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8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2/2006

  故于史门弟子而言,此乃进身捷径。
  深谙世事。蓟王故能,一语道破。
  如此一来,只需寻到董女下落,便可窥破史夫人阴谋。赶在董承下狱死前,救下董氏满门。除君臣离间之祸。
  南閤祭酒许攸,一语中的:“臣,窃以为。此必出史侯之谋也。”
  蓟王轻轻颔首。离间甄都君臣,曹孟德为求自保,必废董侯,另立新帝。普天之下,可为汉帝者,屈指可数。更加,董侯乃贼臣董卓所立。彼时,王太师总朝政时,便有废立之心。今若坐实与董氏共谋刺曹。史侯复辟,水到渠成。
  一言蔽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
  为君不仁,休怪为臣不敬。
  上有所行,下有所效。便是报効:一报还一报;后効还先効。
  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之。
  若董侯,果是主谋。曹孟德废之,亦无可厚非。此便是,汉人之道义。
  如今再思,少君侯问黄穰:我家待你如何?
  何故为天下所赞。
  恩将仇报,死不足惜。
  幕府右丞荀攸,又道:“然曹孟德所为,亦有失臣道。”
  乃指,曹孟德唯恐夜长梦多,乃求速战速决。不惜假史门神鬼之术,迫董承就范。
  见蓟王无语。中丞贾诩,又进良言:“臣料,董氏生死,天子必问主公。”
  “公达。”蓟王已有定计。
  “臣在。”
  右丞荀攸,与御史中丞荀彧,同出颍川荀氏。蓟王言道:“速去函御史中丞,言及利害。”
  “喏。”荀攸领命。
  “主公,明见。”贾诩笑赞。
  谓“当局者迷”。以荀文若,足智多谋。只需稍加点拨,当幡然醒悟。而后,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果不其然,不等罢朝。甄都天使已至。又是黄门令左丰。
  蓟王好言宽慰,又命其携疏而返。蓟王之意,尽在疏中。
  不等天明,御史中丞荀彧,亦得蓟国来函。
  灯下细观,恍然大悟。前因后果,融会贯通。诸多见疑,涣然冰释。事不宜迟,遂请司直程昱,入府相商。
  “不料,竟是史侯所谋。”悉知详情,程昱焉能不惊。
  史夫人,先知董承密谋,再行移花接木,祸水东引。又假董氏外戚,离间君臣。此计,环环相扣。荀彧虽早已窥破,史侯必趁机,暗说曹孟德,立其为帝。却不知,端午之乱,乃出史侯栽赃嫁祸。只因董承完美背锅。
  “寻董女,可破此谋。”荀彧一语中的。
  “善。”二人这便定计。
  蓟王宫,灵辉殿前。
  “中丞留步。”正是南閤祭酒许攸。
  “子远,何意?”贾文和,位居谋主之首。又总领幕府多年。深受蓟王所信。位高权重,不下左右国相。正因幕府日益权重。
  许攸躬身窃问:“若曹孟德,‘知其不可而为之’,又当如何?”
  言下之意,若曹孟德,将错就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先除外戚,后并汉中。稍后,再行“幡然悔悟”,将史侯所为,悉数告知董侯。托言,不慎中计,误杀董氏满门,悔不及也。如此,董侯非但不恨曹司空,反深恨史侯。于是,曹孟德,假报仇之名,突然发难。除史侯,吞汉中。得十万精兵,横行关东。如此,既报家门大仇,除外戚之祸;又灭史侯割据,且与董侯,君臣冰释前嫌。一统关东,尽得渔翁之利。
  “子远,既已得窥,何不明言(主公)。”贾文和,慧深如海。必然早知。
  “这……”许子远,智者千虑:“中丞,何不先言(主公)?”
  “董氏之事小,三兴之事大也。”贾文和,言尽于此。
  “董氏事小,三兴事大……”许子远,若有所思,一时智机千转。待回神,中丞已翩然下阶,安车远去。
  “中丞,必有未尽之言也。”倍思前后,许子远,喃喃自语。
  门下署,鸾栖馆。
  “子远,因何不乐?”陈琳如约而至。自端午一鸣惊人,陈琳声名大振。虽辞蓟王重赏,只求与友共醉。然蓟王仍加太中大夫,得食比千石高俸。诚然。亦是为国秉笔,积功所至。
  “只因,智不济,而谋不足也。”许子远笑叹。好友当面,不加遮掩。
  “子远,何出此言。”陈琳亦知事大。
第119章
另有高人
  许攸,有感而发:“乃因甄都之事也。”
  “甄都端午之乱。”陈琳为国秉笔,自是消息灵通。
  “然也。”许攸,亦不隐瞒。
  “主公专开朝会,子远,必有先知。”陈琳求问。
  “董承虽结诛曹之盟。然端午刺曹,却出史门。”
  “这……”陈琳焉能不惊,急忙问道:“莫非,汉中史侯设谋。”
  “然也。”许攸举杯相邀。
  陈琳满饮,落杯言道:“离间(甄都)君臣,(史侯)欲篡大位。”
  “如孔璋所言。”许攸笑赞。
  “曹孟德,知否?”陈琳又问。此乃甄都时局,关键之所在。
  许攸,意味深长:“唯恐,曹孟德,‘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语惊醒梦中人。陈琳惊问:“莫非,曹孟德,明知其中有诈,而杀董氏举族。”
  “如此,方能诈言‘中计’,再除史侯。并吞汉中,以睦君臣。”许攸言道。
  陈琳一时,如坠冰窟。惊慌之中,乎灵光一现:“曹孟德麾下,荀文若、程仲德,皆称足智,岂能无觉。”
  “孔璋所言是也。”许攸,智者千虑,早已先知:“必另有高人,‘倒持泰阿’,授曹孟德以柄也。”言下之意,必另有高人,为曹孟德解忧。使其名正言顺,不纳,荀、程二人忠言。
  “莫非,另有高人,‘因利乘便’,行嫁祸之计也。”陈琳,穷尽所能。
  “然也。”许攸,云淡风轻。
  “何人,竟知曹孟德至深。”陈琳,必有此问。
  “许是,徐州陈公台。”许攸,似已窥破天机。
  陈琳,恍然大悟:“关东智者,公台居次。”
  “何人居首?”许攸笑问。
  “当是甄下荀文若。”陈琳脱口而出。
  “荀氏举族北投。荀彧一人滞留。智者乎?”许攸,必有此问。
  “唉……”陈琳慨叹:“如曹孟德所言:‘人各有志;出处异趣。’”
  “孔璋,亦知荀彧也。”许攸,意犹未尽。
  “且满饮此杯。”陈琳,感同身受。
  何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便如眼前这般。
  美酒入腹,豪气自生。陈琳,稳住心神:“天子罹难,主公知否?”
  “我主,人君南面,岂能不知。”许攸这便将,蓟王命荀攸去信荀彧之事,告知好友。
  “然,另有高人,因利乘便。主公知否?”陈琳追问。
  “中丞虽未明言。”许攸落杯言道:“然,主公当知。”
  陈琳一愣:“中丞……何故无言?”
  此,亦是许攸心中存疑:“中丞言,‘董氏事小,三兴事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2/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