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2006

  史称“鸿都门事件”。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灵帝下诏自责,并令群臣各自陈说应对措施。却应者寥寥。
  特诏问蔡邕:“近来灾异频发,不知是何罪咎引起。朝廷焦急,朕心里也害怕。访问群公卿士,想听到一些忠言,他们都守口如瓶,不肯尽心。因你经学深厚,所以朕特地来问。你应阐明得失,指出为政要点。不要唯唯否否,或者怀疑恐惧。全按经述对答,为保密,可用皂囊封上。”
  于是议郎蔡邕上书《陈政要七事疏》,直言政事。
  今年初,灾异更是频发。先是蛮反,跟着地震。
  夏季,四月丙辰(初七),又地震。
  侍中寺,雌鸡化为雄。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本以为北伐成功,乃是上天庇佑,祖宗显灵。正当大赦天下,普天同庆才对。为何上天却在此时示警?
  消息传到临乡时,刘备正忙于插秧。
  为何上天示警,刘备心知肚明。内忧外患。外患虽暂时消解,内忧却渐成汉室生死大敌。天平道趁去年七州蝗,大肆扩张。传闻,许多百姓,甚至官吏,皆开始信奉太平道。
  对于那位从未蒙面的张教主,刘备向来报之以十二分的警惕。密令绣衣吏,刺奸、贼捕,严加监视辖地内一切宗教活动。防患于未然。扪心自问。以现在的实力来说,种田养士,是唯一对抗太平道的途径。生有所养,病有所医。吃饱穿暖,谁又愿意去提着脑袋谋反。
  这季百万亩水田稻作,插秧颇费劳力工时。郦城、督亢二城,周围已辟满新田。再强行圩田,太过路远。便是乘舟,往来亦不便。两位家丞说,想圩满临乡三百万亩水田,怕还要再建三座城邑。
  “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南迳广阳亭西,而南合枝沟。沟水西受巨马河,东出为枝沟,又东注白沟,白沟又南入于巨马河。”
  或可选一地,新建广阳城。为与广阳郡广阳县区别,取名:南广阳城。
  “巨马河又东南迳益昌县,濩淀水右注之,水上承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迳临乡城南。”
  再督造大利、南广阳、临乡,三座城邑,三百万亩水田,才算均摊完毕。
  督亢之后,刘备便想要先着手重建都邑,临乡城。拱卫封邑东南界。
  临乡城垣犹在,虽泡在水中,多残缺不全。好在根基坚固,重修不难。只需先封闭四门。将城内积水排出,晒干地面,便可建楼。城外水泽先不管。正好借助水势,将诸材泛舟运来。待把城池建好。再行圩田。事半而功倍。
  既是都邑,自然要修的气派。诸侯伴宫自然也要修建。治所、官舍,市楼、置楼,一应俱全。士农工商,皆不可少。总之,结合督造楼桑、督亢、郦城,数城之经验,打造一座气派宜居的都邑。
  都邑建好,临乡的官制体系,方才完善。
  那时,临乡治所、官舍,皆要搬去临乡。楼桑商邑的特性,势必进一步加强。
第073章
西林马场
  西林邑中车楼渐多,空地渐少。万余匹鲜卑良马整日圈养在厩中,恐生疾病。乌莲来找刘备。刘备细细看过西林邑微缩模型后,顿时有了主意。
  这便对乌莲说道:“何不赛马?”
  刘备的思维,乌莲一时没能跟上:“赛马?”
  短短时间,刘备已勾勒出大致轮廓:“没错,便是赛马场。”说着,又将目光投向沙盘上位于西林邑正中的大片空地:“若在此地建一座赛马场。牧民车楼马厩内的马匹,便可排队来场内赛马。岂不妙哉!”
  乌莲却摇头:“车楼只能在轨路上行驶,如何转弯?”
  刘备笑道:“岂不闻转车盘?”
  乌莲一愣:“何为转车盘?”
  刘备一边派人去叫苏伯,一边在木板上将转车盘画出。
  原理很简单。既然不能令车楼转向,那便将轨路转向。将一段轨路,铺设在一座圆形转盘上。车楼便能随转盘改变方向。
  听完刘备的述说,苏伯欣然点头:“原理都通。转盘亦不难。”
  刘备点头道:“可先在邑中舫车,东西两个始发站试造。”
  苏伯这便离去。
  后世的机车可在转车盘上转向,火车头原地旋转一百八十度,进行掉头。
  虽无转向盘,舫车转向其实很简单。舫车前后都有驾驶舱。折返时,只需把马匹、御者,换到另一端,车尾便可成车头。如此反复,往来于五里轨路。十分方便。
  转车盘如若建成,掉头就更简单。
  很快,转车盘便试造完毕。
  圆形底部平整如一,全由石料铺就。沿转车盘边缘,铺设一圈环形轨道,正圆的中心是转车盘的中轴。全由精钢打造,钢梁更是一体铸造而成。转车台下部两端,各装一对可在环轨上滚动的钢轮。台面上部,两端各有一根可折叠的手扶推杆,人力推动便可转向。台面根部有能和地面相连的钢栓,用于舫车进出转车台时,锁固台面。防止转车盘来回溜动,造成钢轨错位。
  很简单的机关术,却事半功倍。在转车盘上一百八十度掉头,成为邑中新景。
  待转车盘完成,刘备对西林邑的新设计,也已完成。
  西林邑最早的轨路,绕内墙一圈。如一个‘边长三里的圆角正方形’。然后沿东西向,铺设一条条平行轨路,将圆角矩形平行分割成一个个长方形。
  现在,刘备要在‘边长三里的圆角正方形’正中,再建一个‘边长一里的小圆角正方形’轨路。如此一来,所有东西向的平行轨路,皆被这个‘小圆角正方形轨路’截断。
  如何与‘小圆角正方形轨路’通连?
  没错,转车盘。将东西向平行轨路上的车楼,用转车盘,转到‘小圆角正方形’两条南北向的轨路上来。
  ‘小圆角正方形轨路’,所包围的大片空地,便是西林马场。
  赛马场类似演武场。通高五重。
  南北两侧为看台。东西两侧,便是由赶来赛马的车楼排列而成的车墙。
  与南北看台平行。场地内分设两条呈‘曰’字形的环形赛道。南侧为草地赛道。北侧为泥地赛道。
  两道包裹的中间空地,还设有击鞠(马球)赛场、障碍赛场。赛道、赛场,互不影响,可同时竞赛。
  北看台为主看台。由刘备专属的大平座和观礼台组成。最高达十五丈,最长约一里。仿演武场样式建造。
  底层为直列大马厩,另配草料仓、鞍具房、工具房、兵器室。南北两厩,可养战马数千匹。二层是兵营、学堂、医馆、病舍、南侧二层之上建观礼台。北侧还有三楼、四楼、五楼。三楼前部是观礼台,后为部将精舍。四楼前部同是观礼台,后部亦是骑将精舍。五楼为少君侯独享。与演武场不同,北侧三、四层的观礼台,皆是包厢。
  南北看台顶,上罩穹庐。远远望去,宛如帐篷林立云端,雄浑壮观。南北观礼台,可容宾客一万人。
  赛马与马术,时下称为“驰逐”或“走马”。早在商代晚期,便出现人工饲养马匹并用于骑乘和战争。至春秋战国时,赛马和马术运动便已形成。武王伐纣时,就已“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时将掌握军政和军赋的官称为“司马”,亦可见马之重要。
  因马在战争中的使用,愈加突出。马匹的驯养和骑术日渐受到重视。周时,马的调教和驾驭称之为“御”,与“射”一样,为“六艺”之一。
  至春秋战国时,骑射之风更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便是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骑兵诸技的例证。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亦有孙膑助田忌赛马取胜的故事。可知赛马早已流行。
  到了汉时,赛马不仅流行于民间,也盛行于宫廷。
  武帝便极为热衷赛马。经常举行赛马活动。此与时下尚武风俗,亦有很大关系。
  自西汉以来,除赛马外,还形成了以骑术为基础的丰富多样的马上技艺。如骑手在马上做出各式造型,或进行高难度的骑射,或‘百骑争先’,竞相夺标等等。
  骑手不仅要有驭马的技巧,还要有矫健的身手。
  女骑士亦不少见。且能和男骑士一样,在马背上做出许多高难动作。
  时下,马术已归为百戏之类,成为一种具有杂技性质的表演。
  西林赛马场一出,欢声雷动。
  足见时人有多热衷。亦知大汉尚武之风。
  但凡看过赛马场模型之人,无不瞠目结舌。学坛三位大儒更是频频称赞。赛马场和演武场一样,乃是练兵之地。不仅可训练骑术,还能打造鞍具、更换蹄铁、饲养马匹;学习兵法战术,研读军规汉律;军士驻扎修整,养伤蓄锐皆可。十分方便。
  待建成,西乌铁骑将尽数驻扎此地。刘备还要遣邑中官吏、将校,日常管理。
  本以为车楼不过是为令游牧安居的权宜之计。不料竟有大用!
  须知,刘备从草原带回的万余匹鲜卑战马,皆分散饲养在车楼马厩里。若是全部散养在西林邑中,必成大乱。以车楼为单位,沿轨路列队而进。便可轮流到西林马场,赛马竞技,习练骑术。何其方便!
  周长四里的赛马场,堪称西林重器。
  临乡大建俱已完工。侯府良匠、楼桑能工,还有众多的熟练工,这便纷纷转移工地。赶往西林。
  最高兴者,莫过乌莲。
  刘备辖下数座城邑,数西林最次。且邑中多南下胡人,亦或是马贼家眷、汉奴聚居,诸如此类。毫无繁华可言。今刘备不惜工本,大兴土木。足见少君侯亦十分重视西林。待建成,必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这让以乌莲白卓为首的南归胡人,心中甚是欣慰。
第074章
青虹下坠
  刘备特意将赛马场模型,摆在市楼大堂正中。进出市楼,皆可观其全貌。一时摩肩接踵,游人如织。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