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7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67/2006


第262章
公道不行
  董重将信将疑:“君侯何不明言。”
  “《传曰》:‘闻疑传疑,闻信传信,而尧舜之道存。’”伏完答曰:“大将军以先帝时,权臣旧事,喻今之甄下。天子焉能不,‘疑先帝之所疑,信先帝之所信’乎?”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董重脱口而出。无怪伏完使其,于天子当面,言及黄巾之乱。
  “然也。”伏完深长一笑。
  今汉之所以沦落至此。起因便是黄巾之乱。而黄巾之乱,乃因十常侍专权。董侯所学,皆出太傅杨彪。可想而知,对宦官专权,必深恶痛绝。
  须知。曹氏父子,乃宦官之后。出身黄门子弟。伏完耳语相告,董重鹦鹉学舌。将先帝时,十常侍之乱,与今日甄都时局暗合。影射曹氏父子。天子焉能不见疑。
  此乃离间计也。
  世人皆知,曹嵩乃中常侍,封费亭侯,拜大长秋之曹腾养子。腾卒,嵩嗣。(曹嵩)后为司徒,告宾客曰:“今身为公,乃曹常侍力焉。”足见黄门出身,曹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灵帝时,拜曹嵩为大鸿胪、大司农,掌管财政礼仪,位列九卿。位高权重,因权导利,积财无数。
  且自幼耳濡目染。宦官行事,烂熟于胸。待位列上公,与王太师分庭抗礼。于是“交通货赂,威形諠赫”,贪残放滥,过犹不及。
  却忘了。宦官之所欲专权,乃因十常侍相为表里,合力将天子玩弄于股掌之上。如今,二党相争,无人能掌控禁中。天子虽年幼,然身侧不乏名臣宿老,谆谆善诱。更有如车骑大将军董重,献媚于座前。曹太保,明目张胆,毫不遮拦。天子早晚必知也。
  甄都宫,承光殿。
  太傅杨彪,为天子讲经毕。
  天子忽问:“太傅可知,吕镇东,因何起兵。”
  “老臣实不知也。”杨彪如实作答。曹吕二人,各为其主。兖徐不和,乃因上公相争。吕布起兵,虽名为报陈王遇刺之仇。然究竟为何,尚无有定论。天子相问,杨彪岂能以道听途说而搪塞之。
  “道中何所言?”天子追问,甄下风闻。
  “老臣,亦不知也。”杨彪答曰。
  “太傅,非不知也。”天子慨叹:“‘私门成党,而公道不行’。”
  “陛下慎言。”杨彪肃容下拜。
  天子所言,乃出《淮南子·汜论训》:“将相摄威擅势,私门成党,而公道不行。”
  谓隔墙有耳。董侯尚未亲政。譬如质帝,“少而聪慧”,“知(梁)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时,质帝年仅八岁。大将军梁冀遂恶之。乃使人以毒饼弑之。
  祸从口出。
  董侯这便心领神会。闭口不提,朝政之事。
  君臣一时,对坐无言。
  待自鸣钟响,时辰已至。太傅这便起身告退。临行前,私语相告:“‘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董侯对答如流:“‘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蜚不鸣,三年可乎?”杨彪情真意切,舔犊之心。董侯年方十一,羽翼未丰。三年后当可元服亲政。
  “三年可矣。”董侯不由泪目。
  今汉积重难返。又岂是总角少年,双肩可担。
  临乡,蓟王都。环城港内,帆樯如林。
  蓟王出征前,临乡又兴大建。扩为横九竖十,九十街衢。
  月起十万楼台。蓟王出征满载,重楼高阁,可想而知。四面环渠,千帆竞渡。顺下日渠,过东西水砦,便是北港,“蓟王家港”。蓟人贵北。北城所居,非富即贵。北港气度规模,尤胜南港。唯王家船舶,方能泊入。
  蓟国渠,千里流金。临乡城,因水而兴。国都城港相加,足有百万之众。时至今日,已稳坐大汉第一雄城。长安、洛阳、南阳,皆无从比拟。
  北都气度,一时无两。
  循例。王都所居,皆出爵民。便是南港,亦无例外。凡沿途所见。士农工商,国之石民。皆有爵位傍身。论家国利益捆绑。临乡城首屈一指。
  蓟王远征,太后监国。王后携甘后,专治后宫。凡朝会,王太后携王后垂帘。朝会未始,春赐先发。
  春腊二赐,各有侧重。皆为半年俸禄。蓟王明以照奸,高薪养廉。吏治清明,冠绝时代。
  内政外交,各有权重。内外首屈,自是东境郡县。外交当先,正是海外属地。
  安昌、昌黎、朝都、朝黎、三川,五郡,为安北、辽海二郡相夹。二郡乃诸东郡之首尾。先前亦是蓟国屯民重区。扶余四加,高句丽二十万民,已先后向化,皆为蓟人。另有东盖马县“南沃沮属国”、临濊县“北沃沮属国”,及沧海郡“扶余属国”之功勋国民。自苍海、玄菟、临屯三郡,沿半岛珠链,及碣石道,水陆并进,不断内迁。蓟王先万舟并发,运来百万南阳之众,又徙四氏云霞,各十万众。更加四百万客庸入籍,东境因而大兴。
  年初,甄都上计。蓟国足有二千万众,二百六十余万户。人岁六十三钱献费,足纳十二亿六千万。轰动朝野。
  尊王攘夷,此消彼长。董侯焉不急迫。
  譬如,华夷之辩。自蓟国风行大儒学。并《荀子》入《五书》。荀卿儒术,遂成显学。天下儒生,闻风而动。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中兴,蓟国为始。于是。不言荀子,无可立足河北。不究大儒学,不可匡扶天下也。
  学术,乃治世安民之道。亦是总汉家话语之权。春秋时,诸夏方国,视楚为蛮夷。秦汉以来,视远服徼外为不毛之地。今大儒学兴于河北,大河之南,皆成蛮夷矣!
  蓟王鞘剑铭文:华楼夏桑。
  少时蓟王曾言:愿天下皆为楼桑。
  如今再看。天下楼桑,便是问鼎华夏也。诚然,彼时蓟王并无代汉之念。时至今日,蓟王亦无篡汉之心。然天命所归,又岂在人为。
  蓟国上下,静观其变,以待天时。
  内忧外患,国祚不继。反观汉家天子,岂能坐以待毙。
第263章
虽成必败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循,内圣外王之道。
  今汉与蓟国,汉室与宗王。毋论权谋,只论王霸。孰能“制天命而用之”,便是天下共主。养成有道明君,乃胜出之必然。
  于是乎。乱世无庸主。
  外事,必言江表十港,海外十洲。北天竺丰州、山南方国、海西条支国等,风土民情,上计汇总。亦是当务之急。尤其得知,丰州有广袤千五百万里三登沃土,并千五百万向化之民。国计民生,远超海外荒洲。百官无不振奋。
  天子御赐,九龙桓表。许蓟王,开疆辟地,并土封王。丰州虽为大汉十五州。然吏治皆出幕府。蓟王调西域都护府,百城属吏计万人,治丰州之政。又立左右绥南将军大营,计十万精兵拱卫州境。
  二权分立,军政并行。蓟王扼控天竺之心,不言自明。
  谓“众郡奉计,百蛮贡职”。类比西域五十五国。丰州治下,北天竺列国皆在。故划分为“百蛮”。只需“贡职”,毋需“奉计”。
  所谓贡职,便是供奉“方物”。
  《书·旅獒》:“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注曰:“方物,方土所生之物。”
  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九土述职,各贡方物,以效诚耳。”亦可释为“方国之物”。
  一言蔽之,只需上供,地方名产足以。毋需如蓟国这般,人岁六十三钱献费,年年不断。
  待蓟王将丰州诸国,分封子嗣。家国同构,郡国并行。那时,由徼外方国,升为汉室诸侯国。则需季季奉计,不可或缺。
  亦无不可。
  彼时,蓟王或已君临天下。诸子“毕献方物”于父。亦是理所应当。
  蓟王远征,四海方物,广输国中。更加干支海市,携蓟人远行。新任丰州牧万震所撰《南州异物志》,上中下三卷。风靡北国。版费颇丰。
  蓟王有意,以枝扈黎大江,并央恰布藏布江,二江合流,两歧三通之道。中分丰州。东天竺诸国,并山南方国,及扶南等国,立为宁州。首任宁州牧,当是丰州别驾梁习。
  扶南乃南州大国。并为汉土,非一日之功。宁州当初立州治于临江城。先兼东天竺诸国,再并山南方国。而后与象林苑东西夹攻。攻灭扶南等国。丰、宁二州,再分邛州、黔州、黎州、扶州等。如此不断向化,直至皆为汉土。
  蓟王天下雄心,国人焉能不知。尤其海内奇珍异宝,各式人种,随海市往来。令蓟人眼界打开,知行倍增。对世界认知,可谓一日千里。比起前汉时东方朔所撰,光怪陆离,奇闻异志《海内十洲记》。万震所撰《南州异物志》,可谓详尽着实,言之凿凿。不可同日而语。
  得机关术、造船术、航海术,各式奇技加持。大航海时代,呼之欲出。更有甚者,银炭高炉,百炼清钢,产能暴增。新式机关轮船,将作寺正设计清钢龙骨。另有传闻,畜力机关器,亦将被蒸汽机关取代。
  蒸馏酒精之法,亦出蓟王所授。时多用于馏百花香露,及医用酒精。如今再行馏出,经连续精馏,可得燃料级酒精。称“精醇”。精醇,乃为机关兵器专用。又闻,西林少年马钧并诸葛孔明,所造气动袖箭,已初具神形。
  一言蔽之,时代变矣。
  辛西娅猎衣内甲,加固狩猎女神套装。三百函园姬并三百云霞卫,正陆续换装。所谓清钢陨琉璃,便是后世防弹玻璃。
  蓟王攻城掠地,亦令四方人才汇聚。蓟国二十一署寺,网罗天下奇人异士。助推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此便可见,兼容并济,包罗万象,开明国策之利。独尊儒术,定海神针。《二十等爵》,利国利民。《圩田制》筑大国之基。
  汉时儒学,上承春秋战国,百家精要。下延儒家各派,分庭抗礼。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偃武修文,崇德报功,勤政治,养黎民,兴礼乐,宣教化,表行义,励风俗。继以明章,守而不失,于是东汉之风,忠信廉耻及于三代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6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