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2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5/2006

  贾诩答曰:武威姑臧人,段煨,字忠明。与凉州三明之段颎,为同族兄弟。
  刘备大喜,当即拜为西域长史府功曹史。
  段煨这便请刘备屏退左右,密报曰:段太尉生前,曾将食俸定期分发给麾下伤退老卒。这些老卒如今皆散落在凉州境内,或可一用。
  刘备细问方知。段太尉食俸,便是经由段煨等人,足量发放给麾下老卒。
  段煨此来,亦有求于刘备。段太尉生前,曾食一万四千户。然而自己的宅邸,却藏身在殖货里之中。原因便在于此。大量的食俸皆用于发放给历年灭羌作战中伤残或是退伍老卒。
  段太尉之所以要去阿谀宦官,想保住食俸官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为了供养这些伤残老卒。
  也因阿谀宦官,段太尉终饮恨囚牢。百战老卒再无人供养,生活日渐艰难。又恐羌人寻仇,故多隐姓埋名。平日只有段煨等少数人,知其底细。
  刘备一声叹息。原来还有此等隐情。
  见段煨欲言又止,刘备这便问道:“可还有难言之隐?”
  由主簿贾诩代为进言:“忠明想问主公,能否妥善安置这些为国尽忠的百战老卒?”
  “可也。”刘备轻轻点头:“日常抚恤,便由金水赀库足额发放。待平定西域,再酌情迁徙,令其老有所依。”
  段煨闻言,竟涕泪横流,跪伏在地:“主公大恩,段煨无以为报。只求肝脑涂地,效死阵前!”
  刘备这便伸手扶起,好言宽慰。
  见贾诩亦频频拭泪。这便心中了然。
  贾诩曾说,自己平生最钦佩之人,便是平羌乱的段太尉。和灭鲜卑的刘玄德。如今看来,此言非虚。
  让史涣领段煨到后院歇息。刘备这便问道:“如何妥善安置平羌老卒,文和可有良策?”
  贾诩答道:“主公若能扫平西部鲜卑,可表段煨为戊己校尉。”
  刘备欣然点头:“善!”
  戊己校尉置于西域,掌屯田事务。让段煨率领平羌老屯田西域,再合适不过了。
  一直陪坐在侧的李儒笑道:“那时,主公可表张猛为西域长史。十年之内,西域可安。”
  两位主簿果然大才!
  只需稳住西域诸国十载,待刘备腾出手来,便可一劳永逸,解决西疆诸患!
  万事俱备,只需等临乡船来便可启程奔赴西域。
  一万石名产船队尚未抵达。便有临乡六百里家书送到。言,发妻公孙氏五日前诞下麟儿,母子平安!
  刘备不等书信看完,便狂喜而起。绕行书房数圈,若不是被两位主簿拦下,尚不自知!
  “恭喜主公,后继有人!”李儒大喜跪地。
  贾诩亦随之跪地。脸上已有泪痕。
  刘备亦含泪笑问:“文和近日为何如此多泪?”
  贾诩拭泪而笑:“只因心随意动,感同身受耳。”
  刘备乃为仁主。待人赤诚,别无坏心。两位主簿耳濡目染,加之人生境遇早已天翻地覆,较先前更是云泥之别。故而,亦多了些人情味。这和穷生jiān计,富长良心是一个理。以前怀才不遇,四面碰壁,处处树敌。如今在临乡侯麾下,身居高位,才智得舒,百官皆以礼相待。身份境遇不同,心境自然也大大不同。
  话说,曹魏若不是弄个九品中正,彻底断绝寒门庶子的仕途之路,五胡又岂能久据汉土。一啄一饮,莫非前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很快消息遍传府中。七位小姐姐亦喜极而泣。两位义弟更是嚷嚷着不醉不休。连带着杨奉、徐晃一众门客,亦跃跃欲试。
  须知,刘备后继有人,不仅是个人之喜,更是整个临乡之喜。
  临乡虽辖地不过三百里。却活民百万。今年圩田继续深入,多城接连大建。流民纷纷来附,南部数城或也将破万户。欣欣向荣,局势一片大好。
  若刘备凯旋而归,辖地必将再扩。眼看乱世将至,为保临乡一方乐土,拯救万民与水火。刘备势必南征北战。若无子嗣。一旦遇险,后继无人。临乡大好形势,瞬息崩盘。
  此事可比小霸王盛年殒命,无奈传位其弟。若非长子年幼,无法继承大业,又何须传位给孙十万?从此困守江东,难有寸进。
  开疆辟土,还看诸如小霸王这样的豪雄!若只做一守家犬,老死于榻上。徒令天下扼腕长叹。又何必生出此等英雄?
  论天下英雄,使君与操当仁不让。
  刘备年方二十有一,还是虚岁。便有子嗣蔓延为续。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081章
夜入太仓
  公孙氏所生,乃是嫡长子。
  《三国志·蜀志·先主甘后传》:“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随先主於荆州,产后主。”
  话说,刘备之所以将寇封认为义子,与早年间“数丧嫡室”的经历不无关系。为何是寇封,正因名中有‘封’字。和刘备夭折的长子刘封同名。刘备见寇封性格刚猛,气力过人。颇有武艺。心想。若长子健在,或也如寇封这般。便动了认子之念。
  如今刘备贵为列候,辖地三百里。邑民过百万。兵精将猛,医学馆还有华佗坐镇。嫡长子岂还能夭折?我都不信了……
  话虽如此,刘备却也不敢丝毫怠慢。这便去信发妻公孙氏,让她好生调养,不必事必躬亲。家中诸事皆交给母亲和家令士异打理。临乡诸事,皆放手给两位家丞,以及一众官吏。切莫劳累伤身,诸如此类。
  又分别去信母亲、士异,两位家丞。叮嘱再三。务必要照顾好妻儿。公孙妍孤苦无依。刘备便是她至亲之人。如今二人血脉相连,公孙氏终有依靠。那些觊觎她正妻地位之人,亦可死心。如前所说,时下母凭子贵。公孙氏再无后顾之忧。
  临乡侯喜得贵子的消息,不胫而走。殖货里左邻右里纷纷登门祝贺。朝中百官随之闻风而动。便是禁中,不出三日亦尽知。两位太后、何皇后,还有陛下,纷纷遣人来贺。赐下许多宫中之物。刘备叩谢天恩不提。
  趁何大匠来贺,刘备便以千枚马蹄金饼相赠。刘备未说,何大匠亦未相问。双方心照不宣。何大匠携金自去。翌日便被诏封河南尹。此乃为大将军铺路。何后这一千万钱,必定‘每个子儿’皆要花在刀刃上。
  话说把国事当成生意来做的陛下,碰到出身商贾的何皇后,当真是绝配啊。
  皆知临乡侯不日便将远赴西域。百官宴请不断。甚至一日数宴,两位主簿亦难以招架。刘备这便命两位义弟,杨奉、徐晃等人随行。便是两位新晋任命的西域长史府功曹段煨、兵曹张猛,亦频频被拉出去挡酒。
  百官所问,自是西域诸事。
  皆想从各人口中探知一二,临乡侯疏通西域大计。
  此事确实为难。话说,除了两位主簿,便是关、张两位义弟,亦不知其中关窍。
  问急了。张飞环眼一瞪:干就完了,何必多问。
  不日便收到发妻手书。言家中一切如故,母亲身体康健。自己也无大碍。嘱咐刘备善加保重。又说待调理好身体,再为夫君开枝散叶。家中七婢亦多多善待。能寻到各自出身最好,若寻不到亦无需勉强。尽数收入内室,勿让七婢空耗年华。
  说起七色婢的出身。前次开市典礼,大内官曹节说已有头绪。已过多日,却不知理清没有?
  这天深夜,忽有一小黄门投书门前。不等史涣来问,便匆匆离去。
  史涣检查无误,这便将书信呈报主簿贾诩。贾诩又呈给主公刘备。
  尺长的白绢上,只有一行蝇头小字。“夜漏廿六刻,谷门前不见不散。”
  想来想去,必是大宦官曹节。
  谷门在北。因近太仓,常有粮车出入,因而得名。
  只是,为何要夜漏廿六刻?那时已到人定(亥时),城门禁闭,如何入城。
  再说,如此隐秘,又是为何。
  此事处处透着古怪。
  两位主簿看过,皆让刘备小心提防。万一被诓入城,内设重重埋伏,如何能轻易脱身。又说,虽不知何故,却不可不防。万一陛下惦记那一亿钱呢?
  刘备却另有所虑。密室藏人,饶是两位主簿亦不曾知晓。莫非消息走漏,陛下欲深夜问罪。
  即便如此,也不得不去。不去乃是心虚。去了一切都还有转圜的余地。在商言商。一切皆有商量,对吧陛下。
  这便与两位主簿商定。若刘备一夜未归,李儒便与家中人等,尽数返临乡暂避。再徐徐图之。主簿贾诩却执意要陪刘备同往。为以示清白,特意让刘备换乘御赐车驾前往。
  刘备笑着摇头。夜乘安车如锦衣夜行。还有何清白可证?再说,御赐安车的防御力,可比临乡机关车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啊。
  这便换乘机关马车,如约赶往北邙。
  车驾驶到谷门前,果见数骑高举火把,翘首以盼。
  “可是临乡侯车驾?”有人高声问道。
  “正是。”史涣朗声回问:“阁下又是何人?”
  “某越骑校尉曹冲,奉家兄之命,在此恭候君侯大驾。”
  贾诩闻言,这便掀帘细观。不由长出一口气:“正是越骑校尉曹破石本人。此人乃大长秋兼领尚书令曹节胞弟。”
  “如此,且随他入城。”刘备这便放下心来。
  “喏!”史涣遂令车夫继续前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5/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