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4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7/2006

  “孟德才智,十倍于我。”吕布笑问:“何以弃之?”
  “无他。‘道不同,不相为谋’。”陈宫答曰。
  稍后,张邈携门客死士,护佑吕布家小,冲杀出城。吕布急忙引兵接应。甄都守军斩杀死士,重升吊桥。城头乱箭射下,将吕布逼退。
  万幸,蓟国机关车驾,铜墙铁壁。妻儿皆无恙。
  好言宽慰,送入后帐。吕布遂解心头之患。
  “荀文若,确有万全之备。”张邈浑身披血,帐前请罪:“功亏一篑。”
  “无妨。”陈宫先言:“三日当见分晓。”
  吕布亦好言宽慰。扎营城下,以待天明。
  翌日,太师府。
  “卫将军府长史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太师府长史张邈、主簿陶丘洪,司隶校尉李肃及邈弟张超,并车骑将军营,俱反。”不其侯伏完,轻车来报。
  “兖州如何?”王太师表情肃穆。
  “兖州郡县皆应吕布,唯鄄都、范、东阿不动。”不其侯伏完答曰。
  “博平如何?”王允又问。
  “博平乃曹孟德封邑。长史陈宫,兼领博平相,恐亦难保。”伏完答曰。博平与青州平原郡、冀州甘陵国接壤。乃兖州边城。
  “奉先因何举兵。”王允心中已有答案。
  果不其然。伏完答曰:“闻,乃三万关东游兵裹挟。”
  “此乃连环计也。”王允已窥破全局:“必出陈宫之谋。”
  尚书令桓典求问:“请太师明示。”
  “李肃献计,广招游兵散卒,乃其一。张邈渡江求二袁,兵乱泰山乃其二。如此外合里应,调曹孟德东征,挟吕奉先举兵。遂有今日之危。”王允慨叹:“老夫,大意了。”
  自出奇谋,兵不血刃,平定关东。曹孟德再驱合肥侯过江。形势一片大好。君臣难免松懈。更加此次兵乱,乃出陈公台背后谋划。举事一干人等,又是幕僚府吏。谓“家贼难防”。正如眼前这般。王允纵王佐之才,亦猝不及防。
  “关东名门豪右,欲逐曹孟德。”不其侯伏完,斟酌言道:“必不会为难我等。”
  “非患关东士林,只恐吕奉先、曹孟德,再难为人臣。”王允一语中的。
  “为今之计,该当如何。”尚书令桓典再问。
  “且看兖州,谁人称雄。”王允答曰。
  甄都南门谯楼。
  “文若。”程立提剑登楼。
  “仲德。”荀彧一宿未眠。
  “情势如何。”肃清内应,程立亦锦衣血染。
  “吕布城下扎营,正待援军。”荀彧气定神若,谋定后动:“料想,豫州牧丁原,正携人马,长驱而来。(兖州)从事薛悌来报,除鄄都、范、东阿,余下郡县,皆已陷落。”
  “不料竟是陈公台。”程立恨意难平。三人相交莫逆,竟不知陈宫有反意。
  “明公诛边让,令公台自疑。遂起反意。”荀彧一针见血:“《置屯田令》,尽破关东坞堡。杀边让,绝悠悠众口。豪右名门,岂能坐以待毙。今日举州而反,乃出昨日之怨也。”
  “是喜是忧?”程立问道。
  “喜忧各半。”荀彧慨叹:“关东易主,四起战乱。明公与吕布,恐难两全。”
  “我辈该当如何?”程立又问。
  “料想,明公必先灭泰山剧贼,再引军回。吕布攻鄄都不克,必西屯濮阳。与明公对峙。范县、东阿,乃明公就食之地,断不可失。”荀彧言道:“我若是陈公台,当自将兵取东阿,再使偏师取范。”
  “今举州皆叛,唯此三城得免,宫等重兵临城,吏民惊怖。若无我等亲往,以安其心,三城必动。”程立言道:“我本东阿人,宜往抚之。”
  “可。”荀彧赞同:“吕布兵分数路,攻取郡县关津。城下兵少,难以兼顾。待援军至,则难脱身。”
  “今夜出城。”程立言道。
  “成败在此一举。”荀彧长揖及地:“我与仲德同进退。”
  “同进退。”程立目光如炬,神情坚毅。
  梁甫县。
  甫一作父。前汉置。因梁父山为名。今汉为侯国。
  卫将军大营。
  兖州从事薛悌,日夜兼程,快马通报。众将方知,兖州不保。
  “甄都如何?”夏侯惇喝问。帐中将校,家小皆在甄都。若为吕布所拿,恐难两全。
  “甄都尚在。”薛悌答曰:“范、东阿二县,亦未陷落。”
  知晓兖州军情,曹操不惊反笑:“吕布虽得一州,却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梁甫,截泰山之道,乘险阻我。乃屯濮阳,便知其无能为也。”
  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与泰山余脉梁父山,夹东西咽喉要道,至称阴阳。
  战国时,齐国于其地,居高临下,筑亢父城,素为军事重镇,乃兵家必争之地。《遁甲开山图》中曾述其境:“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
  亢父在西南,梁父位东北。二者皆为险地。亢父之险在于沼淖,梁父之险在于险峻。
  “明公,宜速回。”薛悌谏言。
  “不可。”曹操断然道:“胜负未分,若此时退兵,必遭贼人反击。”
  “贼人据险自守,仰攻不易。如之奈何。”夏侯渊恨声道。累日试探,贼众皆不肯轻出。今日方知,乃诱敌之计也。
  “此一时,彼一时。”曹操笑道:“今兖州为吕布所占,贼人计成。必轻而无备。只需略施小计,足可战而胜之。”
  “计将安出?”诸校求问。
第101章
减矢之计
  “只需如此如此……”曹孟德这便道来:“诸校依计行事。”
  “喏。”诸校听令。
  《史记·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七十二家。”《大戴礼记·保傅》:“以封泰山而禅梁父,朝诸侯而一天下。”上古至秦汉,历代帝王封泰山必禅梁父,故有“地神”之称。
  知曹孟德将兵,必出甄都东进。于是“贼人”占山障道,据险而守。却闭门不出,拒不应战。先前诸校颇多不解。今日方知,乃调虎离山,缓兵之计也。
  曹孟德悉知前后诸情,遂将计就计,定下诱敌之计。便是蓟王所谓,引蛇出洞。
  徂徕山砦。
  “(汶水)又西南,流径徂徕山西,山多松柏”。《诗经·鲁颂·閟宫》:“徂来之松。”即此。前汉末,赤眉军亦曾驻此山。
  “报,山下曹营,四起鼓声,旌旗如林。却营门紧闭,不知何故。”便有斥候来报。
  “哦?”于禁这便起疑:“莫非有诈。”
  副将蒋奇进言:“兖州大半为吕布所据,曹孟德此时当知。”
  “我等既知,曹孟德焉能不知。”于禁言道:“兖州失而根基无。曹孟德何不退兵。”
  “果有诈乎?”蒋奇惊疑不定。
  “且命一偏砦,下山试探。”于禁这便定计。
  “喏。”
  将令所出,遂有临近营寨,遣小股剧贼,下山佯攻。
  却被乱箭射回。
  剧贼哭诉,不及抵近,箭如雨下。九死一生。
  于禁默记于心。
  翌日,又择临近营寨,下山佯攻。
  仍被乱箭射回。
  剧贼又来哭诉,不及抵近,箭似飞蝗。死里逃生。
  于禁亦默记于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