既出。”黄纲眼中,一闪精光。
  “百死不悔。”笮融目光如炬,掷地有声。
  “何不开城,沐浴焚香,以迎天子。”黄纲笑问。
  “固所愿也!”四目相对,笮融仰天大笑。
  消息传回,亦喜亦忧。
  袁术进言道:“陛下不可轻信,需防有诈。”
  “我等,何不先入城。”袁遗言道。
  “不可。”合肥侯已有计较:“朕若不至,笮融必难自安。若起疑心,临事而悔。功亏一篑也。”
  “陛下明见。”袁绍下拜。
  袁遗又道:“何不等秣陵消息,再做计较。”
  合肥侯忽笑:“芜湖、丹阳、秣陵,三城顺下,互为犄角。李术、笮融、薛礼,三将首鼠两端,作壁上观。一地全而三地全,一城失则三城失。若闻笮融开城纳降。李术、薛礼,必望风归服。得三城,江东可定。”
  帐中百官,闻之无不振奋。
  辅佐英主,何愁大汉国祚不继。
第076章
牵缰执辔
  合肥侯乘夜出奔,仪仗全失。唯剩天子銮驾。无妨,想必如笮融这般“丹阳宗帅”。未曾得见天子,焉知天家气象。
  只需兵强马壮,群雄拱卫。料想,必无破绽。
  石城与丹阳,遥遥相对。大江下游津渡,多被刘繇所据。袁绍、袁术,先后迂回濡须口,才得以过江。“江水自濡须口又东,左会栅口,水导巢湖。”既此。
  濡须口,为濡须山并七宝山间,濡须之所出,故称濡须水口。两山对峙,形势险要,为巢湖出口。合肥侯国,邻巢而居。对周遭水情,了若指掌。故能避开刘繇拦住,泛舟江上。江面之阔,远非后世可比。
  时下(长)江口,北在广陵郡之广陵,南在吴郡之丹徒。时江口附近,丰水时,江面宽达百里。海潮可上溯至广陵,大潮汹涌,史称“广陵潮”。
  前汉枚乘《七发》:“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壮,至江北,激赤岸,尤为迅猛。”今汉王充《论衡·书虚篇》亦有“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之句。
  不比四渎八流。便是蓟国巨马水,也远胜后世孱弱模样。究其原因。气候变迁是其一,流失水土乃其二,人口增长为其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28/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