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2006

  “多谢君侯。”胡商大喜,再拜:“宝石、湩酪等,亦想在临乡贩卖。”
  “可也。”
  “敢问君侯,可否容我在楼桑邑中,开一间商肆?”
  这才是重点。
  “蕃邸坊市若有空闲,但租无妨。”
  “多谢君侯。”胡商呈上礼单,拜谢离去。
  临乡大路通天,广纳四方宾客。上谷乌桓王想来分一杯羹,亦无妨。只需诚实经营,依律纳税。刘备都欢迎。事实上,即便没有上谷乌桓,市中胡商有没有各方势力的代言人,亦是个未知数。
  以刘备如今的能力,向查清市中胡商的来龙去脉,殊为不易。所谓日久见人心。若心怀叵测,久必露马脚。令刺奸贼捕,捉拿拷问。便可能知详情。还是那句话,只要诚实经营,遵纪守法,刘备都欢迎。
  城外水田已青黄相杂。不日便可收割。水陆皆有重兵布防,谨防生变。
  这日,派驻在外的魏袭,急急忙返归临乡。问过方知,其妻又产一子。
  临乡富足安逸。生儿育女,正当其时。魏袭少时任侠,颠沛流离。定居楼桑,数年前中年得子,取名魏疏。小家伙如今长得虎头虎脑,颇有气力。且十分聪慧,机智过人。好好调教,必是良将。今又得一子,自然欣喜万分。
  满月酒要吃,算算时间还来得及。
  母亲和公孙氏已代为探视。送上许多补品给其妻调养身子。魏袭眉开眼笑,连连称谢。
  待公孙氏返回,告知刘备,母子平安。
  刘备连连点头。见她脸上颇多艳羡,这便说道:“可惜为夫要远行,等不到夫人诞下麟儿那一天。”
  公孙氏翩然一笑:“家国天下,自当以国事为重。”
  刘备轻轻点头。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还有一事,着实令刘备欣喜。前往江南贩运鼍龙皮的宗人,竟将华佗随船带回!
  华佗何许人也?
  外科鼻祖。
  著《青囊书》。上载麻沸散、五禽戏等,诸多神技。
  经数十年行医积累,掌握养生、方药、针灸、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诸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
  《三国志》、《后汉书》中皆有评述。说他“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滴洗”。诸如此类。
  所留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则,《华佗别传》中五则,其他文献另有五则,计二十六则。
  其治疗范围:内科病有热性病、内脏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虫病;外、儿、妇科病有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等。所发明的麻沸散更是开创了世界麻醉药物的先河。西方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记录始于十八世纪初,比华佗晚一千六百余年。
  这段文字,看似不可思议。
  其实,若结合时下科技线来看,大到天文、地理、数学、文艺、医学、农学、律法、水利、冶炼、纺织、瓷器、造纸、机械……小到“水密隔舱”、“记里鼓车”、“齿轮轴承”、“曲轴连杆”,还是现代银行业所需的“编户齐民”……等等。汉朝全方面领先世界。
  若惊奇于华佗的外科手术。便会惊奇于浑天地动仪、九章算术、王充的无神论。等等。数不尽数。
  换句话说,以汉朝的科技线来看,华佗的外科手术,实属正常。和由人文科技等等汇聚而成的整个大汉文明一样,皆领先世界千百年。
  皆在情理之中。实在没什么好奇怪。
  刘备这便罢了堂会,与众家臣亲赴南港相迎。
  见君侯率众家臣亲迎船上。华佗大为惊讶,亦深受感动。
  时下,医术属于“方技”,医者更是被视为贱业。颇不受待见。《汉书·艺文志》:“方技者,旨生生之具……烛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所谓四种方技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然而刘备却深知良医的重要性。
  而他最看重的,便是普天之下只有华佗精通的外科手术。上阵难免创伤。止血、缝合、切除、包扎,临乡良医无人精通。刘备让宗人四处打听华佗,便是此因。
  “参见君侯。”华佗和身后两个童子,先行下拜。
  刘备肃容回礼:“华公一路辛苦。”
第141章
以一济全
  饶是两位家丞,亦微微变色。君侯何等英雄,竟向贱者下拜。
  身上却不敢怠慢,随刘备同拜。
  华佗如何敢受。急忙避过。
  刘备侧身恭迎。华佗推辞不过,这便微微领先半步下船。又被刘备送上马车。
  一路抵达伴宫,路上行人指指点点,纷纷避让。华佗下车时才得见,驾车之人竟是临乡侯本人。
  “山野草民如何受得……”华佗流泪下拜。
  刘备急忙扶起:“公,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备当以国士待之。”
  华佗以袖拭泪。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又迎入正殿。宾主落座。刘备这便将心中所想和盘托出。
  静静的听刘备说完,华佗这才开口相问:“敢问君侯,对草民如此礼待,只为治病呼?”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大有深意。
  刘备略作思量,这便答道:“备请公来,看似治病,实为治世。”
  “愿闻其详。”
  “所谓医者父母心。治国如治病。人有疾,国亦有疾。人之疾,无非外邪、内邪。国之疾,无非内忧、外患。大汉煌煌四百年,看似强盛,却早已病入膏肓,时日无多。然,如何救治?备以为,内外症结,需双管齐下。剜除脓肿,辅以膏药治外患。开膛剖腹切除恶瘤,辅以汤药治内忧。如此伤筋动骨,势必元气大伤。故屯田养民以造血。血气充盈,方能熬过内忧外患,还一个升平盛世。”
  见华佗沉思不语,刘备又道:“备少时杀流寇,诛马贼;北上塞外,独抗鲜卑十万大军于白檀。小试牛刀。便想治一治这内忧外患,病入膏肓的大汉。”
  华佗一声叹息。这便起身,长揖及地:“君侯之心,(华)佗已尽知。佗半生醉心医术,虽活人无数,却终究无法治这时日无多的大汉。每每想来,扼腕叹息。心想,若不学治病,多学治国之术。可还一个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否?今闻君侯一席话,心结终解。愿以末技侍君侯,为国造血。”
  说完,伏地行大礼。
  刘备急忙起身,将华佗扶起。
  这便拜华佗为门大夫兼领医令。
  汉医事职官制度,承袭秦制。
  《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西汉时太医令丞有二支:一属太常,一属少府。属太常,为百官治病,如后世之太医院;属少府,职司为宫廷疗疾,如后世之内务府御药房。太医令“秩千石”,太医丞“三百石”。太医主要为百官服务,其主官又称太医监。还设有“入宫侍皇后疾”的女医,又称女侍医、乳医。此外,还有医工长、典领方药、本草待诏等医官名。
  到了今汉,医官的编制及职司更为详尽。据《后汉书·百官志》上载:设太医令一个,职掌医政,秩六百石;药丞、方丞各一人,药丞负责药政事宜,方丞职司方剂配制。其编员为“医二百九十三人”,“吏十九人”。此外,还设尚药监、中宫药长、尝药太官之职,皆由宦者充任。
  遵从郡国并行,列侯次减的规则。
  门大夫(mén
dài
fū)乃是侯府官。秩六百石,以示荣宠。医令可比太医令,亦秩六百石。华佗成为少君侯治下,唯一领双份薪俸的家臣。年俸共计一千六百八十石。折钱五十万四千。
  位于楼桑的义舍病院,将改造成医学馆。乃是医令华佗的官舍。医学馆内设义舍、病院、医校。学治、防治双管齐下。
  随华佗而来的两个童子,名叫吴普、樊阿。乃是亲传门徒,亦伴在左右。
  临乡上下皆哗然。
  须知,华佗双俸相加,超过了秩二千石的高官。仅比薪俸中二千石的四位学坛祭酒略低!甚至超过了两位家丞。
  足见君侯对华佗的厚爱。
  四位学坛祭酒除去侯府薪俸,还食师俸。故而最高。两位家丞职责虽重,却并未兼领官职。食单俸如何能比食双俸。
  临乡乃是刘备封邑。同等品秩,侯府官高。故而华佗被尊称为:华大夫。此后,‘大夫’一词,遂成为医官的尊称。
  门大夫,本是太子东宫司门之官。《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通典·职官十二》:“宫门郎,秦有太子门大夫。汉因之,员二人,职比郎将。”
  列候次减。
  双食俸禄一出,立刻成为临乡百官崭新的奋斗目标。
  对啊。
  大汉朝郡国并行,列候次减。列候称‘家’,家臣称‘主公’。既如此,食双俸,本该如此啊!
  家丞、家令,不敢想。门大夫、舍人、庶子、洗马、行人……皆秩六百石啊!
  各城令、长,若能再为侯府官。可比领食二千石的高官!
  便有郦城令郭芝上书询问,如何才能领食双俸。
  刘备还没想好如何作答。楼桑令乐隐亦上书同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