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5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9/2006

  中宫灵辉殿,由瀛妃那美并观天阁女仙,协同掌管。
  引八王子,入内阁拜见。自是东宫长御安若梦。王世子尚未元服。故多随嫡母公孙王后左右。演武观赛,上阁就坐。不与朝臣相见,亦是避嫌。
  “可。”蓟王这便搁置政事。
  少顷。王世子刘封,领八王子入阁。
  “拜见阿父。拜见诸母。”
  “我儿免礼。速坐。”蓟王三十而立。虽远未称老,却惜子如金。父慈子孝,羡煞旁人。蓟王明以照奸,不怒自威。却从不问课业,只言日常。尤其交友何人,蓟王必问。
  “谢阿父。”刘封等八王子,依次落座。刘封剑击乃家传。七王子,亦是七妃言传身教。少时,长姐治家。传授七色婢剑击之术。七妃尤善合击术。七王子皆得母妃亲传。常为刘封陪练。越女剑,遂成蓟王家门绝学。
  父子相见,实属家常。并非“无事不登三宝殿”。八王子得名师言传身教,一日千里。蓟王毋需多问。大汉家国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缺一不可。且诸子年岁尚小,不必急于一时。终归家和万事兴。话说,蓟王不欲分割国境,只因心中总有隐忧。唯恐“八王之乱”。
  故才忍痛,将诸子分封海外。更加“五帝之子”说,甚嚣尘上。刘封、刘禅,一举一动,万众瞩目。易县为京,更是海内风传。是扶立新主,还是取而代之,皆在蓟王一念之间。
  蓟王虽尚无决断。然不可否认。嫡长子刘封,二十及冠,继位蓟王。刘备何去何从?国人皆以为,王上唯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方能皆大欢喜。如此一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蓟王南征北战,开疆辟土,三兴祖业,方能传于后辈。
  见父子谈笑风生。八王子凡有所问,蓟王必有所答。诸贵妃,亦感同身受。夫君春秋鼎盛,若能长命百岁。七海之内,皆为汉土也。
  知父亲国事繁忙。待自鸣钟响,八王子这便起身告退。晨参暮省,早晚问安,亦是礼数周全。
  待安长御引八王子拜退。宋贵妃柔声言道:“封世子,诚爱结于心,仁厚之主也。”
  蓟王亦道:“贵妃所言,与为夫同。”
  “既如此,夫君何以遣贾文和,入馆授之?”宋贵妃话锋一转。
  “正奇相佐,刚柔相济。”蓟王实言以告。
  “原来如此。”宋贵妃笑道:“世人皆言夫君,公私分明。用人取士,皆论公道,从不行私术。然却寡知,夫君亦深谙私术之法也。”
  “学而无用。”马贵妃幡然醒悟。无怪蓟王曾语诸王子,学而无用,仍需勤学。正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亦或“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为人君者,利弊得失,皆需顾忌。人性之私,世之暗面,皆需心知肚明。
  “夫君所传,乃明王(主)之道也。”宋贵妃眸生异彩。
  蓟王答曰:“且观后效。”
  俗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蓟王苦心,贾文和焉能不知。悉心教诲,忠言奇谋。八王子,知行倍增。尤其诈术阴谋,亦广有涉猎。正如蓟王谆谆教诲:学而无用。
  此时再看北地流传甚广,蓟王少年时,一金知人心。恰如古埃及神话中,死神阿努比斯,会将亡者的心脏,在天秤上与真理羽毛相称(称量)。罪者人心,比羽毛重;善者之心,比羽毛轻。恶者将受神罚,善者得以永生。
  蓟王若不知天下有善恶,世间有黑白。又何必用一金去称。
  此,便是学而无用之真谛。既看得见世间所有的美好,亦能容纳天下所有的罪恶。而后宽法严律,以身作则,引人向善。“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先贤之道。时下,世人还是信的。
  “夫君南下身毒,何人主谋,可有定计?”安贵妃忽问。
  蓟王答曰:“东孝西直取其一,沮授、田丰、戏贤,取其一。”果不出许子远所料。就蓟王而言,东孝西直,首选郭嘉,唯恐郭奉孝,水土不服。南下身毒,若身染重病,一命呜呼,悔不及也。戏志才亦有此忧。且奇正相佐。若选徐庶,当择田丰佐之。
  换言之,蓟王心中,早有人选。
  言及谋略兵法,两汉名臣辈出。旷古烁今。
  话说。因和亲被拒,贵霜王恼羞成怒,率七万大军,逾葱岭,攻西域。班超坚壁清野,据城固守。贵霜围攻不下,粮草告急。于是遣人向龟兹国求援。却不料,使者被班超截杀于半道。“月氏由是大震,岁奉贡献”。
  贵霜因何“大震”?
  非因使者被杀。只因,西域诸国甚多,班超竟提前预料,贵霜会向龟兹求援。并伏兵于半道而杀之。当己方所有的战略意图,皆被对手窥破。贵霜王心中惊怖,可想而知。于是不敢相争,就此罢兵。岁奉贡献,以示臣服。此战罢。终汉一朝,贵霜再无东顾之念。
  论谋略。古往今来,华夏无出其右。后世总有人言,汉朝与罗马,军队武装,如何如何。若知“上兵伐谋”,岂有可比之性?
  也就我蓟王,以备不虞。攻略身毒列国,竟出徐庶、田丰,二谋主。牛刀割鸡。
  演武决赛,已定下三日之期。五组十将,捉对厮杀。车轮决胜。对阵双方,亦随之公布于众。首轮,赵云、陈到,对阵许定、许褚。庞硕、庞德,对阵张辽、华雄。张郃、马超,首轮轮空。
  又有传闻,决赛当有演武新器入场。千万国民,皆翘首以盼。
第261章
物有所值
  三日之期,转瞬即至。
  决赛首轮。赵云、陈到,对阵许定、许褚。
  赵云、陈到,名满天下。许定、许褚,一战成名。凡能杀到决赛场,实力毋庸置疑。双方各有拥趸,呐喊助威。可谓势均力敌。
  不出所料。无需另行贩卖。演武十器,双方入场既满编。换言之,只需入决赛,十器俱全。
  正当看台观众摩拳擦掌,各个跃跃欲试之时。
  忽听一声响锣。便有演武器十一至十五旗,环绕演武场,次第升起。
  不料,中书仆射荀采,又高声唱报:“演武器旗,亿钱得一。又得其二,增之十倍。再得其三,亦增十倍……”
  一器亿钱!
  满场哗然。
  “是何兵器,竟如此之贵。”
  “未可知也。然既作价亿钱。料想,必有所值。”
  “五器俱得,足需万亿!纵国中豪商巨贾,不足支也。”
  “王上早有先言,决赛乃行车轮战。各方人马,捉对厮杀。需战四场,方能决胜。加之胜战夺旗,实无需万亿资财。”看台议论纷纷。
  五重上阁。
  二宫太皇,亦不禁咋舌。
  “论生财有道,蓟王无人能及。”董太皇慨叹。
  窦太皇柔然一笑:“料想,乃为南下身毒,募军资也。”
  “先前演武十器,便足募军资十余亿。今又置新器。料想,必有人一掷万金。”董太皇以己度人:“朕,远不及也。”
  言下之意,为自纳金钱,盈满堂室,董太皇不惜唆使先帝,卖官求货。后又暗中收买金市子钱家,贳贷封君列候。以钱生钱。然到头来。终归“竹篮打水一场空”。为救董侯,而悉数交由董骠骑所用。如今,董骠骑与曹太保,沆瀣一气。为夺主政甄都之权,为其出钱出力,无所不用其极。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甄都权贵,唯利是图。董骠骑花钱如流水,自能笼络权贵,收买人心,为其所用。
  正如窦太皇所言,此乃取祸之道也。董卓之事,历历在目。尸骨未寒,血尤未干。与王太师朝堂相争,何其不智也。许,便是此因,董太皇每每夜深人静,郁郁寡欢。
  姊妹心思,窦太皇焉能不知。然“解铃还须系铃人”。董骠骑若能幡然悔悟,未必不能,明哲保身,回头是岸。奈何,往往天不遂人愿。
  窦太皇转而言道:“天下终为蓟王所得。‘五帝之子,共出东(王)父’,自谶广为流传。你我姊妹,宜早做计较。”
  此亦是董太皇心中关切:“依妹妹所言,叔侄之争,当作何解?”
  “料想,皆可得善终。”窦太皇模棱两可,并未明言。三人结局,究竟如何。皆在蓟王一念之间。三人共分今汉气数。执政安民,颇有功勋。两汉四百年,苟延残喘。诸多顽疾,不治之症,正随天下三分,一同被削弱三分。权贵、世家、豪强、宗贼,声势皆不复先前。且各自为战,剿灭山贼流寇,群雄割据。亦为蓟王一统天下,披荆斩棘。扫清诸多障碍。猛虎驱群狼之计也。待天时地利人和。天下传檄可定也。
  神器易主,鼎定江山。今汉之废墟,重建新汉之社稷。待尘埃落定:“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一语道破二宫太皇之心思也。
  “愿为赵子龙、陈叔至,得演武器十一!”
  “愿为许孟安、许仲康,得演武器十二!”
  四楼包间,不分先后,慷慨发声。
  四重包厢,亦是四重殿外大平座。楯墙间隔左右,面前清钢琉璃壁,密封成暖阁。包间内,雕楹漆铜,金碧辉煌。四季鲜果,糕饼小食,酒水香茗,一应俱全。并有官婢侍奉左右。亲朋好友,阖家老小,欢聚一间,其乐融融。包间虽贵,仍需提前预定。足见蓟人殷富。
  “何人掷金?”蓟王亦有此问。
  “正是贵霜国使,并北匈奴使。”安长御答曰。
  蓟王言道:“二使此来,足见心意。”
  天下皆知,大汉一藩,富可敌国。一亿蓟钱,若为国礼上呈,着实单薄。然二使先投王之所好,再觐见蓟王当面。足称小钱大用。贵霜毕竟域外大国,豪掷亿钱,九牛一毛。然北匈奴,丧家之犬,居无定所。能凑足一亿蓟钞,必然艰难。
  蓟王稍作询问,果不其然。
  自率使团,顶风冒雪,沿居延外道,不远万里,抵达蓟国。北匈奴王使,将所携宝马珠玉,悉数变卖。其中有三匹,天下第一大宛神驹。便作价亿钱,悉被家马令苏双购入。充作种马,繁育神驹。另有丝路珍宝,散落国中,为豪商巨贾所得。别有石心铁骨,陨铁数枚。悉被将作寺,高价贩得。专为国之上将,锻造兵甲。
  待将所携珍货,贩卖一空。北匈奴使,竟得钱十亿。话说,自仓皇远遁,江河日下。远离大汉疆土。何曾见过如此巨财。手捧钱匣,不由涕泗横流。市中豪商,竟感同身受。纷纷以袖拭泪。
  谓“冥顽不灵”。不能果腹,不能蔽体,不能营城,不能造屋,不能锻造兵器。顽石纵美,与我又有何用?话说,钟存女豪,陪嫁百车昆冈美玉。为国人津津乐道。正因美玉珍贵。
  此时再思。蓟王人尽其才,物极其用。众人方知,其中深意。
  唯有更高等的文明,方能容纳更高级的才能。
  北匈奴使,痛哭流涕。只因先前,明珠暗投,美玉蒙尘。今一朝得解,涣然冰释。焉能不喜极而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9/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