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4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72/2006

  甯姐姐,尤其珍贵。
  终归“金玉有价,情义无价”。
  于是才有“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事如何,后人评说。于时人而言,此便是道义所向。
  然,刘备不无担心。以甯姐姐,嫉恶如仇,太平圣女。以王后礼,嫁入家门。于后宫而言,究竟是何利弊,犹未可知也。
  诚然,爱屋及乌。既是三墩妻妾,又诞王嗣。料想,嫔妃美人,皆可得甯姐姐善待。只需清白赤诚,无有心机。当可一世无忧,善始善终。
  怎么说呢。甯姐姐出嫁,好比满级降临新手村。无有一合之敌。
  “呼——”心念至此,蓟王不禁长出一口浊气。
  身旁安贵人窥见,这便笑言:“夫君英雄了得,亦为情所累乎?”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蓟王亦笑。
  这便收拾心情,继续北上。船泊桃花岛,桃花浦水军行营。蓟王换乘雏鸦号,渡海登岸。
  环视周遭,人迹罕至,不毛之地。冯美人遂问:“敢问夫君,此地有何不同?”
  刘备笑答:“将作寺来报,此处有温泉。炎热特甚(70°)。”
  “原来如此。”冯美人百媚横生。
  循路而进。将作寺良匠已初辟小径,绵延入山。
  温泉北近“三首山”,南傍平原。
  三首山,因三峰矗立,状若人首而得名。高约百五十丈,奇松怪石,地势险要。扼辽西走廊。东南阪上有瀑,名“三道悬流”。将作寺已于中峰顶,筑烽堠,立灯塔。
  此泉,始载于唐初。宋人亦有书:“自隰(xí)州八十里至海云寺(望云寺)”,“去海半里,寺后有温泉二池”。即此泉。
  温泉汤馆,已先行修建。正是后世望云寺之所在。
  蓟王心有灵犀,取名:“观云馆”。
  温汤可治百病。只需有温汤之处,必引蓟人,趋之若鹜。此地当大兴。
  蓟王携诸妃入馆,先传将作寺匠师觐见。
  “拜见主公。”来者,正是曾主持二崤城修筑之将作寺大匠师,毕谌。今又被委以重任。主持东境修造事宜。
  “毕师免礼。”蓟王笑道:“赐座。”
  “谢主公。”毕谌再拜落座。
  “此地当置一县。”蓟王开门见山。
  “主公明见。”毕谌答曰:“此地距碣石宫,约三百里。距文成县,约百三十里。百里一县,正当适宜。”
  “选址何处?”蓟王又问。
  “西距此馆五里。”毕谌又答:“背倚丘陵,南临渤海,雄踞辽西走廊,中通咽喉之地。兵家必争也。”
  “甚好。”刘备欣然言道。蓟国营城,毋需多言。
  “请主公赐名。”择日不如撞日。
  “既在三首山之南,当可名‘首阳县(兴城)’。”蓟王言道。
  “回禀主公,陇西郡已有此县。于渭水之北。”毕谌答曰。永光二年(前42年),征陇西羌,冯奉世为中军,“屯首阳西极上”,即此。
  “命凉州牧,改为渭阳县。”蓟王金口玉言。
  “或可称渭源县。”毕谌进言:“渭水之源。”
  “可。”蓟王从谏如流。
  安昌郡,下辖三县。文成、首阳,俱得其名。剩下一县,大匠师毕谌,亦觅得良址。待蓟王亲临,即可命名。如前所言,选址乃筑城之本。而后营城造楼,筑路通渠。只需圈定城址,分割街衢。余下自有将作寺能工巧匠,携青壮客庸,按图索骥,全力督造。无需大匠师毕谌,亲力亲为。
  待毕谌拜退,安贵人进言:“国中既有南广阳。称‘东首阳’,亦无不可。”
  蓟王笑道:“天下三分,凌弱恃强。自改与他改。贵人以为如何?”
  安素这便醒悟:“夫君示强也。”
  “然也。”蓟王剑眉朗目,英气逼人:“共入后院温汤。”
  安素烟视媚行,果然人间绝色。
  步入后院。两侧汤舍,诸美已恭候多时。
  临水回廊,环抱两眼热泉。雕栏玉砌,鎏金漆铜。穿暗渠,引悬流,调节水温。以配四季。将作寺为王兴造,自有万全之备。
  海风徐徐,云舒云卷。清香水沫,白雾氤氲。直令人心旷神怡。
  无外人在场。自无需顾忌。除内外彩衣,伴夫共浴。“凝脂新赐浴,半面更啼红”。
  温香软玉,雪肌凝脂,莫过于此:
  “凝脂肤理腻,削玉腰围瘦。闲舞袖。回身昵语凭肩久。眉压横波皱。歌断青青柳。”
第133章
归期已定
  林虑山,正阳亭,草庐。
  刘备手书,已六百里送达。得张甯相邀,董班、郭亮,二老缟素入堂。自党魁狱中饮鸩而亡,归葬林虑。二老便结庐坟前,寸步不离,守丧至今。
  “贤姪相唤,所为何事?”董班求问。
  “小弟手书在此,叔父自观。”张甯将刘备手书转呈二老。
  “可喜可贺。”二人看过,皆老怀甚慰。
  “家父常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张甯眸中罕有一丝羞涩:“小弟兼督四州,又并辽东属国。且年将而立,春秋鼎盛。待玄素术大成,天下定矣。”
  “天下棋局,胜负已分。”郭亮慨叹。汉室三兴,能亲眼所见。此生无憾。
  “小弟后宫,日益繁盛。母亲哺养诸王子公主,长姐兼顾朝堂,断难两全。此去,当为母亲,长姐分忧。”张甯已有计较。
  “不知王上,以何礼聘之?”董班多问。二老视张甯,如己出。自当关怀备至。
  “王后之礼聘。”张甯答曰。
  “如此,甚好、甚好。”二老皆已泪目。
  张甯却言道:“小弟宠爱,然我又岂能与长姐争。贵人礼足以。”
  “此为,和睦家门之德行。”君有所赐,臣有所辞。夫妇亦如此。
  “二位叔父,若无异议,这便回书小弟。”言及此处,饶是太平圣女,刀头舐血,生死见惯,亦难免心生波澜。
  “善。”二老齐声。
  张甯又道:“待守丧期满,二位叔父,当随我入蓟国,以养天年。”
  “林虑便是我辈归宿。”董班言道:“今河北皆为蓟土,我辈当可无忧。贤姪勿念。”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历经二次党锢。残余党人能终老林泉,亦足慰平生。
  事不宜迟。张甯这便回书,表明心迹。
  静待刘备遣人接回。
  循例,九九重阳后,择吉日大婚。尚有半月之期,六礼足备。断不会委屈。
  首阳县,观云温泉汤馆。
  流连三日,蓟王携众美,登雏鸦号,重返桃花浦水军行营,驶入三足踆乌船腹。继续扬帆北上。
  百里海路,瞬息而至。
  蓟王举千里镜眺望海岸。遂见将作寺所立灯塔。
  位于海岸孤山之巅,扼无名水口,环抱一处优良海湾。
  塔楼之上。琉璃照灯,已打灯语。指引三足踆乌入港。
  能令船宫靠岸,必是深水良港。
  待大匠师毕谌登船入殿。
  蓟王笑问:“莫非,立城之处,便在此湾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72/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