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3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3/2006

  火光乍起。手中弯刀应声崩裂。碎片划过脸颊,一时血流如瀑。眨眼已染红半边头颈。
  百夫长却一动不动。盯着手中断刀,目光空洞。
  龟兹弯刀,历经百战,豁口如锯。今日终是崩折。
  刀在人在,刀断人亡。
  “拓跋诘汾何在?”声音居高下落。百夫长闻声抬头,正见一身吞光赤金麒麟铠,威风凛凛的刘备。
  时光忽倒流。仿佛又回到白檀城下。那时,还是胡骑校尉的临乡侯亦耸立城头。手起剑落,血染战甲。不知斩落多少草原男儿。
  “大人未至。”百夫长仰视刘备,目光平静。心中似有觉悟。
  “见此帜,如大单于亲临。何不下马免死。”刘备在心底叹了口气。
  百夫长抖了抖嘴角,淡淡一笑:“将军大人从白檀城一路至此,想必也与我一样,累了。”说完翻身下马。反手从腰间抽出备用弯刀。一步步向手举战旗的阎行走去。
  身后突骑呼喝不断。百夫长停下脚步,大声回了句胡语。
  卸下千钧担,换来一身轻。
  这便跨步提刀,嚎叫着向战旗扑去。
  阎行醉意朦胧的双眼,忽清澈见底。竖刀胸前,低头行礼。
  百夫长快意大笑,迎头劈下。
  疾风割颈,阎行朗目微睁。
  刀光一闪。
  百夫长定格着解脱的一张脸,与左右身躯一分成二。
  从焰角长帜两侧,擦身而过。
  拉着长长的血瀑,各自扑倒在地。
  溅了一身血雨的阎行,给了生无可恋的百夫长最利落的解脱。
  盯着被劈成两半的百夫长的尸骸。鲜卑突骑脸上皆是敬意。挥拳击胸,行马上礼。而后纷纷弃刀下马,跪伏在地。
  “将军在上,我等愿投奔帐下,甘为驱策!”
  “如此,甚好。”刘备叹了口气。这群鲜卑突骑约五百人。正好凑成一曲,交由藏霸统领。百夫长最后那句胡语不用翻译:“我死,乃降。”
  厚葬百夫长。刘备将剩下四位百夫长请入堠堡。细问拓跋诘汾和拓跋侩下落。
  当这队鲜卑突骑一出现,刘备便知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数量差太多。细想亦合理。不过是劫掠一支商队,何须一万精骑。
  问过四位百夫长后,更加确定了先前的判断。按照凉州刺史的说法,秃发鲜卑有精骑万余。可这队鲜卑突骑只有五百。剩下的突骑又在哪?
  几位百夫长纷纷摇头。言道,已有数月未曾见到拓跋诘汾与拓跋侩。且与太平道里应外合,劫掠商队的,便只有这队五百人的突骑。
  换句话说。不仅是太平道借助秃发鲜卑的幌子,暗中劫掠商队。秃发鲜卑亦借劫掠商队为名,暗行不轨。往来河西走廊劫掠商队的,只有这区区五百骑。剩下一万突骑,冲入河西走廊后,便不知去向。
  双方互相利用,各有所需。
  若太平道是求财的话。鲜卑所求又是什么?
  刘备仿又钻进了一个巨大的阴谋。唉,连鲜卑都学会套路了啊。你说你不好好骑马放羊,钻研哪门子的兵法人心三十六计。
  果然人心不古啊……
  将四位百夫长安排下去休息。刘备这便走入内间。
  见主簿李儒,手中正把玩着战死百夫长的弯刀。
  “文优有何发现?”刘备忙问。
  李儒便将弯刀呈给刘备:“主公且看。”
  百夫长手中弯刀被追魂弩击碎。便又拔出备用弯刀下马一战。李儒手中的,便是那把备用弯刀。
  上好的龟兹钢刀,亦豁口如锯,伤痕累累。到了破损的边缘。用后世的话说,耐久度已降为零。
  李儒言道:“秃发鲜卑自白檀战败,一路狼奔豕突,惶惶如丧家之犬。部族、牧民、工匠,甚至一家老小,皆丢在草原。正如这百战钢刀,早已刀钝如锯,一击便碎。到了溃灭的边缘。主公以为,秃发鲜卑此时最需要的,又是何物?”
  李儒此言,可谓一语中的。
  正如刘备先前所见。失去文明的滋补,秃发鲜卑正迅速向蛮荒退化。此时最迫切的,便是要获得文明的滋养。重新奋起。
  这便心中一动:“补给。”
  李儒笑着点头,又补充道:“如主公所言。秃发部需要一处领地,用来休养生息,修补兵器。”
  刘备这便醒悟:“所以。秃发鲜卑需要占据一块地盘,且最好有一座功能齐备的城池。这座能让他们获得足够补给的城池,既在我们眼皮底下,又不被众人所知。如此,才能安心休养生息,以待来日。”
  李儒拱手道:“主公所言极是。若猛攻河西四郡下的城池,必有消息传出,凉州刺史又岂能不知。且秃发鲜卑轻骑远进,苦无攻城诸器,急切间又如何能攻下我朝苦心经营两百余年的咽喉要地。城池非比烽堠。绝非一两个太平道内应,便可将整座城池神鬼不觉的拿下。”
  “取图来。”刘备隐隐有一种预感,秃发鲜卑就藏在他眼皮底下。
  史涣立刻取来出发前凉州刺史府吏赠来的西凉地图,摊开一观。
  刘备顺着河西走廊,一路看来。视线猛地一提:“此地!”
  李儒微微一笑。主公可称明也。
  刘备看他表情,又岂能不知。这便笑行一礼:“主簿既早知,又何苦让我自寻烦恼。以后切莫多此一举。你我之间,有话但说无妨。”
  生怕多智遭嫉的李儒,习惯了谨小慎微,步步为营。为己为人,留以余地。便是在刘备麾下领食高俸,秉性亦一时难改。
  见刘备如此磊落。这便既惭愧又感动,肃容回礼:“儒知错。”
  明以照奸。主公果是明主也!
  河西四郡自顾不暇。
  即便说明原委,亦将信将疑。急切间断难出兵。且凉州刺史时下人在长安。一来一回,颇费时日。到那时大局已定。秃发鲜卑据城固守,又如何能轻易攻下。
  事不宜迟。
  刘备这便兵发北进,直扑居延。
第117章
无人清白
  居延的全称是“张掖居延属国”。
  所谓属国。便是指,两汉时为安置归附的匈奴、羌、夷等少数族而设置的行政区划。“因其故俗”,“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属国,设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下设丞、侯、千人等官吏,由汉人或内属胡、羌的首领充任。“其治民领兵权如郡太守”。
  换句话说,属国不是国(请注意)。而是类似郡一级的行政划分,可比后世的自治区。属国有自己的军队,便是所谓的“胡骑”。
  汉庭给予属国极大的自治权。使其“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正因多行自制,平日官吏往来并不频繁。故一旦出事,凉州刺史部必然后知后觉。
  张掖居延属国。乃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所设。其地望在张掖郡南部,弱水上游地区。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黑河),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居延泽。在大漠深处形成了一大片珍贵的绿洲。便是居延属国所在地。
  武帝置张掖属国,乃是为安置归降的小月氏部落。故其民构成,也以小月氏为主。亦包括羌族、及融合了匈奴、羌、小月氏而形成的杂胡——秦胡、卢水胡等。
  西汉时。匈、羌之间,可经由盐泽(罗布泊)并南山(祁连山),南下至柴达木盆地,彼此通连。张掖属国所在的张掖郡南部弱水上游地区,正是匈羌联系的交通要道。
  张掖属国的设立,乃为“隔绝羌胡”,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
  太初三年(前102年),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修建了遮虏障。《史记·大宛列传》亦有:“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的记载。
  并于同年,在居延地区置居延都尉府,随后系统性地修筑军事障塞。时“居延都尉”,下辖甲渠、卅井、殄北三个侯官。每个侯官管理几十座烽燧,烽燧以其大小不同而驻守几十到上百名戍卒不等。并由“侯长”、“烽燧长”分级领属。
  王莽时期,北方边郡及烽燧亭障,遭匈奴破坏。光武帝重振边郡。后随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今汉便将北部边防,交予这些内附民族来戍卫。居延地区,便以张掖居延属国来管理秦胡、卢水胡等北方各族。
  神爵元年(前61年),汉朝欲从酒泉、张掖两路进攻鲜水一带的罕、开羌时,曾诏令“长水校尉富昌、酒泉候奉世将婼、月氏兵四千人”参战。时任后将军赵充国,亦建议在临羌东至浩亹(hào
wěi)一带屯田。并欲“发郡骑及属国胡骑伉健各千……为田者游兵”。
  以上所说的“月氏兵”和“属国胡骑”,即张掖属国的“小月氏骑兵”。
  今汉时,小月氏骑兵常被用于讨伐西羌,并常能以少胜多。“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虽“时收其用”,但常受西羌胁迫,故首鼠两端,“其从汉兵战斗,随势强弱”。
  时护羌校尉邓训,一改以往使“羌胡相攻”、“以夷伐夷”的策略。对小月氏等部待以恩信,最终使其心悦诚服。皆愿“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然而。前汉所筑遮虏障、烽燧,皆为防御大漠来敌。
  若由河西走廊心腹之地,直扑居延。等同于从刺猬最柔软的腹部下嘴。背后一击,居延属国上下必毫无防备。
  刘备不知道的是。
  就在乞伏部乱入西域,边关告急时。月前,凉州刺史周洪令居延都尉将四千小月氏骑兵,驰援玉门、阳关。乃至居延属国兵力空虚。秃发部乘势背后一击。如今已过月余,不知居延局势又当如何。
  更深层的忧患是。一旦秃发部占据水草丰茂的居延,及靠近大漠的烽燧、障塞。等于打通了与乞伏部的连线。两部鲜卑便可经由蒙古高原从塞外直连。而无需再走河西走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3/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