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8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43/2006

  自上而下,吏治体系,高效清廉,契合时代。故能一骑绝尘,日行千里。
  蓟王即便,终日游山玩水,无所事事。幕府、封国,亦在贤臣治下,不断积势,大有可为。
  瑞麟阁中,居中所置《寰宇全图》,将已知山川地貌,海外荒洲,悉数标注。年初,取简图,刊于日报,引国人轰动。尤其南州、天竺,与汉土山水相连;葱岭以西,亦有广袤人居。蓟人方知,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凡至一地,将作寺必先行测绘。二十年如一。待蓟王班师,远至海西大秦,亦轮廓初具。此亦是开拓先锋,任务之一。探索世界,续接汉土。待冰原日光城筑毕。燔史关中,拓土先锋,取半数南下,驻守此城,携开山营,守护上下昆仑道,乃至大章道沿线。另有半数,转为漠北拓土先锋,船队已集结大凌港。一干人等,皆是先前,多次追随都尉玄,南下冰原。凿穿羌身毒道之无畏勇者。
  如此可知。拓土鲜卑利亚,蓟王雄心不减。
  多年前。西域都护府二丞,奉命归国。携带夏宫,数千佳丽。其中不乏,域外各国公主。然至今仍居于,蓟西长安行宫。早已验明正身,蓟宫仪烂熟于胸。言谈举止,与蓟人无异。今王宫扩建,宫人稀缺。于是,王太后命宋贵妃,择优先仕,为宫中女官。并充填甘泉、蓟北、碣石等宫。因出西域,故称“夏宫人”。另有漠北冬宫女官,称“冬宫人”。
  话说,蓟王北巡,立营北海之滨。漠北各部所赠,不下万人。皆豢养于冬宫之中。今北海冬宫,扩建为武牧城。为漠北都护府治,并郅居郡治。得宋贵妃遣宫官,言传身教。冬宫人,亦皆验明正身,纯熟蓟宫仪。遂择优而仕,南下蓟国。
  宫人,便是宫女。按《蓟宫仪》。位同采女,领百石宫俸。与女官类同,年三十五,致仕出宫。若得蓟王临幸,又另当别论。致仕后,名籍归于少府,代为妥善安置。若返故国,亦无不可。
  名籍少府,女官致仕。年华未逝,风韵犹存。婚姻嫁娶,皆无大碍。更加,出身宫廷,礼仪纯备。为国人所羡,下嫁不难。诚然,不嫁亦无妨。俸禄足可自养。
  毕竟,王只一人。
  侍寝合欢殿,莫大机缘。
  君不见,蓟国三载春闱。天下名门,趋之若鹜。妙龄贵女,纷至沓来。品貌俱佳,才貌双全。盛装入闱,燕瘦环肥。只叹,江山如此娇媚。与其,为国择良才,不若,为王选采女。
  亦难怪。海内大儒戏言,才女采女。
  蓟王拓土万里,然后宫不增佳丽。
  除去王家尚简,亦因身系利益。生子为国君,生女为县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空造多少,外戚豪门。试想,丰州、宁州,三登沃土,又兼海运之利。即便分得一郡三县之地。亦足称天府之国。
  外戚之祸,不可不防。
  只择寒门单家,必为人诟病。且为外戚,不出十载,寒门亦成豪门。
  故蓟王,欲立绿洲亚马逊为后。可谓远瞩高瞻。
  须知。亚马逊,『无父无家』。从生至死,皆为部落。换言之,毋论何人为后,皆无家族掣肘。更无外戚擅权之祸。
  更有甚者,凡有反贼篡国。王后,登高一呼。绿洲亚马逊,举族相应。同仇敌忾,不弱血脉亲族。
  一言蔽之。亚马逊,部落文明,于王室而言。趋利避害,取长补短。
第077章
名家独存
  如前所言。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至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好比大浪淘沙。弱国皆亡,名家独存。
  譬如春秋时百余国,至战国只剩七雄。百家,亦循此例。先秦显学,只剩法、儒、墨。三家显学,吸纳百家精要,各有建树。直至武帝,独尊儒术。稍后,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始兴。又与占卜术、堪舆术,相融。乃至谶纬之术,大行其道。
  海内大儒,皆有涉猎。便是蓟王,亦不例外。
  譬如本季,春闱杂谭。蓟王命题:“浮天凝地”。儒宗释题:破题当入,阴阳五行。蔡琬,家学渊源,又蕙质兰心。自当一鸣惊人。名列殿首。
  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百家之所以凋零,多因门下学说,义理参差不全,不能“自圆其说”。坐而论道时,被别家“操矛入室”,攻破学说。于是,声名直坠,弟子流失。不能献策君前。乃至门派,难以为继。终亡于先,不见后世。此之谓,“名不见经传”也。
  置身春秋百国,百家争鸣,可比乱世求生。彼此攻伐,胜者扬名,败者失位。或可称“学术乱世”。百家与百国,并兴亡。唯有,查漏补缺,取长补短,自我完善。方能百战不殆,立于学术之林。
  千年之后,苟延残喘。尚能存活,已实属不易。为天下显学,更百中无一。
  可想而知。诸夏,学术争端之惨烈,不下兵戎相见。
  纵观人类历史,上下五千年。再无有,如百家争鸣这般。千淘万漉,百炼成钢。
  历经千年。百家去伪存精,兼容并济。至两汉,独尊儒术。“千年争鸣,一家独大”。唇枪舌剑,譬如短兵相接。成王败寇,云泥之别。此等历练,可窥一斑。窃以为。后世再无学说,能与儒家比肩。只因同时代,再无百家可与之争鸣。
  阴阳五行,其本质。乃是,相生相克,义理“闭合环”。譬如阴阳。凡出儒家:『必言善恶,必及利害,必有取舍,必见兴衰』。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福祸相依,兼有损益。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此便是,儒家思维。一言蔽之,事物两面,皆需虑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言语之间,破绽百出。何必群起来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家衰亡,多因不能自圆。唯滴水不漏,天衣无缝。方能,无懈可击。
  儒家一统天下,遂成大势所趋。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毕竟,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然熊掌为何?
  答曰:取义。
  若能两全,自是上上之选。奈何往往,天不遂人愿。此时,如何择选,便是考验。
  蓟王行事,时代典范。
  “苟富贵,无相忘”,刘备四友,楼桑宗亲,皆随蓟王而显贵。正因“不忘贫贱之交”,故三季女科,入闱名门贵女数百。无人指摘。蓟王家门,绝无“攀龙附凤”,“嫌贫爱富”之嫌。
  蓟王弱冠之年,娶长姐为妻。“不下糟糠之妻”,故再纳蔡氏姐妹,亦无人言蓟王,“恃强凌弱”,“以大欺小”。
  甘后携麟子南下。蓟王星夜驰援。东院井栏,母子保全。智深如许子远,方明辨蓟王忠奸。从此,洗心革面,侍奉君前。南橘北枳,遂成佳话一段。
  一言蔽之,大义为先。杀母夺子,罔顾人伦。即便明知,何后有害,蓟王亦欣然纳之。全人伦大义。
  才有天下英杰,纷至沓来。
  为何?
  至人无己,小人无朋。
  取舍有道,是也。
  鱼和熊掌,如何分辨。儒家先贤,早已著书立传。“杀何后”是鱼,“全何后”为熊掌。
  此便是,儒家价值体系。亦是汉人,处世之道。
  行趋利避害前。需先知:何为利,何为害。切记。
  如若不然,毋来两汉。毋做汉人。
  以五胡乱华为鸿沟。儒家、儒教,泾渭分明。不可不察。
  自二宫太皇,金口玉言。升蓟王宫为九重。建制抬升,仪轨同升。殿出贵妃,馆有王妃。蓟王擢升诸妃为贵。亦是与九重建制匹配。
  且蓟王所升,如丽珠、乌莲、那美等,皆入宫多年,伉俪情深。为贵妃,亦是情义所在。
  如前所言,贵妃可诞二子。
  公孙王后,遂命安长御,再定《起居注》,侍寝名册。诸贵妃,宜孕侍寝,以求早日珠胎暗结。另有家中七贵妃,并安贵妃,皆有宜男之相。王太后,亦命安长御,酌情编排。八王子中,除长姐所生嫡长子封,七子皆为七妃所出。八王子,同入王子馆。得名师言传身教,文成武就,指日可待。乃王子馆,诸王子之翘楚。亦先行裂土封王。
  蓟王日常饮食起居,亦多七妃伴驾。家门兴旺,七妃亦与有荣焉。
  如长姐所言,早与小弟,融为一体。故王太后,视如己出。称为家妃。
  此乃,胡俗汉化。
  时下,东夷有此俗。《三国志·魏志·东沃沮传》:“饮食居处,衣服礼节,有似句丽。”注引《魏略》:“其嫁娶之法。女年十岁,已相设许。婿家迎之,长(cháng)养以为妇。”
  “长养为妇”,便是后世养媳。
  安四长御,虽不比七位小姐姐,侍奉蓟王多年。然亦早入家门。王太后言,宜当为贵。蓟王亦如此想。安四长御,分居东、西、南、北,四宫。各领一宫之事。伴驾三王太后、蓟王三后、二宫太皇,并蓟王。故毋需另建宫殿。且独居一殿,亦非安四长御,心中所欲。为夫君再诞麟儿,才是心中所期。
  于是择吉日。蓟王擢升安四长御为贵妃。如此,王后、贵妃、王妃、美人,自上而下,各就各位,各得其所。待九九重阳,赵贵妃入宫。至中书令荀采致仕前。蓟王,当轻易不娶。
  蓟王,家大业大。家国,二事繁杂,可想而知。
  蓟王三后,各有侧重。七贵妃并甯贵妃,亦身兼要务,协掌宫事。蓟王增筑温德观,新设温德博士,便由内阁诸贵妃,共掌。训诫家法,则由甯贵妃掌管。
第078章
扶南之美
  丽水三角洲,横海先艂,别部水砦。
  日前。锦帆司马苏飞,率先艂舰队,攻破扶南水军大营。正溯扶南水而进,剿灭残部。另遣别部,逆进丽水,深入狼牙修国境。先将狼牙修王,并满门家小,悉迁金瓯馆暂居。待攻灭扶南,再酌情安置不迟。
  此时狼牙修,已为扶南女王柳氏所据。城中辎重粮草,悉归联军取用。又遣扶南降兵,守备要冲,与顿逊五国联军,互为犄角。合诸路十万大军,正待横海先艂,清空扶南水道。再并舟北上,围攻扶南王都。诛逆贼,复大位。
  扶南,乃南州大国。便是林邑,亦不敢轻易招惹。所造扶南大舶,畅行南州,远至东天竺。据此可知。其文明程度,已雄踞南州之首。因占扶南水,中下游,广袤三登沃土。又兼西蛮大湾,航运之便。趁大汉纷乱,自顾不暇。篡位王范蔓,自号“大王”。周遭小国,俯首称臣,噤若寒蝉。汉廷鞭长莫及,亦有心无力,无可奈何。
  岂料,蓟王横空出世。灭林邑时,便起攻略南州之意。奈何,牵一发而动全身。故先凿海渠,笼络顿逊五国。徙民开拓象林,筑城积势。拓土荒洲,笼络周遭诸国,收归己用。待并土丰州,又羁縻山南诸国。此消彼长,多措并举。扶南终成,四面楚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更加,周公瑾之谋。扶南,插翅难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43/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