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6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80/2006

  蓟王筑临江城,守大章道之尾,又扼央恰布藏布江咽喉。未尝没有,朔江而上,与山南方国,通商互市之意。
  尤其竹隅女国,大吉岭所在霹雳川,极利种茶。若得蓟国豪商进驻,久必大兴。央恰布藏布江东岸,风土与北天竺相若。亦是三登之地。然水患猛于虎。多年刀耕火种,所辟良田,一朝尽毁。山南方国,圩田不利。至今,不过勉强果腹而已。
  山南诸国,文明程度不一。如蓟王所建殑伽港,背后山地丛林中,便有最少三支部落藏身:恰克马、博蒙格、蒙格。部落首领称“拉贾”,意为“国王”。以竹木搭建干栏式茅屋聚居。部民散布山林,多以狩猎为生。族人常被百乘王朝,抄掠贩卖。先前,蓟王所救,便有“拉贾之女”。得拉贾之女传语,蓟王才觅得筑港之地。正因被丛林王国允许,故殑伽港得以独善其身。
  随殑伽港,日渐兴盛。三部多有民众,客居港中,不下万人。
  若遇海贼来袭。三支部落,必出兵相救。
  蓟国楼船,日夜三千里。江曲港,半日可达。
  十里白波,滔滔江岸。但见一座雄城,巍然耸立。背后山脊横连,云雾弥漫半山。皑皑山巅,宛如浮于云端。顺下山脚,层林尽染。林木苍翠,碧草如毯。
  江风拂面,暖气生烟。
  角楼飞阁,似有临江仙。
  蓟王举千里镜,一探。不料竟与玉清神女,四目隔空相对。
  皆不由得,一笑会心。
  蓟王并无非分之想,亦无亵渎之意。
  时至今日。难有美色,能动明王心。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汉家城楼,化繁为简。横平竖直,直入人心。
  拓土先锋营都尉玄,领一众属吏,甲板相迎。
  “拜见主公。”知蓟王身证虎衣明王果位。都尉玄心中振奋,无以言表。
  “诸位免礼。”蓟王春风洋溢。数月不见,临江城能有今日气象,先锋营士,足可托付。
  众人皆知。蓟王此来,乃为赴竹隅女王之会。都尉玄自知事大,唯恐东女国主,心怀不轨。故倍加小心。里里外外,安置妥当。蓟王座前,更设有清钢琉璃壁。终归,人心隔肚皮。
  蓟王步入临江楼。示意众人止步,独自一人,乘天梯直升高阁。
  “妾,拜见王上。”移门开启,但见宫装美人,大礼相迎。
  “女王免礼。”蓟王回礼。
  移步榻上,宾主落座。
  “王上得证明王。丰州再无刀兵之祸。”竹隅女王先言。
  “如女王所言。”蓟王顺其言。
  “然利弊几何?”竹隅女王,必有此问。
  “有百利而无一弊。”蓟王言道。
  “王上,乐乎哉?”竹隅女王再问。
  “于国于民,皆有大利。何乐而不为。”蓟王再答。
  “马鸣大士言,王上果有佛缘。”竹隅女王,眸光隐现:“若佛门因王上,大兴于中夏。祸兮,福兮?”
  “犹未可知也。”蓟王如实作答。
  “王上天生,尚且不知。何故,携佛东渡。”
  “丰州,可修仙否?”蓟王不答反问。
  “且难。”竹隅女王答曰。
  “女王近在咫尺。何不一试?”蓟王笑问。
  “王上之意,妾,已尽知。”竹隅女王慨叹。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疏川导滞,钟水丰物’。终归,堵不如疏。”蓟王言道:“女王当知,孤亦号‘东王父’。”言下之意,并非厚此薄彼。
  “王上既通海路,竹隅不为国门。妾,愿伴驾左右,马首是瞻。”竹隅女王,颇有自荐枕席之意。
  “不必。”蓟王婉拒:“孤得上元、云华诸妃,足矣。”
  “王上后宫,何多妾一人。”竹隅女王再拜。此处折腰,乃为天下仙门。心情当与先前上元,一般同。
  “女王入宫,大材小用。”蓟王答曰:“山南方国,缺君不可。”
  竹隅女王心领神会:“王上,欲灭扶南。”
  “然也。”蓟王实言相告:“江河所至,日月所照。孤当,薪火相传,焚尽蛮荒。”
  “妾,敢不从命。”竹隅女王,深知重任在肩。
  蓟王言尽于此。正欲起身。
  不料竹隅女王又窃声言道:“妾,亦兼玄素。”
  “女王亦通玄素术?”蓟王惊问。
  “然也。”竹隅女王,倾国倾城,难掩娇羞。毕竟,三十年前,险为墉宫之主。
  蓟王虽有意动,却又戛然而止:“私授,非孤所欲。女王好意,心领之。”
  蓟王磊落,快意恩仇。竹隅女王不禁心生折服。话说,竹隅女王,既号“玉清神女”,当与巫山神女,仙班相若。
  临别时,竹隅女王又道:“待平扶南,乞一席安身。”
  “可。”蓟王金口玉言,一诺千金。
  山南诸国,对竹隅女王,言听计从。由其代为笼络,必然事半功倍。正如蓟王所言,竹隅女王,于家国皆有大利,岂能因小失大。只为床笫之欢。
  功成名就。再论儿女情长,不迟。
第137章
二岐三通
  与竹隅女王会面,乃蓟王此行目的之一。
  山南诸国主,心向大汉,亦不可怠慢。
  山南诸国所在地,后世称“三江并流”。
  “三江”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其中金沙江是长江上游,澜沧江是湄公河上游,怒江是萨尔温江上游。自西向东,高黎贡山、怒江(黑水)、怒山、澜沧江(兰沧水)、云岭、金沙江(绳水),“三山并列,三江并流”。三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区,被紧束于(60~100千米)群山峡谷(怒江大峡谷、澜沧江梅里雪山大峡谷、金沙江虎跳峡大峡谷)。形成“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神工鬼斧,自然奇观。
  出山南诸国,三江水流趋缓。滋养三南半岛,扶南、骠、究不事(柬埔寨)等国。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肃宗元和元年(84年),日南徼外蛮夷‘究不事人’邑豪,献生犀、白雉。”时下,究不事人,羁縻于扶南。
  山南诸国,散居“三山并列,三江并流”之地。扼守大汉西南境。多为羌、越,后裔。素为诸夏上古先民。
  除蜀身毒道,可连通山南。蓟王欲另辟央恰布藏布江,中下游航道。万石楼船,溯江而上,经竹隅,通车离、汉越、达光,并辐辏三南半岛。
  稍后,待疏通大秦道。将丽水与央恰布藏布江二流域,经天竺外海相连。占据半岛西境。再有日南郡象林县,扼半岛东海岸。三南半岛,插翅难逃。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蓟王之所以百战百胜。正因战争尚未打响,战略已定。此次正反·围魏救赵之计。贵霜帝国,虽未能如约东进,与蓟王会师华氏城。然二路兵分,副王所率十万铁蹄,却将中部台地百乘王朝,牢牢拖住。使其无从分兵北上。才有金耳国之溃败。
  换言之,金耳国出兵多摩梨,乃百乘王朝授意。按原先设想,金耳国先锋为饵,百乘大军,紧跟其后。待窥蓟国兵锋所指,再随机应变。
  岂料贵霜铁骑席卷。百乘猝不及防。金耳国更措手不及。被赵云、陈到,联手攻灭。
  正因虑及贵霜确有功劳,故蓟王未曾责难,重立盟约。又授以攻城诸器,助其成事。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贵霜与百乘之战,毋论胜败,皆非一日之功。丰州暂无外患,当可安心圩田。
  只需户户分得一顷美田,行三十税一。不出数载,蓟王当尽收人心。即便再有人,不轨居心。欲强行复辟种姓,亦不得人心。
  蓟王一举克北天竺,震动山南。达光玛展王等,纷纷请求内附。蓟王欣然应允。代为上表朝堂,赐以印绶。
  诸国求造港津,通商互市。亦不出蓟王所料。待拓土先锋营,督毕临江城,并江曲港。可朔江而上,入山南诸国,寻址督造港津,顺延枝分商路。蓟王取名“竹隅道”,续接蜀身毒道。
  世人皆知,岭南多瘴气。《读史方舆纪要》:“云南古蛮瘴之乡,去中原最远。”《隋志》载:“岭南二十余郡,地势低湿,暑热,湿气交蒸,疫疠为害,向被称为瘴疠之区。”
  只因岭南万山叠嶂,交通闭塞,蚊蝇群舞,虫媒猖獗,蛮荒僻壤,瘴疠流行,故常被冠以“瘴疠之乡”、“蛮瘴之乡”之名。中原汉人,轻易不愿涉足。稍后至唐宋,岭南更是谪贬犯官之地。时下日南比景,亦为徒官之处。由此可见,时人畏岭南如虎,皆避恐不及。蜀身毒道,其中艰险,可想而知。
  本以为,“天高皇帝远”。“穷山恶水多刁民”。
  岂料蓟王,反其道而行之。先定北天竺,再朔江而上。借水运之便,消弭丛林毒虫猛兽,瘴疠之害。香樟楼阁,虫蝇远遁;水面坞堡,猛兽莫及。船上应有尽有,衣食住行,无往不利。不必跋山涉水,虎狼为伴。更无需深入蛮区,纷争骤起。
  只需择要津,督造城港。觅得立足之地。便是向化之始。
  此亦是,“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之深意。日月所照,为我可见。江河所至,助我可达。于是,兵锋所指,皆为汉土。
  蓟式机关,独步天下,无可匹敌。
  君不见,号称靡胜之国阿逾陀。在蓟国机关兵器面前,不堪一击。毫无还手之力。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胜战之道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80/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