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2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9/2006

  不知过了多久,忽听帐外有人轻唤:“君侯?”
  刘备猛然睁眼。美人已悄无声息的缠了上来。刘备低头一看,见美人睫毛扇动,这便了然。深吸一口气,挑帘视之。
  正是先醉先醒的长乐太仆段珪。
  “何事?”刘备皱眉发问。上位者的气息蓬勃而出。
  长乐太仆段珪加倍恭谨:“回禀君侯。时候已不早了,再晚怕是要误了正事。”
  刘备心中一动:“如此,且去堂前稍候。”
  “喏。”长乐太仆段珪低头行礼时,抬眼偷望。见美人玉体横陈,春光半露。这便心中笃定。
  待内室门再次闭合。刘备这便起身。
  却见美人亦睁开双眼:“君侯保重。”
  刘备轻轻点头:“美人亦珍重。”
  说完,翻身而起。穿戴整齐,却见美人侧卧,似有难言之隐。
  刘备不疑有他。急忙问道:“美人有疾?”
  美人频频目视。见刘备仍未醒悟。这便面红耳赤,咬牙答道:“你晃了一个时辰,妾身岂还能下得了床?”
  刘备先一愣,不禁开怀而笑。
  眉宇间,英姿勃发,神采飞扬。那股不加修饰且迥异于当下的清澈纯粹,直令人怦然心动。
  戏做全套。
  待刘备离开。美人悄悄从枕下取出一枚长针。刺破指尖。将殷红的血珠,滴在双股间的素纱裙,及垫在身下的白纱之上。
  须臾,便有数个目盲小黄门摸索入内。用黑纱将美人层层裹缠,合力扛出内室。
  话说。先出内室的刘备,正随长乐太仆段珪赶往下一栋别馆。
  恰逢日月当空,正值黎明(寅时)时分。天空微亮,虽仍远视无光。近前却已无需挑灯照亮。
  为何段珪还挑着灯笼?
  此处是一间未曾改造的仓楼。里面堆满了咸鱼腊肉等风干旧物。
  见刘备目露不解,段珪这便笑道:“此乃掩人耳目也。若太仓令登楼察看,底下小吏便会领来此楼。余下馆舍,白日尽数关闭。需等城门开启,一众官吏才得入城。那时,我等早已人去楼空,又如何得见?”
  说着,引刘备走入里间。搬动机簧,地面忽然洞开。
  “君侯且随我来。”
  洞内设有绕墙阶梯。刘备这便醒悟,此是圆柱体粮仓的内部。
  阶梯通往的正中,正悬在一架天梯。大长秋兼领尚书令曹节,正与掖庭令毕岚翘首以盼。
  “君侯。”一觉之后,两人已举止如常。
  “一夜未见,两位老大人可安好?”刘备明知故问。
  曹节陪笑道:“老奴等人皆睡不长。命不久矣。”
  刘备亦笑:“昨夜亦睡不长。莫非与几位老大人相同?”
  曹节连连摆手:“岂敢,岂敢。君侯人中麒麟,福寿绵长。岂能与我等垂垂将死之人相比。”
  刘备并未接话。随曹节等人,走入梯厢。
  待天梯缓缓下落,刘备这便问道:“此去何处?”
  曹节答曰:“北邙。”
第086章
摒除破绽
  天梯直落地下。
  由曹节等人引路,辗转抵达了一处地下甬道前。入口设有暗门。搬动机关,暗门缓缓升起。后面是一条不知年月的下水道。门后还泊有扁舟。四人上船,段珪划桨,沿下水渠道,一路前行。
  黑暗中少有光亮。四人皆静默无声。只有船桨间隔不断的划水声。
  刘备这便问道:“此暗渠是何人所建?”
  曹节答道:“年代久远,已不可知也。或有洛阳城时,便有此渠。”
  刘备懂了。先有此暗渠,后人又借此渠,修建往来内城的密道。
  又行一段,扁舟开始减速入港。借助穹顶洒落的天光,依稀可见一排排,排列整齐,做工考究的扁舟。正静静的停泊在港口。刘备这便醒悟:“想必当年那些勋贵,正是从此处舟行城内,再乘天梯抵太仓折桂。”
  “然也。”曹节欣然点头。一夜风流后,刘备便是自己人。无需再刻意隐瞒。
  众人弃舟登岸。沿港口长堤再行一段。通往上层甬道出口的石阶,随之出现在面前。
  和先前登舟时的下行石阶一样,这条上行石阶,亦年代久远。拾阶而上。掖庭令毕岚搬动机关,一道和入口类似的暗门徐徐升起。入目是一间装修考究的内室。满满汉式风情。
  换句话说,有人在密道出口处,建了一栋馆舍。将整个密道遮罩起来。
  待暗门徐徐落下。果然组成了一面与四周天衣无缝的墙壁。
  “君侯且随我来。”曹节引路。出密室,又见长廊。廊道一面,排列监牢。牢门紧锁,不知何用。穿过廊道,又是一条向上的石阶。登上这条石阶,才真正抵达地面。
  也即是说。监牢和密室,皆设在地下。通往内城的暗渠,在更深的地下。
  正值春光明媚,院中鸟语花香。
  堂前正端坐一人。面朝庭院,悠然自得。
  几个小黄门围坐左右,正为其端茶续水,扇风捶背。
  见刘备来看,曹节笑着伸手。示意他自行上前。
  刘备这便整理衣冠,向堂前走去。
  听到脚步声,小黄门急忙避让。不等站定,便有人为刘备摆上坐席。
  刘备长揖行礼,自行落座。
  眼角的余光瞥见刘备袍袖,主人这才回身。
  果然仙风道骨,世外高人。虽年迈,然五官仍极为俊秀,异于常人。刘备心中一动:“可是秦太仓?”
  老者微微一愣,这便指了指耳朵,又指了指嘴唇。
  听不见也说不得?
  须臾,便有小黄门合力搬来一座方方正正的沙盘。
  沙盘旁还摆放着两支细长木杆。
  老者拿起一支,在沙盘一侧写道:“君是何人?”
  原来如此。
  刘备这便取杆在手,在沙盘另一侧写道:“鄙人,临乡刘备。”
  老者点了点头。待小黄门将沙盘重新碾平,又写道:“所为何来?”
  刘备接着写道:“乃为家中七色婢。”
  老者想了想,这便醒悟:“可是发色各异之七女?”
  刘备大喜手书:“然也。”
  老者又写:“君欲知何事?”
  刘备又答:“欲知七人出身。”
  老者再写:“知晓又当如何?”
  刘备再答:“当明媒正娶,迎入家门。”
  老者深看刘备一眼,这便缓缓点头,随手写下:“原来如此。”
  不等落笔,便抬起手中长杆,在一小黄门的手心写下一串数字。
  小黄门领命而去。须臾便取回一发黄竹筒。竹筒年代久远,还设有封泥。老者确认无误,便让小黄门将竹筒递给刘备。
  自己又在沙盘上写道:“七人身世皆封于筒内。君,可取回细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9/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