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8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65/2006

  七重之上,唯皇英殿,一览众山小。正是二宫太皇所居。自西宫一重殿内,天机室。乘云霄天梯,直升七重。“天机室”,乃天梯汇聚之所。华室之中,排设天梯三十六座。通西宫九重各处。为便于宫人往来,四宫皆有天机室。机室,殿中深藏,守卫森严,进出有度。
  非少府女官随行,外臣莫入。
  董重,因是董太皇子侄,故有幸入内。
  出天梯,已至皇英前殿。皇英署长孔萤,引董重入后殿。
  “臣,董重,叩见太皇。”
  “大将军免礼,赐座。”虽隔琉璃画壁,不辨真容。然出声之人,必是董太皇无疑。
  “谢太皇。”董重,称谢落座。大殿华丽,尤胜永安。足见蓟王,倍加礼遇。二宫太皇,即来则安,足可颐养天年。
  “安集将军,如何?”董太皇先问。
  “安集将军,举家下狱。”董重面露悲切。
  “端午之乱,果出所谋乎?”董太皇又问。
  “臣,实不知也。”董重虽模棱两可,然亦是实情。毕竟,车骑大将军,徒有虚名。于甄下近乎闲职。若非为天子弄臣。进出宫闱,献媚君前,尚能知朝政,只鳞片爪。日常居家,多半无为。
  “王上言,端午之事,别有隐情。大将军,少安。天子必无恙。”董太皇,出言宽慰。
  “喏。”闻蓟王言,别有隐情,董重自大喜过望。
  乱世之中,兵马称雄。宗室俊杰,如长涂二龙,亦一朝兵败,身首异处。何况董董等人,不过中人之姿。比长涂二龙,犹逊一筹。如何能与六雄,并驱中原。
  董太皇窃以为。董承刺曹,可比伍孚刺董。虽功亏一篑,然忠勇可嘉。
  王太师殉节,曹太保虽难逃一死。然终归,曹党大获全胜,一统朝野。曹孟德,年未不惑,已总朝政。黄口孺子,专美于前。且曹吕相争,胜负未分。如何能令天下信服。
  今日设宴,可安董氏家门也。
  云梦大泽,巫山神女峰。
  巫山神女,闭关石室。
  蓟王出征,满载而归。今年约期将至,不日当泛舟南下。又先于北国兴端午之礼。稍后遣使云梦,传书巫山神女。言,已于王宫九重,筑南宫迎仙台,并西宫泰畴、东宫紫云、北宫万神,三坛。号“三坛一台”。立为署寺,遣观天阁女仙值守。用于接引女仙,祭祀“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
  书问巫山神女,可愿屈尊,赴蓟国久居。
  来使,非出旁人。正是门下弟子田圣。今母凭子贵,尊号媵妃。
  “王上,封我何职。”细观蓟王手书,神女不置可否。
  “夫君,欲以贵妃礼聘神女,入家门。”田圣转而又道:“如若不然,可掌南宫迎仙台。”
  台上必有殿。譬如窦太后,曾居云台。迎仙台上,另建集仙殿,用于接引女仙。蓟王有意,交由巫山神女掌管。待竹隅女王,玉清神女房素入宫。三坛择其一,为其掌管。
  坛边低垣,称“壝(wéi)”。《周礼·地官》:“封人掌设王之社壝”。另《藉田赋》:“封人壝宫。”注曰:“委土起堳埒以为宫也。”
  故,祭坛又称“壝宫”。上古时,由封人掌管。社壝,四面开门。立殿宇,设神主,藏祭器。又建宰牲亭、水井、燎炉,不一而足。内外密植松柏,气氛肃穆。若远离京畿,坛内另设斋宫,供天子斋戒之用。
  泰畴、紫云、万神,三坛皆在蓟王宫中。毋需另设斋宫。且女仙侍寝,皆入合欢殿。平日守备壝宫,亦不误敬神。
  更有甚者,女仙居高守备。凡有仙门不请自来,足可固守。
  “既为贵妃,兼掌迎仙,可乎?”巫山神女,柔声问道。
  “妾,料想。亦无不可。”田圣斟酌答曰。蓟王宫妃,多兼领宫职。巫山神女,当循此例。
  “媵妾,皆出门下,可乎?”巫山神女,再接再厉。
  “可也。”田圣来时,蓟王已有交待。只需巫山神女愿入家门。凡有所请,但凭所需。
  “如此,妾愿往。”神女眸中,难掩异彩。话说,自楚为秦所灭。凡有天下大乱,必有巫山神女出山。楚霸王之御姬,江东之二乔。皆身侍明主,以安楚地。
  今,蓟王将诸多楚礼,合墨门铸阳燧,并为端午之礼。楚汉和合之心,不言而喻。何况,天下女仙,趋之若鹜。身侍东王父,福莫大焉。前有麻姑仙,再有王母女。传闻,玉清神女,亦深闺待嫁。不日当入蓟王家门。同为“神女”。巫山神女,岂又无动于衷。
  得蓟国高俸厚禄,西王母重立东女国。与其坐视江东,心向西佛。不若携门下,委身蓟王宫。效王母灭佛国。身系家国天下,楚女亦不逞多让。
  “楚女腰肢越女腮。粉圆双蕊髻中开。朱弦曲怨愁春尽,渌酒杯寒记夜来。新掷果,旧分钗。冶游音信隔章台。花间锦字空频寄,月底金鞍竟未回。”
  事不宜迟,田圣这便折返,告知夫君。
  赶在九九重阳前,迎娶三贵妃入宫。
  巫山神女之名,天下皆知。尤其江东楚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待委身蓟王家。楚汉相争四百年,余威可休矣。
  比起巫山神女,将入蓟王家。
  蓟王立护国、横海,二上将军,并擢升国中诸校,皆为将军。消息一出,天下震怖。
  将军可设五校。若兵精粮足,可再设别部,以司马领之。换言之,先前一校,扩为五校。蓟国精兵,足增五倍。
  先前若有十万众,不日当有五十万。若前有二十万,当增至百万。
  世人皆知,蓟国辖民二千万。二十取一,亦可得百万之众。蓟国税赋,今非昔比。户户海外三登美田。更兼四海通商之利。即便招募百万,亦足可支撑。
  天下,扪心自问。
  蓟王此时征兵,意欲何为?
第109章
万全之道
  自蓟王满载而归。居中守正,轻易不离。四方五部都护,并立枝郡。足见向化斐然。正当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岂料蓟王非但未曾“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且还并立上将军,大肆扩军。
  莫非,欲兵过大河,一统江山乎?
  天下震怖,海内屏气。
  谓“师出有名”。如蓟王自言,天子无过,不欲篡立。若甄下有变,又当如何?
  更加,端午之乱,牵连甚广。如安集将军董承,并太医令张奉,皆出天子身侧。“曹贼”之呼,时见于道中。试想,若非曹党只手遮天,曹司空欺君太甚。天子又岂能,如此行事。
  再思,先前上公之争,王太师殉身伏罪。虽时过境迁,究竟孰是孰非,未有定论。然,端午之乱,或可窥一斑。
  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纳荀彧谏言。曹司空上表,请三司会审,董承谋逆大案。
  天子无可奈何,遂命三司会审。
  闻会审董承,董太皇急令车骑大将军,董重速归。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此时断不可,保帅弃车。只需董承定罪,必夷三族。董重若远避河北,滞留不归,不敢据理力争,必有心虚之嫌。非但家门不能保全,还令董承速死。
  得董太皇暗授机宜。车骑大将军董重,遂与太傅杨彪同归甄下,入宫复命。
  见董重归来,天子亦稍得安。
  稍后车驾回府,将将坐定。便有心腹来报。言,司徒伏完,相约小酌。
  司徒相邀,必关时局。董重略作思量,遂换常服,赴司徒府宴。
  除尚书令桓典等,太师残党,悉数与会。另有徐州别驾麋竺,赫然在列。
  彼此见礼,心照不宣。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司徒伏完,屏退左右。私语众人:“安集将军,乃天子近臣。曹孟德欲杀之,恐非只报私仇。”
  “司徒,何意?”董重落杯相问。
  伏完答曰:“太师殉身,王党四散。故陛下,欲以外戚以制之。曹孟德既杀安集将军,恐(车骑)大将军亦难自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董氏无存,我辈皆休矣。”
  见董重无语。尚书令桓典,附和道:“司徒所言是也。”
  “曹孟德,号‘乱世枭雄’,素奸狡多疑。”伏完言之凿凿,再接再厉:“老夫,窃以为。大将军,今纵无罪,后必杀之。”言下之意,“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董承刺曹不成,错杀曹孟德长子,并兄弟侄子。家门血海深仇,曹孟德岂能不报。若诛安集将军董承满门。势必与董氏结仇。曹、董遂成不死不休。“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
  与会众人,各自唏嘘。唇亡齿寒,何况二党之争。亦如司徒伏完所言。自太师殉节,王党四散。唯恐曹党一支独大,董侯确有扶植外戚,制衡曹党之意。天子虽未明言,然朝野上下,皆有风传。
  依曹党一贯行事,可以预见。必挟私报复,趁机发难。将董氏外戚,并王允余党,一网打尽。行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满门家小,性命攸关。纵有太皇,好言宽慰。董重亦难免,忐忑不安。这便问道:“依司徒之见。为今之计,该当何为?”
  “诛曹。”伏完一语中的。
  “一击不成,曹孟德必有所备。如何再行?”董重摇头。
  “非谋一刺,乃谋万全之道也。”伏完答曰。
  “请司徒明言。”董重抱拳求问。
  “《传》曰:‘践修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伏完引经据典:“大将军,何所得?”
  “‘践修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董重心中一动:“莫非,司徒乃指吕镇东乎?”
  “然也。”伏完抚掌言道:“若吕镇东,将兵甄都。逐曹孟德出。纵有大仇,亦无能为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65/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