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20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3/2006

  此战罢。穿行莽林,当无忧患。
  蛮荒部族,强者为尊。只需封豨女王,信守诺言。麾下部众,自当畏服。放任皇上自流。
  翌日,战鼓隆隆。帝旗升上,降下明灯。早餐罢,御姬楯墙守备,望座御敌。
  孤丘一夜,积雪深厚。冰涧雪墙,已无从辨认。正因雪厚,故油瓮无用。试想,油瓮抛落,深埋雪中,且不论,积雪松软,油瓮难破。即便破碎,为积雪所阻,油液亦难横流。更难引火延烧。
  深惧汽弩连击,血崩如雨。豕骑匍匐出林,驱大野猪,钻入积雪,拱路而进。见道道雪壕,逆向丘顶,齐头并进。豕骑趴伏,后背护以厚木楯。抵御弩击。一夜之间,能有此变通。尤其,假野猪之力,拱雪开道。皇上亦颇多赞许。
  奈何,孤丘居高,四野无遮。不及山腰,汽弩暴击。
  背上厚楯,碎木迸溅,四分五裂。顷刻间,血肉纷飞,豕骑惨叫毙命。
  “二段蓄力。”见豕骑掘进缓慢,皇上当机立断。
  连射改狙击。
  砰砰作响,遂成轰声如雷。
  雷鸣炸响。血喷数丈,人豕炸裂。热血喷涌,竟将积雪融化。一阵寒风,又冻成冰。不幸被数颗弩矢击中,更是四分五裂,尸骨无存。
  不及抵近。开道豕骑,悉数战死。
  封豨女王,再出精锐。以命相填,接力开道。
  三轮射罢。豕骑前仆后继。雪壕终至楯墙。楯上守卫,清晰可辨。便有豕骑,拼死起身。迎面重击,半边脸碎。后翻落地,再无生息。
  虽惨死。却为同伴,凿穿捷径。林中豕骑,嚎叫冲锋。速度极快。不及三击,已奔冲砦下。猛然提缰,大野猪高高跃起,迎头撞向楯壁。
  一声巨响,獠牙崩断,头破血流。大野猪吃痛暴走,将骑士抛落蹄下。不及践成肉泥,又被墙上御姬,箭入猪脑,轰然倒地。
  另有豕骑,举盾立于猪背,飞身跃起。被一矛刺死,挑落墙下。
  楯车,内中外,三层楯墙。外墙落地,内墙升起。中墙坚木包铁,清钢框架。毋需涂搪,亦牢固无比。车窗便作箭窗。御姬居高下射,一箭穿喉。
  眼看开道豕骑,败局已定。封豨女王,骨杖高举。千军万豕,蜂拥而上。
  “霹雳先发。”皇上一声令下。
  “喏!”
  投丸呼啸,烟柱冲天。
  硕大草丸,砸落雪坡。一路翻滚,浓烟四散。数千豕骑,迎头撞入。烟熏火燎,呛声四起。蓬松草丸,浸满发烟之物,并兼有硫磺刺目。
  数轮抛射,毒烟无孔不入。豕骑难以招架,纷纷窒息坠下。
  营砦高居孤丘,御姬皆佩面罩。皆未受波及。
  季汉机关兵器,层出不穷。封豨女王,始料不及。
  所幸,皇上怜惜。硫磺用量轻微。若比少时,血战白檀所用。鲜卑王骑,突入瓮城。双目流血,皮肉腐烂。三千豕骑,早已一命呜呼。
  岂能连滚带爬,雪地匍匐,逃回密林。
  毒烟经久不散。强攻自寻死路。三日之战,胜负已分。
  益州治成都北垣外,百二十步,武担山。
  月前,刘焉命人于武担山南设坛。欲请仙师李脱做法,引天雷、地火,焚舆服、车驾。应天谴,消“图窃神器”之灾。如李八百所言,季汉三兴,神器定鼎。后汉宗王,胆敢与皇上相争者,必受天谴。刘焉背疮,久治不愈。正因天谴之。
  刘焉深信不疑,遂依李八百所言,武担筑坛,引火消灾。
  三日前,李八百,终定登坛做法之期。
  比起终北之地,十月隆冬。天府之国,不过初冬。碧水长流,草木微黄。李八百,夜观天象,言不出三日,必有落雷。
第298章
天亡之时
  年前,刘焉三子刘瑁,因狂疾而亡。刘焉累日神伤,哀恸不能自已。遂上表汉中,乞放归诸子奔兄丧。史侯,遂遣奉车都尉,刘焉幼子刘璋为使,入蜀吊唁。左中郎将,长子刘范,并治书御史,次子刘诞,俱未去官。
  后,史侯被废。骠骑大将军张济并国师张鲁,携汉中百官,转投甄都。时,刘焉长子刘范,次子刘诞,悉数告假,车入成都。并刘焉幼子刘璋,滞留至今,皆未回朝。
  甄都传书来问。
  兄弟三人,假老父恶疾难愈,卧榻不起以推搪。曹司空念及父子人伦,且关东未定,故未曾逼迫。今一战复徐州并淮南,手握水陆大军五十万。曹丞相,抖擞威风,又遣使来召。
  谓,今时不同往日。刘焉不敢不从。
  奈何,蜀中神仙李八百,私语相告。言,引天雷地火,消灾辟祸,三子不可或缺。刘焉遂先上陈情表。乞背疮无碍,再遣子入朝,侍奉天子,云云。
  本就,形势所迫。唯恐不及,曹丞相降罪。闻不出三日,必有落雷。刘焉,焉能不喜。
  遂命一干人等,依计行事不提。
  武担山南设坛。层层守卫,遍置旌旗。先前,刘焉私造舆服、车驾,四方陈列。祭坛正中,仙人李脱,披发跣足,持剑做法。
  外圈,刘焉三子,鈇锧桎梏,三才分立,代父乞命。
  《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施法前,神仙李脱,谆谆教诲:切勿离席失位,以免为天雷所伤。更累老父命丧。
  三子亦知事大。自当奉命行事,不敢违抗。
  谓“鈇锧”,乃腰斩之刑具也。鈇,为铡刀。锧,为砧板。鈇锧,俗作“刀俎”。砧板,多为木质,腰斩时,垫身之用。常闻,鈇锧上疏。可比,扶棺出征。言已抱必死之心。
  李脱叮嘱,切勿离席。乃让三子,跪伏锧上,以绝雷击。
  万事俱备,天见彤云。
  便有道童,燃浑天灯。明灯朵朵,扶摇直上。彤云密布,渐起风雷。天地晦暝,爆闪霹雳。
  一声巨响,振聋发聩。神鬼之威,无以复加。刘焉三子,跪伏鈇锧。心惊胆战,莫名惊惧。
  轰——
  一盏天灯,砰然炸开。烈焰飞溅,天降流火。将灯下所置,舆服、车驾,点燃。
  不及反应。天灯连爆,火雨倾盆。除居中施法神仙李脱,并鈇锧上伏兄弟三人。祭坛上下,一片火海。风云变色,天地摧压。烈焰席卷,炎浪逼人。
  眼看便要,葬身火海。此时不逃,更待何时。长子刘范,次子刘诞,肝胆俱裂,离席欲逃。
  “勿动!”神仙李脱,须发飘张,厉声呵阻。
  奈何二子,惊慌失措,擅自离席,夺路而逃。
  电闪雷鸣,滚滚落雷。二子将将,出奔数步。便浑身冒电,烧成火球。唯幼子刘璋,天威之下,浑身瘫软,手足无力,无从离席。因而保全性命。
  待雷声渐止,大雨倾盆,天火遂熄。舆服、车驾,并刘范,刘诞,皆成焦炭。
  神仙李脱,喟然长叹。人算不如天算。
  刘焉得闻,老泪纵横。丧子之痛,锥心刺骨:“此乃,天亡我也。”
  言罢,背疮迸裂,昏绝于地。
  蜀中人言,刘焉父子,天亡之时。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
  《后汉书》亦有载:“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刘焉自知,时日无多,命不久矣。遂涕泪上表。乞立幼子刘璋,继位镇西将军,兼领益州牧。
  时曹丞相,已有引兵南下,收复荆州八郡之意。为行,“远交近攻”,离间群雄。曹丞相遂好言安抚刘焉,许诺必子承父业,云云。
  实则,秣马厉兵。待整合徐州、淮南各部。必起大军,水陆并进,讨伐荆州。
  荆州牧刘表,未雨绸缪。遣护南蛮都尉,从子刘磐,增筑汉寿。已备不时之需。若汉水不足抗衡,则弃江北。立足荆南,与合肥侯并益州刘焉,共守长江防线。只求三载之后,皇上如期而还。见江东割据,不忍兵祸绵延。皇上必行招安。彼时,季汉天下,当有我等,一席之地也。
  不然。若为曹丞相所败,必如吕奉先、陈公台,举家徙条支。荣华富贵,过眼云烟。此生无望矣。故于群雄而言。不求战胜,只求不胜不败。
  稍后,武担南坛之事,广为人知。蜀中百姓,议论纷纷。
  尤其得闻,刘焉二子,惊怖离席,触怒天威。被烧成焦炭,尸骨无存。唯有幼子刘璋,谨守本位,得以保全。此非天意乎?
  瑶池墉宫。
  天下群仙,应西王母之邀,赴瑶池仙会。
  金台阶前。便有诸夏仙门,八方齐聚。
  有兄妹二人,与仙侣伉俪相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3/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