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2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7/2006

  学坛士子们发现。西林港、南港、南广阳港,这些与城相邻的港口,皆与城池分离。独立于外,又彼此关联。究其原因,显然是为了御敌。港口即便被毁,被占,城池亦能完好无损。可保城内民众无碍。
  再加上城中户户建有仓楼。即便遇大军围城,亦能固守。待敌人粮尽,围城自解。临乡侯未雨绸缪,以备不虞。麾下虽兵强马壮,亦做万全打算。万一战败,固守亦能耗尽敌势。
  且与一般以里、亭、乡划分的,齐民聚落不同。临乡方圆三百里之内,百姓皆城居。城外放眼望去,乃是无尽的碧水青禾,别无人家。
  正因水网纵横,民众可舟行各地,十分便捷。故而城外无邑落,只有沿官道设置的置舍、邮驿。
  舟船之利远高于车载。
  尤其是改成明轮驱动后,舟船往来更加便捷。稻作借助舟船之便,可将秧苗、秧机、割稻车、稻穗、稻草,诸如此类,整个稻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物资、机械,皆可灵活转运。节省多少劳力。
  轨路无法铺设全境前,漕运实在是大爱。
  随着圩田越发深入,临近各城的沟渠水网,渐渐连在一起。若把每座城池外的水田,比作一片肥美桑叶的话。十片桑叶(十座城池)中的五、六座已连成一片巨大无比的大桑叶。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即便有强敌在上游筑坝泄洪,临乡亦完好无损!
  要多少河水,才能淹没方圆三百里的水田?
  待整个临乡的水系皆连成水网。那时,才叫旱涝保收,季季大熟。
  枯水时,淀区放水。丰水时,水田蓄水。若无百年一遇的大灾异,临乡可丰衣足食。再无后顾之忧。
  插秧机的出现,对刘备来说堪称神器。
  不算壮劳力的老农三人,便可轻松操持。日播一顷。五十亩美田,一日便可种完。再行田间管理,事半功倍。五十亩水田,田埂周围,又新挖一圈深坑。坑内蓄水,乃是为晒田时,存留稻花鱼苗。
  时下,鱼论‘头’或‘枚’。一头尺长的稻花鱼,可卖十文。一亩水田,一季能得稻花鱼百余头。
  虽比不过督亢粳米,一季却也可得钱五万余。最关键是,鱼与禾共生。无需管理,便可自行长大。禾鲤干、鱼酱能成为楼桑名产,正因其多。新谷若全部贩卖,可得钱九万。乡民却不舍得多卖。除去上缴田赋,皆囤在自家仓楼。只把前年吃不完的陈谷拿出贩卖。饶是如此,鱼、米两项一年亦可得钱十万余。农闲时去各处工地督造新城,一月又得数千薪资。农人堪比小吏,收入颇丰。
  大建终归会完成。种田才是农人根本。屯粮惜售,也是对的。刘备楼桑老宅的自家粮仓,亦满仓。少时,母亲典当度日。如今虽为列候,却不忘旧时艰辛。
  公孙氏渐已显怀。
  刘备连睡觉皆侧身,又岂敢行房事。
  胎梦未曾透露男女。是男是女,刘备都欢喜。看公孙氏,却一心想生个男孩。嫡长子,自然非比寻常。刘备时常宽慰,让她别太在意。一胎不行,再怀二胎。徐徐图之。
  这日起床,又满而溢。公孙氏不禁心生羞愧。言道,不妨让家中艳婢夜来侍寝。
  刘备笑着拒绝,安胎为重。
  话说,这些个花枝招展的小姐姐,以前各个妩媚多姿,烟视媚行。如今刘备成年,为何一个个都端庄起来。
  唉。童年无忌。
  古人诚不欺我。
第131章
美玉生烟
  诸如屉舟这样的扁舟,改造成车轮舟后,因船舱所限,无法用畜力驱动。只能靠人力。先前是立式踏板。后改造成后世公园游船的坐式踏板。只需一人在船尾,驱动、转向两不误。
  比起等级森严的马车,扁舟实在是方便。临乡农人,户户一艘。
  看似复杂如迷宫的水网,往来稻作的农人却成竹在胸。断不会走错。陂渠内藏排污口。来自城内的肥水,汇入沟渠,滋养农田。故年年稻作,地力却未显贫瘠。
  晒田时,田中稻花鱼皆随水流,聚入田埂周围的深坑之中。刘备很是好奇,鱼群皆聚在一起。如何只捕成鱼,却留下鱼苗?
  耿雍笑答:全凭网眼大小。
  刘备幡然醒悟。自己还是百密一疏啊。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没想到。
  比起稻花鱼,无人问津的清水毛蟹,年前又被临乡侯率先摆上了餐桌。正所谓‘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初香蟹如虎’。这些多年生的大螃蟹,实在是个顶个的丰膏肥美。上行而下效。临乡侯所做所为,势必风靡。
  六月,皇帝下诏,令公卿举之中能《古文尚书》、《毛诗》、《左传》、《谷梁传》诸经者各一人,受举者皆拜为议郎。
  崔太尉长子崔均,便在此时被举为议郎。
  议郎,郎官之一种。秦置。西汉沿置,属于光禄勋,秩比六百石,与中郎相同,高于侍郎、郎中。议郎职为顾问应对,毋须轮流当值,充当守卫门户等工作。时下,一般郎官均受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管辖,独议郎例外。其官秩也提高到六百石,并得参预朝政。
  刘备曾与右丞崔钧商议,想拜其兄长为南广阳城长。不料今被举为议郎。南广阳城长一职,苦无合适人选。
  堂议时,这便将心中忧虑说出。
  “主公,末将想保举一人。”说话之人,正是临乡尉韩猛。
  “哦?所举何人?”经年前,韩猛就曾在酒垆替刘备征辟北海一龙。虽然失败,却勇气可嘉。不知今日又举何人?
  “乃崔霸之弟,崔琰。”屯兵楼桑时,韩猛与崔霸形影不离,乃是同袍挚友。如今两人一个是楼桑尉,一个是临乡尉,虽分驻两地,却时常相聚。故而韩猛对崔霸家事,甚是清楚。
  崔琰性格朴实,刚正不阿。少时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
  刘备怎忘了此人。这便命人快马加鞭,赶赴楼桑。将崔霸唤来。
  骑马比行舟快。
  数十里官道,未等罢议,崔霸已拍马赶到。
  这便抱拳道:“启禀主公。末将早有此意。小弟今年十八,虽未及冠,却颇有贤名。熟读经书,又喜击剑。南广阳城,虎踞正中,既要行圩田,又需善守。文武兼备,胞弟正当其用。”
  刘备大喜,这便命崔霸去信清河家中。
  崔霸笑道:“何须舍近求远。小弟正在学坛,数年前与从弟崔林,一同拜在刘公门下。末将这便把他唤来。”
  “等等。”刘备欣然起身:“既来我楼桑,如此良才,自当亲自去请。诸位且与我同行。”
  “喏!”众家臣行礼后起身,与刘备在北门下乘车,抵达南港。又换乘车轮舟,赶往楼桑。入白湖水榭,沿滨水长廊入东西长街,抵达学坛。
  听刘备道明来意,昔日一钱太守不禁捋须而笑:“本想再藏拙数年,然美玉必生烟霞。季珪之才,不下北海一龙。老夫门内首屈一指。今得重用,想必季珪亦能一展所长。”
  “谢刘公成全。”刘备肃然行礼。
  不久,崔琰与一童子,结伴入堂。果然姿容雄伟,眉目疏朗。面容俊美,丰采高雅。刘备一见甚喜。与之交谈,清忠高亮,雅识经远。这便以南广阳长授之。
  崔琰肃容下拜,口称主公。面容无悲无喜,中正平和。真乃雅量君子。
  又问身侧童子。言,乃是从弟崔林。
  刘备欣然点头,多加勉励不提。
  临乡侯,白日入坛。又有一学子以长吏出仕。顿时轰动学坛。只是比起盛名远播的北海一龙,崔琰言辞迟钝,未曾参与博论,故而声名不显。如今骤登高位,学坛上下一片惊诧。纷纷打听其是何人。
  得知乃是大儒刘宠门下高徒,又取来昔日文章一观。方知大才。继北海一龙后,大儒刘宠门下亦出长吏。学子们又如何不欢欣鼓舞。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官昏庸祸乱四方。
  各城令长,乃是一地父母官。非循吏、能吏不可任。南广阳城,可辟田百万亩,纳流民万户。水陆通畅,不出数年便可擢升为城令。秩比千石。前有管宁年纪轻轻,便领千石高俸。今崔琰年十八出仕,不出数年必如管宁故事。
  听闻此事,天下年轻才俊,如何不齐赴临乡。
  崔琰又举好友公孙方、宋阶为丞。如北海一龙,三人一心,共赴南广阳城。
  南广阳港,为南港下辖港口。刘备这便择吉日,擢升李永为南港令,秩六百石,统辖治下各港。南广阳港长人选待定。位于东淀的东港,亦有吏无长。还有西林港、郦城港、督亢港亦是如此。港口与一般城邑不同。非知舟善水者不可任。
  刘备以凌操为南广阳尉。率五百部曲,五百舟楫士,计一千人,分住南广阳军营、水砦。
  经年来,不断有淮泗人家北上临乡。年前有丹杨人陈纪,字公度。率宗人好友数千人来投。麾下青壮皆是丹阳虎贲,刘备这便募其为军候,择其优良者五百人,入选丹阳白毦卫。剩下数百人,仍由其统帅,在演武场习得战阵兵法,补齐千人后兼领益昌尉,领兵南下,驻守益昌、东港。
  麾下人才奇缺。便是武将亦渐不够用。
  此还只是守城。
  一旦兴兵在外,家中需留足够部曲防守。以临乡如今兵力,若想攻防兼备,一万余众绝对不够。
  不着急。先圩田屯粮。精兵慢慢汇聚。再说,大肆兴兵,必遭人忌。
  既走精兵路线,自然贵精不贵多。治下数十万民众,若强行征兵,亦可得数万。然而这些兵卒能有多少战力,实无保证。
第132章
吞光神铠
  刘备也不是没想过满地图的去找文臣、武将。
  然而,设身处地的活在当下时,方知根本难以实行。
  原因不复杂。
  书中录入名人籍贯过于笼统是其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