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2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9/2006

  临乡伴宫,四周偏殿皆五重,正殿七层。正殿之所以显高,除去层高之外,七级台基亦高。
  居于七楼的女道心旷神怡,据说道法大为精进。羽化登仙,刘备不信。所谓道法自然。刘备觉得,女道精进的应是一种心境。生逢大难,朝不保夕。如今安然高卧,处之泰然。除了周遭环境的改善,便与心境日益提升有关。
  女刺客又来拜访。轮值守卫宫城的史涣不识,这便赶来通报。
  刘备急忙请入宫内。
  来时,早堂刚散。装饰华美素雅的正殿内,只有刘备和女刺客二人。
  宾主落座。女刺客正欲伏地行大礼,却被刘备止住:“姐姐与我,自幼情深。堂内别无他人,当以家事待之。”
  笠裠下的女刺客,玉色朦胧,展颜一笑:“诸事繁杂,错过小弟大婚,乃姐之过。听闻夫人有喜,今日特来恭贺。”
  刘备笑着点头:“有劳姐姐挂念。”
  “小弟明年要进京?”女刺客忽问。
  此事家臣皆知,不是秘密。刘备点头道:“正有此意。”
  “也好。”女刺客轻轻点头:“朝堂诸公,皇亲贵胄,自要去见一见。他日,或可为助力。”
  女刺客说的没错。恩师之所以急于让刘备进京,便是此意。朝堂之上,精英汇聚。洛阳城各方势力云集。结交各方,寻觅助力。乃大势所趋。
  一句话,洛阳乃是炎汉权利中心。
  “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备笑道:“此去福祸相依。小弟如履薄冰。”
  “你能做此想,姐姐甚是欣慰。”女刺客似乎有感而发:“少时,我不过是一刺客,只需听命行事。如今却事事操持,身心俱疲,着实劳累。”
  太平道近年发展,堪称迅速。大汉十三州,已过半数。尤其是中原腹地,近年来天灾不断。民众多生疾病,太平道以符水活命百姓无数。收获信徒亦是无数。
  “教主意欲何为?”刘备忽问。
  “苍天已死。”女刺客掷地有声。
  “弟虽与教主从未谋面,却亦敬亦畏。”刘备顿了顿道:“且替我问教主:此举,为苍生,还是为自己。”
  女刺客轻轻顿首:“我定把此话带到。”
  又说了些逸闻趣事,女刺客这便告辞离开。刘备一路送上马车,临行前,问道:“相识已久,却不知姐姐芳名。小弟不日便将远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姐姐可方便说?”
  “我名甯(níng)。”女刺客脱口而出:“穰穰复正直往甯,冯蠵(xī)切和疏写平。”
  此句出自汉乐府诗《景星》。意思是说,既已获众多福佑,归于正道,便可达成所愿。
  然对‘归于正道’,刘备和女刺客的理解,显然是不同的。
  送走女刺客。刘备绕行于伴宫滨水长廊,久久不语。
  “夫君?”公孙氏已在艳婢的陪伴下,赶来。
  “无碍。”刘备笑道:“只是有些心绪不宁罢了。”
  刘备幼时与女刺客的茅房夜话,公孙氏号称剑绝,又岂能不知。能扰乱刘备心境的,只寥寥数人。而女刺客便是其一。
  “水清作映,心静则明”。一旦昏庸,临乡则乱。心境对刘备,亦很重要。
  刘备与她亦敌亦友。又敬又畏。少时力有不逮,如今亦不敢称必胜。能让刘备后脊生寒,夜不能寐之人,当属大贤良师。
  公孙氏久居刘备身边,自然知晓。
  “我与母亲商量过,娶如夫人之事,宜早不宜迟。”公孙氏果然聪慧。合众人之力,终归能抵消女刺客之扰。
  刘备轻轻点头:“好。”
  未几,刘备又道:“楼桑正南六十里,有紫渊。碧水环带如练,两岸芦苇尽吐紫缨。微风徐来,清香扑面。风景甚是秀丽。我已命人修建紫渊别馆。冬浴温泉,夏沐紫渊。两处别馆当成临乡两大出游圣地。”
  提及温泉别馆,公孙氏不禁耳根发热:“夫君喜欢便好。”
  乌莲乃是汗鲁王妹,副伏罗氏更是归义王女。且是御赐和亲。不可等闲视之。刘备遣宗人远赴右北平乌桓王庭,和关外草原白海高车王庭。协商和亲事宜。
  汗鲁王乌延自然满口答应。高车归义王亦要亲赴临乡。
  如此大事,刘备不敢自决。六百里上报洛阳朝堂。
  陛下欣然降诏。命各关塞城邑一路放行。又令边军沿途护佑。切勿有失。
  刘备这才得知,高车归义王庭仍设在白海。又把部族不断南迁,看来是打算尽占鲜卑旧地。鲜卑战败,草原大乱。想要一统草原,绝非旦夕可就。
  还好有时间。
第134章
大利匠城
  内乱将起,草原暂且不管。先灭黄巾,平诸侯,北上草原。待整合各部,再挥师西进。羌乱可休矣。
  定下和亲婚期,余下诸事皆交由两位家丞办理。刘备与苏伯等人泛舟巨马水路,抵达了大利亭处。经由吞光铠烧造成功的启示,刘备已想好了大利亭城的建造。
  “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
  大利亭在巨马水路上游,恰逢濡水合易水,同注巨马水,水流湍急。苏伯看过,若在此处建造水利机械,事半功倍。
  于是,刘备准备将大利亭城督造成匠邑。
  所谓匠邑,匠人之城也。
  苏伯看过水流走势,这便言道:“主公,此地水流湍急,舟停且殊为不易,如何下桩柱?”
  刘备点头道:“然也。故而此次筑城,不用桩柱。”
  苏伯身后匠人,皆面面相觑。不立桩柱,如何建楼?
  刘备指着身下车轮舟言道:“尽起楼船。舱室皆以‘水密隔舱’加固。泊在此处,互相以锁链连接,上铺木板,纵横连成城池。锁环需能各自松解,木板也不可钉死。需要时,众船能自行解脱。以防大火蔓延。”
  “水密隔舱”是造船技艺的一项重大发明。
  用水密隔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独立水密舱室。汉代已有雏形。唐宋开始大规模应用。
  如此一来。在航行中,即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舱区。船体仍有相当浮力,不致沉没。如进水太多,船身支撑不住,只要抛弃货物,减轻载重,便不会很快沉没,给乘客逃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如船身破损不严重,进水不多,只需把进水舱区内的货物搬出,便可就地修复破损,而不会影响航行。如进水较为严重,无法就地修复,且又不至于沉没,便可驶向就近港口或陆地进行修补。
  因此,水密隔舱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没能力,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
  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对中国的船舶作了详细的描述。英国本瑟姆曾考察过中国的船舶结构,并对欧洲造船工艺进行改进,引进了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1795年,他受英国皇家海军的委托,设计并制造了六艘新型船只。从此,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吸收,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主公要尽起楼船,纵横相连。以船楼为重楼。以船身为楼基。以木板铺路。以甲板为庭院街巷?”苏伯的表情已说明一切。
  临乡侯天马行空,往往出人意表。细想之下,却又可行。
  “大利亭城,将跨河岸而建。两岸尽起干栏重楼,河面泊满楼船。如此水陆相连,横栏南巨马水路,再起水砦,以御上游来船。水涨而船高。水落则船降。无论水大水小,皆无妨。岸边干栏重楼亦能防水。如此,既能最大程度借助水利之便,又可令此城,安全无虞。”刘备将心中所想,和盘托出。
  一座舟船相连,重楼绵延,水陆纵横,高轮尽起。连机碓、连机冲、连机压、连机排、连机磨……各种水力工坊遍地,烟囱林立,良匠能工挥汗如雨,锤击声不绝于耳的,巨型匠邑。在众人的脑海中不断勾画,喷薄而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水力的强大,刘备已深有体会。
  先造岸边,再连舟船。如此水陆相济,筑造大利匠造城,自然事半功倍。且大利城扼守巨马水上游水路。规划中的东平舒城,将扼守巨马水下游水路。北巨马水路,有西林港扼守。如此便可保境内上下无忧。
  至于官道来敌。十余座坚城足以固守。且楼桑精兵亦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户户宅院一座,美田一顷。乃是惯例。多出的田亩,皆划归官田。除去给代种农人以足量薪酬,所收新谷皆入官仓。督亢、西林、郦城、南港、东港、南关,数座百万石官仓,季季皆有新谷入库。而君侯一家,却只有清溪谷地那百余亩水田。正如刘备所说,母子二人,妻妾十个。美田百亩已足够吃喝。
  大利匠造城的重要作用,不言自喻。
  百炼钢刀、吞光合甲,皆有大用。便是制造插秧机、收割机、割草车、三脚耧车、机关箭车,板楯黄弩、连射盾弩……等等,亦能大大提高产能。
  士农工商,刘备一视同仁。前有百工居肆,后有匠造为城。足见匠人之重要。许多新发明,新改造,皆从实践中来。所谓三人成众,匠心独运。能工巧匠齐聚,集思广益。大利城未来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就连称麒麟子的临乡侯,亦无法想象。
  刘备甚至会想。蒸汽机会不会很快出现。
  自开春以来,不断有流民抵达临乡。楼桑无立锥之地。且临乡侯又搬出。再加上官道各处亭舍粥棚,亦有临乡官吏疏导分流。流民遂以宗族、乡亲、同县为单位,被均匀分流到各城。尤其是南部诸城。收容良多。
  最忙的便是上计官吏。
  因为临乡侯要求随传随到,随时掌握。难度极大,于是一套简单的计数法,开始在计吏之间流传。据说这些神奇的字符,名叫代数。代替之数也。
  城外青苗渐长,婚期愈发接近。乌莲和副伏罗氏深居简出。刻苦练习汉家婚礼的诸多规程礼仪。说起来。所谓礼仪,也并非一成不变。便宜行事,事急从权,当下亦是多见。只是后人照本宣科。将汉时礼仪拔升固化,以为就该如此如此。
  而生活在时下的刘备却深知,并不尽然。
  两家姻亲的随从先导,已先行抵达。被左右家丞安排住进了蕃邸。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也已开拔。据说,牛羊遍地,奴仆万人。长长的车队入关时,甚至阻塞了官道。
  实在是令人咋舌。
  归义王的心情刘备能理解。只是汗鲁王你凑什么热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9/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