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4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1/2006

  于蓟王而言。先立《蓟法》,再修《大百科》。以郑学为吏治之本,以道义为度量之衡,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绳之以公道。《圩田制》并《二十等爵》,两记撒手锏(投出打击)。立江表十港,寄田海外荒洲。家国天下,当不至于,群轻折轴,积羽沉舟。
  蓟王宫,西宫增城殿。
  融漓为西宫(女)中书谒者,掌宫中拜授章报等事。中书谒者为少府女官,直属中书令赵娥。常由中书仆射荀采统御。
  言传身教,知行倍增。融漓虽远未及笄。然宫中内外,皆窃以为。当是“五后”之选。至于印证南方,还是东方。且看气运若何。
  另有倭妃那美,生台与公主。是否可证“东方青帝灵威仰”,亦需看气运若何。蓟国天光三殿女仙,并云台观、司寒馆。另有陇右四海馆,诸夏仙门齐聚,假以时日,当可窥破天机。
  循例。融漓十五及笄,可接荀采为中书仆射。荀采则继为中书令。中书令赵娥,以贵人礼聘,入北宫,并诸贵人共掌瑞麟阁。另有钟存慧妃,亦才智过人。辅佐公孙王后并秦后,掌理王宫诸事。
  “回禀王太后,甘夫人遣人来报,媵女已至云台观。”融漓入内通禀。
  “命有司善待,不可轻慢。”王太后言道。
  “喏。”融漓领命自去。
  “王上累月无嗣,待诸子五岁,齐入王学。长姐当可得闲。”右席义王太后言道。
  “甘后入宫,或有转机。”左席义王太后言道。蓟王自断人伦,乃王太后心事所牵。一里之回,无不知晓。
  “权且观之。”王太后言道。
  正所谓“莫嫌谈笑与经过,却恐闲多病亦多;若遣心中无一事,不知争奈日长何。”
  母亲大家闺秀,母子相依为命。今家大业大,自当螽斯衍庆,多子多福。如此,待百年之后,与夫君黄泉相会,亦足可交待。封建时代,人口等同于生产力。难免生殖崇拜。
  多子,乃是一项杰出成就。即便惜字如金,史家亦会单独记录,“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如何后“长七尺一寸”,亦助其脱颖而出。
  王太后,并二位义王太后,自义结金兰,便常伴左右。二位义王太后,各有府邸。虽不居于宫中,却常来常往。东宫飞翔殿,诸王子公主寝室,多由三位王太后照料。王子、公主,饮食起居,问暖嘘寒。所谓优生优育。蓟王宫妃御姬,万里挑一。不说三百天选之女。便是东胡诸妃,西域众妃,皆欣长健美,凤骨英姿。生子顺易,从未难产。
  上佳根骨,更加四时进补,汤药调理。蓟制汉宫仪,剔除遗风陋习。又随夫君修习容成交接合气之术。不说容颜永驻,自当益寿延年。
  蓟王言,凡矿邑港城,皆为公主汤沐邑。举城之利大无穷也。须知,“汤沐可承”。由公主与其夫所生嫡子,继之。可想而知,蓟王姻亲,必将国中青年才俊,一网打尽。
  且蓟王早有言在先。凡姻亲适龄子,皆伴读王子馆。蓟王一脉,何愁不兴。
  先前还有杞人忧天。恐千里封国不足分。待蓟王命将作寺绘制《寰宇山海图鉴》,标注海外荒洲,并江表十港。又公之于众。举国震惊。诸夏之大,正如《山海经》。
  尤其幕府蛇兵,已陷大半东瀛列岛。蓟王新立东瀛都护府,于长崎大浦港。由辅东将军周泰镇守。
  前邪马台女王,今筑紫国女主,蓟王妃那美上表。改筑倭国大使馆,为东瀛列国邸。
  蓟王欣然允之。又在博多、长崎,兴建幕府閤署,统御东瀛政事。东瀛列国,另置属国都尉领护。
  一切政令,皆出幕府。
  东瀛列岛,自先秦时,便有方士远渡而来,传火蛮荒。论开化程度,海外荒洲,皆稍逊一筹。故蓟王窃以为,东瀛列国,不可复制。凡海外荒洲,筑路通渠,圩田营城,待向化岛夷大成,当为诸王子封国。如此,薪尽火传,不出三代,当可焚尽蛮荒。
  蓟国四百城港,千五百万民。移民海外,并不足够。过万万之数,勉强可为。故需休养生息并向化岛夷,双轨并行。
  蓟民为贵。一个汉民,与一群岛夷。文明相差,天壤之别。
  在汉人看来,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四时化育,因地制宜。所有习以为常。对岛夷而言,皆是天方夜谭。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家汉人居于一众岛夷之中。言传身教,争相效仿,足可令其开化。谓“文明之火”,莫过于此。
  一家带一伍,二家带一什。顺延闾里,纵横街衢。并土分封,列国自成。
  云台观邸。
  张姜子、李真多,长途跋涉,辗转舟车。终抵蓟国。
  自鸿沟入河,顺下漳水,舟行千里蓟国渠时,恰逢深夜。除去夜行船舶,接灯如龙。两岸状貌,皆不可辨。
  列队入南港,天光微亮。登云台之上,破晓晨光。
  俯瞰大衍之都,一时万千气象。
第080章
十万楼台
  “数年未见,不料竟如此般。”李真多曾赴群仙会。数月论道,长居北土。闲暇时,游历蓟国。亦曾往来巨马两岸。今非昔比,一目了然。震惊可想而知。
  饶是出寻二人之千秋三师,今日始归,亦生慨叹。
  “不料‘四州(郡国)邸’,高台竟已造毕。”东郭延年眺望对面,塔吊高耸,框架林立。诸材正源源不断,吊运台上,不禁啧啧称奇。
  “蓟国营城术,源自墨门技艺。”甘始对蓟国之事,知之甚祥:“从选材始,皆分门别类,置统一制式。工匠称‘常模’。常模可因势随行,任意拼合,乃至‘制非常模’。便如云台观这般。”
  “无怪蓟国四百城港,月起千楼。”张姜子亦是道听途说。
  封君达,含笑纠正:“四百城港,皆起千楼。月计四十万楼。人称‘十万楼台’。绝非举国千楼。”
  “竟迅捷如斯。”李真多亦暗自心惊。
  后世有诗。
  “风日都门外,楼台十万家;西湖春事足,不话洛阳花。”“城角巍栏见海涯,春风帘幕暖飘花;云烟断处沧波阔,一簇楼台十万家。”“使客匆匆感岁华,杏花消息(消逝)又桃花;江南佳丽春风见,柳絮楼台十万家。”
  足见十万楼台,聚拢鼎盛京华。
  春花秋月,人间盛景。
  “盐渍木何来?”李真多又问。
  “扶桑大木,象林巨木。营城造船,皆堪大用。”封君达笑答。
  “蓟王果然天生。”张姜子由衷而发。
  “侍寝王上,同榻共枕。羽化飞升,必有时也。”甘始言道。
  “闻‘容成术’之上,还有‘玄素术’。需引九天玄女降灵台。可有此事?”皆为同道中人,李真多自不见外。
  “然也。”东郭延年答曰:“乃西王母并巫山神女,不传之秘也。”
  “如何施术,诸师可知?”李真多又问。
  “闻蓟王长睡不醒时,墉宫玉女,合奏《昆仑九音》。与巫山神女珠联璧合,奏古乐《葛天八阙》,引九天玄女降灵台,方令蓟王六神归位。”东郭延年答曰:“《昆仑九音》配《巫山云雨》,可奏《葛天八阙》。八阙奏响,玄女天降;灵肉合一,茧破化羽。”
  “闻,梅雨时节,蓟王将泛舟云梦大泽,与神女相会。料想,观天阁墉宫玉女,将一并往之。”甘始言道。
  李真多掐指一算,脱口而出:“行期近矣。”
  “三足踆乌,尚未出坞。还需时日。”手指南港“雅巢”巨型船坞,封君达笑道。
  “你我随行否?”张姜子,柔然相问。
  “我等媵从甘夫人。岂能先行。”李真多答曰。
  “明日上疏,择日觐见。”甘始言道:“便知分晓。”
  “也好。”二女亦无不可。毕竟大汉一藩,蓟王家门。气度仪轨,制非常模。不可短了规矩。
  云台观邸,虽省称云台观,实则为邸。叠楼岛跱,错落有致。比黄金台上四方馆,亦不逞多让。守邸丞葛玄,少从乌角先生左慈。亦是我辈中人。
  二女虽素纱遮面,道袍加身,然约绰风姿,隐约可见。仙门择徒,皆凭仙(机)缘。仙门弟子,游方天下。如巫山神女,择江东二乔,继承衣钵。便是因此。谓“沧海遗珠”,可指仙门女子。若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吴王夫差“淫而好色”,范蠡遂设美人计,“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进献吴国。西施纵绝艳沉鱼,终不过浣纱女。
  李真多,张姜子,亦循此例。
  入华楼高阁前,葛玄临别赠言:“蓟多奇人,切莫弄术。”
  “谢过。”论辈分,李真多夺胎八百年,远非葛玄可比。故不称“师兄”。
  稍后不久,便有馆中女侍医,挽医匣登楼。为二人梳妆。宫廷梳妆,仪轨甚多。二女不疑有他,依次施来,李真多虽活八百岁,亦不由面红耳赤,羞涩难当。
  女侍医,见惯不怪。好言宽慰,切莫轻动,恐伤玉肌。
  另有女侍医,为二人录入诊籍。称“初录”。确认无误,呈报少府。加盖中书令印,可暂充门籍。二人入宫觐见王太后时,诊籍亦随之呈递在案。
  初录诊籍,类同案比。特征体貌,残缺隐疾,皆详录在案。凡往来蓟国,入关前,亦需初录诊籍,稍后并入客籍。然二人毕竟媵从,故与一般人不同。
  如录张姜子:
  “目波澄鲜,眉妩连卷”、“朱口皓齿,修耳悬鼻”、“辅靥颐颔,位置均适”、“黝髹可鉴,围手八盘,坠地加半握”、“肌理腻洁,拊不留手”、“规前方后,筑脂刻玉”、“胸乳菽发,脐容半寸许珠”、“私丘坟起,为展两股”、“阴沟渥丹,火齐欲吐”、“血足荣肤,肤足饰肉”、“肉足冒骨,长短合度”。
  “自颠(头)至底,长七尺一寸;肩广一尺六寸,臀视肩广减三寸;自肩至指,长各二尺七寸,指去掌四寸”。
  “髀至足长三尺二寸,足长八寸;胫跗丰妍,底平指敛,约缣迫袜,收束微如禁中,久之不得音响”。
  “不痔不疡,无黑子(痣)创陷,及口、鼻、腋、私、足,诸过(无瑕玉体)”(取自汉·无名氏《杂事秘辛》)。
  另有评语:『俱合法相』。
  凡俱合法相,皆需“宫检”。
  呈报南宫少府,尚书令赵娥,遂传二女车入南宫察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1/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