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6/2006

  于是,溪谷工地,便多了个髠钳大汉。龙行虎步,一身是劲。浑身上下,铁塔一般。一人干数人之活,一人也吃数人之饭。
  不识其名者,皆唤他‘铁汉’。
  刘备问义父,此人如何?
  义父笑答:可领丹阳白毦。
  义父果然明白少君侯心意。
  临乡乃少君侯根基,万不能有失。故而吕冲、魏袭二将,身担重任,万勿轻动。以后领军在外,史涣将领绣衣吏拱卫中军大帐。丹阳白毦便交由典韦统帅。
第085章
佩韦佩弦
  光和二年,少君侯十八岁,虚岁十九。还有一年便可及冠。
  时人论年岁,皆是虚岁。
  一般而言,虚岁比周岁大一岁。但出生在腊月的人,虚岁会比周岁大两岁。如果出生在正腊期间,甚至可能会出现虚岁比周岁大三岁的情况。虚岁中没有零岁(0周岁)的说法。按照时下习俗,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在百日前,人们会以日为单位来计算他的大小。过了百日,便不会计算他的日龄或者月龄,而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年龄。
  故而,少君侯年十九。明年便可及冠。家中公孙氏、副伏罗氏等人,皆翘首以盼。
  虚岁的出现,乃因户籍制度的需要。
  户籍没有出现前,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报出自己的准确年龄。
  《礼记·曲礼·下》有载:“问天子之年,对曰:‘闻之:始服衣若干尺矣。’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也。问大夫之子:长,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问士之子:长,曰能典谒矣;幼,曰未能典谒也。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未能负薪也。”
  从天子到庶人,无一人能答出自己的准确年龄。只能借用衣服的尺寸、掌握的技能、担负的工作来类比说明。
  先秦创立户籍制度,登记年龄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征税和征兵。汉代秦之后,时下口赋、算赋、兵役、徭役,都与年龄密不可分,否则就无法实行。
  受条件所限,官方统计不可能具体到每个人的生日。只会记录年龄。西汉初年,每年登记户籍的时间是八月,因此官方最初是以八月作为增岁点。每过一个八月,便自然增加一岁。直到武帝改定太初历后,把正月作为一年之始,虚岁计龄才成为定制,并延续至今。
  前几日,刘备收到南匈奴王屠特若尸逐单于手书,说伤已养好,想来楼桑向少君侯当面道谢。
  刘备欣然回信,殷勤相邀不提。
  西林内河湾空地,广种苜蓿。牧民就近割取,牛马食之不尽。称牧草之王,果然有道理。赛马场已建好。正在做最后的修饰。距离第一个‘赛马日’为期不远。
  轨路西进,终与西林邑连在一起。借助转车台(转车盘),邑中舫车能通行两邑之间。一辆舫车显然不够用。刘备又各自增加两辆,共计六辆舫车用于往返。
  铁汉典韦虽髠钳,却未曾佩戴枷锁刑具。也无人看管。若想走,只需跳上港口一艘往来商船,便可随船而去。然而,时人重诺。更何况豪杰。先前之所以为友怒而杀人,便是女方背弃信义,不守婚约。今若私逃,与自己想手刃之人又有何异!故而好吃好喝,每日出把力气,再跳进清溪洗个澡。别说有多爽利。
  听说邑中来了个铁汉。饶是拱卫郦城的周泰,亦赶来一会。
  两人便在港口前的街道拉开阵势,一较长短。不比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只比这一身力气。周泰身长八尺,胆气过人,壮如熊虎。卸甲宽衣。头包玄帻,赤膊上阵。
  两人先搬砖,再背瓦。挥汗如雨,虎虎生风。屋顶数个能工竟手忙脚乱,不急接应。这便又唤来数人,才堪堪跟上。两栋桥楼,先后建好。不分伯仲。这便又比吃饭。
  邸舍内的庖厨,少君侯已命人传话。无需吝啬食材,但烹无妨!
  流水的筵席,邸舍的酒保忙不过来,附近民众纷纷上前相帮。席子都省了。两人便盘腿坐在青石堤上,胡吃海塞。吃的那叫一个壮怀激烈。
  又不分胜负。
  满身油渍酒气,颇不爽利。周泰便指着身旁清溪言道:“可敢下水?”
  典韦嘿声一笑:“来!”
  两人不分先后,跃入水中。逆流而进,向西林游去。竟比围观人群脚程还快。不等追去西林,已折回。如此齐头并进,你追我赶。溪上行船,纷纷吹哨呐喊。
  一路顺水游到白湖水砦,再逆流而上,抵达清溪港口。
  仍不分胜负。
  手扒石堤,飞身上岸。两人相视而笑。‘周典并进’,遂成典故。
  周泰抱拳道:“即是豪杰,又岂能在此搬砖。且随我去见主公,定举为上将!”
  典韦挠了挠满头钢针般根根直立的短发,又嘿声一笑:“某乃囚犯,未获赦免,无脸见人。”
  周泰这便说道:“且稍后,待我去见主公!”
  不等周泰赶到,港口之事,刘备已尽知。出门便见周泰赤膊跪于府前空地。
  如此阵仗,刘备岂能不亲出。这便取锦袍披之,好言宽慰。周泰出身水贼,正与典韦对路。英雄相契。岂能善罢甘休。刘备这便言道:“大儒陈寔,明礼让、善德化。可让典韦拜入门下,磨砺匪气,再行重用。幼平以为如何?”
  周泰急忙抱拳:“喏!”
  陈寔门下,已有太史慈。听闻是少君侯亲举,这便把典韦收入门下。典韦虽粗通礼数,却胜在清白憨直,待人赤诚。陈寔甚喜。便为他取字:士佩。
  典韦名‘韦’字士‘佩’。
  乃出自典故,佩韦佩弦。
  出自《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西门豹性急,佩韦自戒;董安于性缓,佩弦自戒。原意是随时警戒自己,后引申为有益的规劝。
  如此取字,便是顺义。
  告诫典韦,要三省吾身。不可再意气用事。
  恩师远赴洛阳。学坛新来蔡邕。然,文有北海一龙,武有太史慈,典韦。大儒陈寔当仁不让,乃学坛第一师。称:席首。乃‘西席之首’之意。
  刘备乃是县侯,自当属于列候。
  《汉书·百官功卿表》:“彻侯金印紫缓,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又有家垂、门大夫、庶子。”列侯家吏的职责是“主侍侯,使理家事。”
  列侯称“家”。《史记》:“列侯称‘家’也。”
  家臣又称家吏。以家丞为首。
  家丞可比县长之秩。《续汉志》:“诸侯家丞秩三百石”。
  “(县侯)小者置长,三百石”。家丞的属官,包括庶子、门大夫、行人、洗马等,汉初多达十余人,后减为四人,连家丞为侯府五官。东汉时,家丞只剩一个副手,庶子。千户以下者还不置庶子。刘备乃万户侯,地虽窄,民却多。不能以小县相比。且陛下又许他‘便宜行事’,这便依照祖制,多有封赏。
  先时收到恩师手书。言道,刘备可将楼桑学坛纳入侯府门下。几位大儒可酌情聘为:“祭酒”。
第086章
学坛祭酒
  “祭酒”,乃学官名。为太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后世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亦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古礼,祭祀宴飨时,以长者酹酒祭神,称祭酒。故祭酒乃为尊称。后渐演为官名。
  汉初时,博士之长,本称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秩比六百石。为博士之首。此外又有郡掾祭酒、京兆祭酒、东阁祭酒等。西晋以国子祭酒为国子学之长。历代沿置。
  新莽时始置师友祭酒,为太子官属;讲书祭酒,主讲《尚书》的学官,即首席讲师,主讲师。
  于是,四位大儒,刘备准备聘为‘学坛祭酒’,秩六百石。
  俸禄和官秩皆有所出,不可僭越。比六百石和六百石,所差不大。故而可行。
  恩师所思,皆为刘备。
  临乡从无到有,平地建起。原本只是一片水泽,别无寸土。别说官吏,便是乡民亦没有几个。临乡所缺,便是各级官吏。楼桑学坛内的青年才俊,皆是可用之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楼桑学子亦不知归属。正如恩师远去,众师兄弟劳燕分飞。若将学坛归于治下,学子们便有所归依。学成便可出仕临乡。不能为一城之长,也可为各级官吏。亦不失为一个好出身。
  少君侯早有此意,却担心好心办坏事。恼了一众大儒,皆振衣而去。若如此,哭都没有眼泪。如今等恩师提及,刘备这便咬牙,将心中所想向几位大儒,和盘托出。
  大儒陈寔笑道:“六百石高俸,少君侯有何不可说?老夫为太丘长时,俸禄不过三百石。本以为老无所用,却能在少君侯门下领食六百石高俸。何乐而不为?”
  前尚书崔寔亦笑:“若无少君侯年幼时赠磁石寝垫,估计老夫早已驾鹤西归。能为少君侯尽绵薄之力,也不枉为一世汉臣。”
  刘宠点头道:“异象频生,天将变矣。祸乱将至,国破家亡。若能延四百年汉祚,便是舍此老迈昏聩之身,又有何所惜。今,不过是舍些虚名而已。”
  蔡邕更是一声长叹:“我煌煌炎汉,若能三兴。此生再无执念。”
  海内大儒,屈身于一个小小县侯之下。所求,又岂是六百石俸禄。
  刘备不禁泪染衣襟。这便拜服在地。
  择吉日,拜四位大儒为‘学坛祭酒’。秩六百石。与州刺史等同。月谷七十斛,一年八百四十石。折五铢钱二十五万二千。邑民所俸师俸另算。两项相加,超过中二千石俸禄。可比九卿。
  四位大儒受领学坛祭酒。轰动临乡,亦遍传大江南北。少君侯天下知名。母亲说,四位大儒或可比‘商山四皓’。乃是人望之基。
  大儒陈寔,号称有先见之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