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4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88/2006

  或有人言。
  自始皇帝,焚书坑儒。先秦百家经书,毁于一旦。便有流传,亦因抄掠、储存等各种原因,而参差有别。
  然,大略相同。因何不可用?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以直报怨”,“以德报怨”。一字之差,儒家沦为腐儒也。
  故两汉经文,大略分“古文”与“今文”二类。汉儒,称时下通行之隶书为今文,以别于籀书(大篆)之古文。
  如《欧阳尚书》,便是汉欧阳生所传“今文《尚书》”。
  《后汉书·孙期传》:“济南伏生传《尚书》,授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儿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相传,至曾孙欧阳高,为‘尚书欧阳氏学’。”《东观汉记·杨震传》:“(杨震)受《欧阳尚书》於桓郁。”足证《欧阳尚书》,广为流传。
  今文《尚书》,乃《尚书》之一种。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今文《尚书》,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何以至此?
  除去各门各派,所藏经文,参差有别。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古书皆无标点。如何断句,各家皆有不同,于是乎,对经文的理解,亦大有出入。正因如此,才有注解一说。
  古文断句,且看下例。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主人留书逐客。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客人心安理得。
  虽是笑谭。亦可佐证,为何今文《尚书》分三家。
  且问,若行科举取士。
  当考古文还是今文?
  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以谁为准?
  今文尚书有三家。窥一斑而知全豹。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汉学派,何其多也。
  如何科举?
  庸庸碌碌,尸位素餐。不活在当下,如何能悉知,鲜活民生,世事人情。除非天赋异禀,亦或是天道酬勤。
  如我蓟王这般。
  “黑虎行时倾雨露,赤龙耕处产琼瑰。”
  所谓“游龙伏虎”。赤龙身后,必伏有一团,一丛,一头!黑虎。
  蓟王新婚燕尔。
  甘后食髓知味。
  更加甯姐姐揭面。倾国绝艳。还有名女仙,不可言传。李真多,张姜子,赵爱儿,郑天生。各有所长,受益匪浅。
  尤其郑天生,与卢暒类似。兼有道术,却能生养。实属难能可贵。
  另有吴房君华妁,专为蓟王善后。水到渠成,亦是人情使然。
  四海姻亲使团,自有门下署相送。无需蓟王费心。婚后三日,遂乘三足踆乌,入千里蓟国渠。饱览两岸风光。
  千里黄金水路,都水署、都船署,连年修葺。千里长堤遍紫花。两岸水网纵横,稻田一望无际。时有锦鲤翻花,群鸟惊起。更有农人,屉舟往来,泊于自家沟渠。一季辛劳,丰收在即。断不可有失。
  山水民情,般般入画,总令人心旷神怡。
  三足踆乌寝宫,鸳鸯合欢榻内。
  日上三竿,天光大亮。甘后残红未消,春意未退。船宫缓进,水中游离。无外人在场,自可稍稍恣意。酣睡足醒,犹觉酥软无力。
  待沐浴更衣,入琉璃花阁用餐。再经十字飞阁,升正殿爵室。
  夫君已早来。
  “妾等,拜见夫君。”甘后引新妇,盈盈下拜。
  “甘后免礼。”蓟王一笑扬眉。
  所谓娶妻娶贤。成妻礼后,还需行成妇礼。尤其新婚三月后,“庙见成妇”。乃家门大礼。如同告庙,方为礼毕。庙见成妇,新妇才正式纳入家门。三月之中,若新妇犯“七出”之罪,则被休去。
  亦称“七去”。乃休妻七种理由。
  《仪礼·丧服》:“出妻之子为母期。”出妻,亦称“出母”,为父休弃之生母也。即子要为出母服丧一年。嫡子则不服丧。故《丧服》又曰:“出妻之子为‘父后者(继承人)’,则为出母无服。”《左传》释曰:“与尊者为一体,不敢服其私亲也。”嫡子与尊父一脉相承,不能“服其私亲”。足见“嫡亲”之尊,犹在“私亲”之上。
  疏曰:“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又《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zī
chéng)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
  与羌人先行婚检类似。庙见成妇前的三月之期。可视作汉人,试婚之礼。
  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三月之期,足矣。
  妇见舅姑时,王太后赠金玉良言:敬你死中求生,不夺大节。既入我家门,自当保你母子,一世安稳。前情旧事,皆可休矣。
  “死中求生,不夺大节”,乃甘后,半生写照。故母亲承诺,“保你母子,一世安稳”。并警告甘后,“前情旧事,皆可休矣”。
  短短一席话,含义深远。胜过万语千言。
  甘后饱读圣贤书,蕙质兰心,洗心革面。自当恪守妇节,不敢逾越。
  亦如蓟王所言,焕然新生。
  蓟王以为。甘后才智,当不在慧妃之下。能为家国所用,善莫大焉。
  “前方何处?”远眺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甘后遂问。
  甯姐姐代夫答曰:“乃是掘鲤淀。”
  虽一娶九女。刘备对甯姐姐,宠爱无度,何必多言。
  刘备笑道:“正是掘鲤淀。”
  千里之国,九河下梢。如督亢、雍奴、文安等大泽,悉被圩田分割。唯剩东西掘鲤淀,水面宽阔。泽深水大,不利圩田乃其一。为蓄洪储水,有意留存乃其二。
  东西二淀,商船往来,亦多良港。
  蓟王泛舟而来,只为饱览泽中风光,携娇妻美人,共度蜜月。
  无需靠岸。
第155章
果然民贵
  三足踆乌,水上巨坞。
  王旗不张,群舟绕行。
  多年前,蓟王命将作寺良匠,于东淀内,距益昌西二十五里之武平亭,新建东港。因位于武平亭,故又称为“武平津”。有渔户三千家,船户三千家,农户三千家。计万户。
  凡蓟都所辖,城港破万户,实属平常。诸如容城、益昌、平曲等,掘鲤东西二淀,周遭城邑,圩田大成,城池横竖七里,各有民三万户。再加客(庸)籍,不下三十万众。蓟王圩田二十载。早有青壮长大,分户外迁。饶是如此,各城亦足有三万户。只因督亢秋成,稻谷飘香。每到稻秋时节,掘鲤淀中,日入千帆。更有岭南大舶,远行万里至此。贩运本季新谷。
  一石三百钞。童叟无欺。蓟国官田,有增无减。八月按比,已破二千万亩。人手足备,圩田不断乃其一。流民日稀,盐府分润乃其二。二千万亩良田,单一季稻作,足可得三百六十亿钞。蓟国高薪养廉,正因底气十足。
  除去稻作。淀中网屉密集,渔田遍布。渔田,类海田也。渔户与船户,并不相同。渔户多滨水而居,渔猎为生。船户随船而居,僦船为生。亦有渔田或海田。若僦船出港,则交由宗亲邻里代管。
  稻秋在即。各城吏民,如临大敌。又皆知,王上新婚出游,不欲叨扰。故各级官吏,谨守岗位,已备稻收开镰。
  无论自幼相伴之张甯,还是半路来投之甘后。皆为千里稻田美景所震撼。楼桑八景之霜晚稻浪,无怪引名流齐聚。乘云霄天梯,登十万楼台,凭栏远眺,把酒言欢。
  民以食为天。丰收在望,焉能不喜。尤其黄巾乱后,群雄并起。人吃马嚼,耗费无数。虽有屯田,却杯水车薪。流民过少乃其一,屯兵不足乃其二。
  究其原因,天下流民,皆投蓟国。再加佃户皆被豪门大姓豢养于坞堡之内。苦无人可用。曹孟德《抑兼并令》,明知遗祸无穷,亦不得已而为之。如今关东州郡,竞相效仿。足见缺衣短食,民情急迫。两害相权,取其轻。先解燃眉之急,再除后患无穷。
  试想。蓟国千里白泽,别无寸土。楼桑邑落,不足千口。到如今四百城港,月起十万楼台。二百二十万户,千六百万民。民众多拖家带口,迁徙至此。此消彼长,天下何来人手可用。
  时黄巾四起,播乱八州。州郡皆视流民如洪水猛兽。时有大别山蛮,举族北迁。凡过路州县,皆如临大敌。唯我蓟王,海乃百川。天下徙民,积少成多,涓滴成海。如今再看,实则大利于国。
  诚如许子远由衷慨叹,果然民贵。
  汉民之贵。绝非只因人口等同于生产力。亦是星星之火,为蓟王焚尽蛮荒。迈向帝国时代的蓟人,与海外荒洲上的岛夷。从文明而言,无有可比性。
  海外寄田,之所以迅速兴起。除去寄田券,暴利所驱。蓟国农人,言传身教,令岛夷迅速开化,才是本因。
  兰沧苑中,蓟王家,二千万亩美田。正因有十万新野流民迁入,方才大兴。户户给予美田一顷,亦是王道使然。为王客庸,亦足领庸金,不少分文。新野流民,如何不感激涕零。以死相报。
  所谓王道,内圣外王之道也。“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两汉四百年,释其意为:儒皮法骨,无为而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88/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