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6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37/2006

  心中所思所想,张鲁如何敢不讳直言。临来时已想好托辞:“臣窃以为,乃言陛下与董侯,皆出先帝,与江东合肥侯,正是二刘。”
  “国师之言,与朕相合。”史侯稍得安心。稍后,便放张鲁自去。
  待殿中无人。史夫人,这才进言道:“襄阳传言,甄都董侯,先封刘镇南,再拜刘镇西。此,亦是二刘也。”
  “哦?”史夫人虽未明言,然单凭“镇南”与“镇西”,史侯已晓其意:“阿母之意,二刘,乃指刘景升并刘君朗。”
  史夫人又言道:“门中细作来报,刘表已遣使入蜀。”
  “使者何人?”史侯脱口而出。
  “荆州别驾蒯越。”史夫人答曰。
  “先前,便是此人献‘臼犯之谋’,诛宗贼五十又五。年初,又上计甄都,与曹氏父子阴结盟约,再为刘景升求得高位。”史侯焉能不疑:“莫非,真如阿母所言。董侯欲假以高位,令刘君朗转投甄都乎?”
  见机已到。史夫人不再多言:“陛下,不可不防。”
  “为今之计,该当何为?”史侯必有此问。
  “兵法云:‘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史夫人屏气凝神,恭候多时:“妾,窃以为。镇西之位,陛下何不先授之?”
  史侯虽不言,却颇为意动。
  史夫人窥见,这便了然。于是再接再厉:“正如国师所言。陛下与董侯,皆出先帝,与江东合肥侯,分属二刘。《诗》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何况,‘益州有天子气’乎?”
  谓知子莫若母。之于史侯,史夫人所言,字字珠玑。言下之意,先兄弟齐心,共御外侮。待联手攻灭江东。兄弟之间,再决胜负。且早有谶言,益州史侯,当为天子。换言之,史侯才是最后的赢家。既如此,还有何可惧?
  心念至此,史侯这便定计:“当做何为?”
  此言正中下怀。史夫人进言道:“陛下,可效董侯,加刘焉为镇西将军,并督交、扬、荆三州。‘择日击扬’。”
  “善。”史侯欣然应允。即刻传命尚书台,制诏。张济加骠骑大将军,李傕、郭汜、樊稠、杨定,四镇将军,擢升为四征将军。再将镇西将军位,授予刘焉。
  见大局已定。史夫人择机告退。命门下传语张松:事成矣。
  稍后。彭羕、张松,联袂来访。与蒯良客舍相见。
  “好一个,择日击扬!”彭羕赞道:“甄都命刘镇南,择日击交。汉中命刘镇西,择日击扬。虽未明言,然联军自成。”
  饶是张松,眼高于顶,亦不禁拜服:“子柔之谋,纵雍季之论,亦不足称也!”
  “子乔,过誉。”蒯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二刘击二袁之势成。”彭羕又问:“子柔,又当如何?”
  三人互称表字,足见相交日深。
  “觐见汉中天子。”蒯良答曰。
第073章
仁义之道
  “不可。”悉知详情,张松断然摇头。
  彭羕亦劝道:“子柔,有功于社稷,岂能君前自污,累一身清名。”
  “区区虚名,何足挂齿。”蒯良,不以为意。
  “今,共击之势成。汉中天子,不见也罢。”彭羕再劝。
  “不可。”蒯良言道:“益州险塞,天府之国。与荆州接界相连。江东二袁,乃出关东名门,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更有甄都上公之争,断难善终。曹孟德与吕奉先,必有一战。毋论何人得胜,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成。若益、荆不能为盟,必为其所吞。”
  在座三人,皆称足智。闻蒯良论及关东大势,颇与己相合。出身寒门单家之彭羕,不顾交浅而言深:“敢问子柔,于豪门大姓而言,谁人称雄,别无异同。曹吕之争,毋论胜负,必挟威南下,平定关东。而后与合肥侯,会猎江左。大势不可逆也。何必行,合纵连横?”
  此乃,代寒门单家发问。毕竟蒯良,亦是荆州豪族出身。谓“和气生财”。凡身家亿万,必惜命如金。唯身如草芥,方以命相搏。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再细思彭羕,未尽之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若坐视益、荆二州,各自为政,又各自为战。待曹吕二人之一,大军压境。势单力薄,实力悬殊,不战而降,上上之选。何必一力促成,二刘联盟。待大军压境,二刘虑及,尚有一战之力,必不肯轻易归降。骤起战端,必延祸大姓,殃及无辜。若旷日血战,乃至州郡残破,豪门大姓,深受其害,得不偿失也。
  恰如张松赞叹,“子柔之谋,纵雍季之论,亦不足称”。
  蒯良如此智者。岂能自取其祸,累及家门。
  三人皆高士。相处日短,相交日深。彭羕既有此问。蒯良遂实言相告:“昔,六国皆弱,唯秦独强。天下尚能宗周否?”
  谓“天下宗周”,言指春秋战国,天下诸侯,皆奉周王室为宗主。用在此处,乃指天下三分,群雄割据,若一家独大,汉室还能存续否。
  闻此问。张松眼中,精光一闪:“子柔不欲独‘秦’强,莫非,乃为‘宗周’乎。”
  “然也。”蒯良掷地有声。
  彭羕奋然起身,振衣下拜:“子柔所为,固所愿也!”
  张松亦肃容下拜:“为天下宗周,愿肝脑涂地。”
  蒯良亦离席回拜。众目相对,皆心有戚戚。志同道合,便称眼前三人。
  虽生逢乱世。然总有英杰,心存大志,不为俗世苟同。
  把臂起身,重新落座。三人智机百出,终有定计。
  如先前蒯良使张松,重金贿赂史夫人。假南郑童谚,代主刘焉,进言天子。求得镇西将军位。并督交、扬、荆三州。此皆非张松本意。而“择日击扬”,才是三人目的所在。
  为何是张松?
  只因张松乃益州别驾。虽不为刘焉所喜,却身居高位,久居南郑,为蜀中传递书文,互通有无。其职责,类比郡国邸。或如后世“驻京办”。
  由张松出面,为益州牧刘焉,求取高位。合情合理。史夫人,自不会见疑。且于益州牧刘焉而言,得镇西将军位,并督交、扬、荆三州,张松亦是大功一件。至于择日击扬,乃效刘镇南,择日击交。亦无突兀。
  汉中史侯、蜀中刘焉、襄阳刘表。各方势力,皆大欢喜。于蒯良而言,二刘之盟,南可抗二袁,北可抗曹吕。关东均势,无人速败,自也无人能速胜。无有一家独大。待蓟王班师,河北归心。三兴在望,天下传檄可定。
  此计,锋芒暗藏。裹挟在诸侯纷争之下,心系家国天下。看似各为其主,实则心存汉室。
  可谓瞒天过海,善刀而藏。
  司马彪《战略》:“(刘)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邀)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表曰:‘宗贼甚盛,而众不附,袁术因之,祸今至矣!吾欲徵兵,恐不集,其策安出?’
  (蒯)良曰:‘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义不足也;苟仁义之道行,‘百姓归之如水之趣(趋)下’,何患所至之不从,而问兴兵与策乎?’”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民归之,由(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之句。
  只叹如此高才,刘表却不能用。或者说,乱世行仁义,已为诸侯所弃。为求速胜,权谋大行其道。
  谓“欲速则不达”。
  恰如,假神鬼之术,治国安民。虽得短利,却遗祸无穷。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事不宜迟,三人同仇敌忾,分头行事。
  南郑,解忧馆。
  得门人通报,史夫人出宫来见。
  “别驾,又为何事?”
  馆如其名。效仿先帝时,永乐董太皇,遣中常侍长居平乐馆。为京中勋贵请托平事。史夫人亦在南郑立馆。谓“得人钱财,与人消灾”。一言蔽之,权利折现。
  张松为人短小,其貌不扬。然对史夫人而言,却胜在亲近直白:“禀夫人,在下此来,乃为求见天子。”
  “别驾行走禁中,进出宫闱。欲见天子,何必来求?”史夫人笑问。
  “非是在下。乃荆州来使,欲见天子。”张松如实作答。
  “荆州何人至此。”史夫人又问。
  “长史蒯良。”张松又答。
  “意欲何为?”史夫人不动声色。
  张松答曰:“欲劝谏天子,共御外侮。”
  “外侮何来?”史夫人明知故问。日前,正是她以此为由,进言史侯。为刘焉求得镇西高位。
  “正是江东。”张松手捧礼单,以头触地。
  “……”史夫人不置可否。待门人取礼单相示,这便展颜一笑:“此有何难?”
  “谢夫人成全。”张松丝毫不敢大意。史夫人绵里藏针,笑里藏刀。更身兼仙门奇术。可夺人心智,窥人心思。不可不防。
  “荆州长史,只为劝谏天子乎?”史夫人深谙,操弄人心之术。“共御外侮”,若出公心。蒯良,私心为何?便是史夫人此问之真谛。往往私心,才是心中所欲。亦是真实目的。
  “夫人当知,刘景升遣使入蜀,暗陈机宜,欲假授镇西将军之高位,代甄都董侯,行离间之计也。”张松早有对策:“入蜀使者,正是别驾蒯越。时刘景升,单马入宜城,求问兴兵之策。蒯良献‘仁义之道’,而不能为(刘)表所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3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