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2006

  刘备抽空又去了将作馆。
  将为盾弩手配备手套的想法,说与夏馥、苏伯二人。
  时人称手套为“尉”。尉,按《通俗文》:“火斗曰尉”。火斗就是熨斗,尉便是熨。手套取名为尉,显然与火斗取暖有很大关联。
  此时的手套,多是连指手套。拇指分开,其余四指裹在一起。
  如此显然不利于绞弦操弩。
  刘备设计的便是分指手套。
  五个手指,各自独立。还不能过于笨重,影响绞弦。
  苏伯说,可用麂皮。
  麂(jǐ),像鹿。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皮软可制革。
  苏伯又说,大别山蛮上缴的虎皮衣盾中,就有不少赤麂皮。这便拿来缝制‘赤麂皮尉’。
  找来几个身材各异的盾弩手,充作手模。赤麂皮尉很快缝制完毕。盾弩手们试了试,果然方便。为增强防御,刘备又在赤麂皮尉上覆了一层细密的钢丝锁环。锁环手套上的锁环,外径一黍有余(3.81毫米),内径只有四分之一黍(0.53毫米)。一环套四环,编织成锁环手套。
  《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其中难点,除去拉丝,就是熔接。刘备本以为非人力可及。不料工匠竟很快试造完毕。并熟能生巧,发扬光大。时下的匠人,实在是太强悍。
  物料齐备,良工众多。‘赤麂锁环尉’,可足量制造。盾弩手亲测,不仅可防绞盘磨伤、刀割剑刺,戴上赤麂锁环尉,竟能手抓白刃而无伤。
  不就是后世的防刺手套吗?
  效果甚好,上下皆交口称赞。刘备从善如流。将领所用长手套,亦在设计之中。
  岁末,北地雪大如席。
  除了毳裘卫衣和羊毛衫,时下还有内絮丝绵的绵衣,为冬天御寒所用。绵衣亦作“緜衣”。内絮丝绵,多为缫丝的下脚料,用作充绒,轻薄而保暖。中原虽还无棉花可用,保暖却也足够了。
  小岁这天要谢师。于是大摆筵席。恩师开春便要远赴洛阳,去东观校勘经籍。门下弟子除了出仕刘备,或转投另外三位大儒。便如公孙瓒这般,出仕郡县。据说,家中已为他讨了个县中小吏的差事。起步虽低,却也算是正式入了仕途。
  刘备虽晚上受业,却与门内师弟相处融洽,走动颇多。如今劳燕分飞,各奔西东。颇多感怀。同门纷纷来敬,这便多喝了几杯。不觉已微醺。放下空杯,抬头却见公孙瓒不知何时竟泪流满面。
  白马公孙,也是性情中人。
  再后来。说什么已记不清了。见众人已忘形,几位大儒这便罢了酒宴。将众学子遣散。公孙瓒还吵着要去胡姬酒肆一醉方休。却被大兄和陈逸合力架回了宿馆。
  公孙瓒走时,谁也没见。
  只留书一封,让田骅投到了刘备府前。寥寥数句,却笔笔满含情意。数年前及冠,恩师为他取表字:伯圭。伯,乃排行。圭,古玉器也。刘备却从未称呼他表字。正如苏双还经常会直呼刘备其名一样。
  少时好友,皆已长大。刘备不胜唏嘘。
  恩师一家要等来年开春,雪化路开,才赶往洛阳。还有些时日。这便悉心安排诸事。一身所学,已倾囊相授。往后只能靠自己自行参悟。归来日久,刘备渐渐静下心来。复归到往日的平静生活。空闲时,亦会回想北伐诸事。那些没来及理顺的细枝末节,皆被他连成线。
  尤其是关于檀石槐的诸事。
  刘备觉得,‘城中缺箭’,从始至终,鲜卑大单于也未全信。故而他做了两全准备:攻和逃。
  有道是战必胜,攻必取。为了督促麾下全力攻城。听事后被俘的部落大人言,大单于割腕起誓,攻入城中杀刘备者,便是下任大单于。于是三部大人同仇敌忾,不顾生死,搏命攻城。然,若能胜,三部鲜卑亦是惨胜。刘备麾下皆虎贲,又岂能引颈受戮。城破必是一场血战。乱战之中,谁又能独占其功?如楚霸王旧事。尸身必被争夺,众人各执残肢。那时,再行二桃杀三士诸如此类。鲜卑大单于之位,亦不会轮到三部大人。
  若全力以赴,仍不能胜。便逃。
  逃,自当狼奔豕突,远遁千里。
  如何才能安稳脱逃?
  三部鲜卑血战攻城时,自是最好时机。见事不可为,故而代之以替身端坐王座,真身则金蝉脱壳,远遁而走。血战之后,鲜卑三部皆损失惨重。便想争大单于之位,亦有心无力。唯有再次聚拢到檀石槐身边,抱团取暖,壮大声势。护檀石槐北上高车借兵。
  无论战或逃。檀石槐皆稳如泰山。
  逐草而居的部落,并无国家概念。麾下百姓,亦全靠抄掠。至于国土,更是无足轻重。草原大漠,广阔无垠。不过是牧场而已。
  檀石槐看中的,唯有他自己。
  正如他把大阏氏弃在城中。还有那句‘即是你抢去,我自当夺回。’
  刘备如今才明白其深意。
  鲜卑游牧,本就抢来抢去。抢不回,那就抢不回。并无所谓。不过如牛马群羊而已。
第063章
福祸相依
  刘备心生感叹。
  现在想想,所谓大军围城不为报私仇。也不见得是真。
  ‘胡人性狭’。刘备今日方尽知其真意。狭的,不仅是心胸,还有眼界。饶是檀石槐,亦不例外。
  只可惜,大单于好计较,却独独缺了大阏氏这一环。
  或许他也想过。刘备少年得志,血气方刚。大阏氏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如何能舍得放归?还不收入内帐,夜夜笙箫。
  只可惜大单于以己度人。不知刘备心怀天下,真将大阏氏放归。
  如此一来。高车十二姓,师出无名。恰逢鲜卑大败,大汉四百年威名不坠。丁零人又怎敢为檀石槐而去捋大汉虎须?
  ‘胡人性狭’。彼时鲜卑势大,高车不能与敌。故而和亲示好,心中又岂能无恨。如今檀石槐兵败去投,焉知非祸。
  据说,檀石槐之所以拒大汉和亲封王。便是为与高车联姻。
  高车在北。元和二年(公元85),丁零联合鲜卑、西域各族,并南匈奴一起,打败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迁。檀石槐想要南下抄掠汉土,必要结好高车,以防背腹受敌。
  在刘备看来,北地苦寒。号称白山黑水。丁零之所以联合鲜卑、南匈奴和西域各族,驱走北匈奴。未必没有南迁之意。
  于公于私。大单于此次,生死难料。
  自求多福吧。
  当然,或许还有一种可能。细作带回‘城中缺箭’的假消息时,檀石槐便已中计。其后做所作为,皆是中计后的各种遮掩罢了。不过是化外湖人。论谋略战术,他远没有刘备来的精湛纯熟。
  鲜卑远遁。阴山南麓,长城沿线,已尽归汉军掌握。路途通畅,往来胡商尤其多。
  择吉日,刘备在宗亲大儒的见证下,收程普为家臣。授以军侯。
  如前所说,一曲长官称军候。属于中级军官,秩六百石。军候在非战时期充任地方县尉。周泰、蒋钦便是督亢、郦城,城尉。
  一同授以军候的,还有崔霸、韩猛,徐荣、田冈等将。
  崔霸、韩猛为楼桑左右二尉。
  白卓、阎志为西林左右二尉。
  徐荣、田冈自领鼍龙骑。程普携麾下精骑新组一军,名曰‘射虎’。皆是弓骑兵。人马皆披镶环具装铠。弓骑兵往来如风,箭发如雨。威力惊人。刘备这便与鼍龙骑合并成一营。合称:龙虎营。
  刘备以胡骑校尉,统领龙虎营。
  本朝编制,五人一伍,两伍为什,五什为队,两队为屯,两屯为曲,两曲成部。
  五部为营。一营满编两千骑。
  鼍龙骑五百,射虎骑五百。还差一千。
  不急。辖地有民十八万余。北地游侠皆往楼桑来,总能募齐。
  要问楼桑最新的特产,自然是督亢粳米。
  年前便有附近粮商,齐聚楼桑,购买新粮。开价皆高于市价。上等粳米,甚至能买到五百钱一石。谷能出米七成。谷价折成米价,五百钱亦不算高。
  越是价高,邑民越是惜售。无论淮泗百姓还是青冀流民。未到临乡前,皆是风雨飘摇,三餐不继。如今刚吃上饱饭,自然倍加珍惜。
  刘备本以为,居民杂糅。乡音难改,风俗不同,彼此该摩擦不断才是。不料却邻里和睦,同仇敌忾。问过左右,郦城长郭芝答道,相较如今的富足,再回首悲惨的过往,还有什么是不能放下的呢。
  刘备深以为然。
  熹平七年,刘备十七岁。虚岁十八。
  正月。交趾郡、合浦郡等地乌浒蛮起兵反汉,与九真郡、日南郡等地蛮人联合,有众数万人,攻没郡县。
  话说建宁三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附于汉。受冠带,开置七县。这才过去几年,乌浒蛮又反。
  大汉从立国之日起,便行包容同化之策。将化外之民不断内迁,便是为行汉化。只可惜往往政策不能连续。遇到贪官污吏,数任累积政绩人望,一朝尽毁。故而蛮反不断。
  对鲜卑王骑,丹阳白毦一战成名。卅炼斩马刀,豁口如锯。刘备让夏馥、苏伯等人看过。皆说卅炼力有不逮。不如七十二炼。
  刘备想了想道:不如百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