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3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7/2006

  洛阳朝堂。
  先有长安大捷,羌乱骤止。有鹿结、吐赖、莫候、叠掘、勃寒、匹兰、密贵、提伦、越质、豆留奇、叱豆浑、大兜国、悦大坚、仆浑,十四支北匈奴与鲜卑混血部落,由辅汉将军、西域长史,临乡侯代为上疏,请求内附。欲仿张掖居延属国,请立上郡奢延属国。设属国都尉统领。
  后有西凉刺史六百里上疏。言辅汉将军、西域长史,临乡侯居延大捷。阵斩拓跋诘汾与拓跋侩,杀敌千余。俘虏数千。已解陇西之乱。正厉兵秣马,择日便将出肩水金关。剿灭祸乱西域的乞伏鲜卑,疏通西域商道。
  陛下龙颜大悦。
  羌人祸乱,危害日久。乃今汉第一大毒瘤。三辅一地,更是饱受涂炭。汉人纷纷内迁辟祸。大好河山,千里良田,皆化为乌有。北地郡又是羌人立国之地。听闻北地羌人又反,三辅震动。
  岂料雷声大,雨点小。
  刚在长安城下撞了个头破血流。一夜之间忽又散去,再无乱军踪迹。
  肿么回事?
  上郡、北地等边郡,皆不敢大意。生怕这股逆贼冷不丁又从何处冒出,荼毒百姓。
  陛下这几日亦十分担心。
  岂料昨日又得临乡侯六百里加急上疏。恩师看过,随手递给尚书令曹节。曹节看过,足足愣了一炷香之久,这才猛地一个激灵,回过神来。一溜小跑入宫面圣。
  临乡侯上疏,文饰优美,辞藻瑰丽,一看便出名家之手。且字里行间多用春秋笔法,越是紧要处越显朦胧。陛下一时未能尽数领会。今日早朝遂开朝议。将原文抄录的临乡侯上疏,遍示百官。
  陛下居高下问:“众卿可知临乡侯是何意?”
  三公九卿,文武百官,互相低语,皆参不透其中关窍。却听司徒杨赐长叹出列:“西域诸情,老臣已知也。”
  “司徒且速速道来。”陛下大喜。
  “此乃连环之策。”杨赐斟酌着开口:“此事需从鲜卑白檀战败,西部鲜卑逃离说起。其中最大的两支,乞伏部和秃发部,一支乱入西域,一支祸乱河西。按照临乡侯的说法,秃发部乃是从北地郡破关。北地郡乃先零别种羌人盘踞处。故临乡侯料想,羌人与鲜卑必有勾结。于是暗留所募新军,守备长安。又遣虎牙大营西进,截断秃发鲜卑后路。见长安守备空虚,羌人果然逆乱,欲抄掠三辅。岂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羌人倾巢而出,部落亦空虚。便有‘着匈奴衣’胡人,反抄羌人老巢。掠走十万部民,又纵火焚尽羌人家园。羌人无家可归,又无处报仇。一夜兵散,皆投奔临近部族而去。北地郡长城沿线一片焦土。再无羌人为祸。”
  这些,上疏中写的清楚无误,陛下都能看懂。
  问题是:“‘着匈奴衣’胡,究竟是何人?十万羌人,今又归何处?”
  杨赐微微一笑:“不久前,临乡侯代‘鲜卑十四部’上疏,请立‘上郡奢延属国’。奢延与北地毗邻。臣料想,‘鲜卑十四部’必与此事脱不了干系。至于十万羌人归处,临乡侯自当一清二楚。”
  陛下点了点头:“所以,‘着匈奴衣胡’,必是‘鲜卑十四部’。抄掠来的羌人,此时正在鲜卑营中。”
  “陛下圣明。”杨赐这便入列。
  陛下天资聪颖。又深谙经商之术。略作思量,仍觉此事云山雾罩。利益关切,所得所失,皆看不清楚。抬眼扫过,这便双目一亮:“卢尚书。”
  “臣在。”卢植稳稳出列。
  “临乡侯乃门下高徒。不知卢尚书又如何看待?”
  卢植躬身道:“正如司徒所言,乃驱虎吞狼,连环之策。”
  “如何驱虎吞狼?”陛下立刻抓住重点。
  “虎狼者,正是鲜卑、东羌、匈奴、乌桓等异族。临乡侯以利相驱,先用富庶长安驱使羌人倾巢而出,又以十万东羌老幼,驱‘鲜卑十四部’抄掠羌人家园。到此时,驱虎吞狼已成一半。”
  “那另一半又当如何?”陛下问道。
  “另一半成功与否,全在陛下。”卢植答道。
  “在朕?”陛下急忙追问:“卢尚书且细细道来。”
  “若陛下准临乡侯所请,设立上郡奢延属国。将‘鲜卑十四部’安置在奢延水沿岸。便等于在上郡羌人后背,放一只猛虎。可随时切断北地、上郡、五原诸羌的勾连。且有抄掠十万羌人之事,羌人和鲜卑,必心生间隙,不能互融。此乃其一也。”
  “其二呢?”陛下再问。
  “其二便在北地郡。”卢植顿了顿道:“将羌人家园尽数焚毁。并非泄愤。而是刻意为之。眼下虽寸草不生,一片焦土。然只需数场春雨,便会绿草如茵。羌人以为禁地,避恐不及,尽数远离。若再将秃发鲜卑迁入羌人故地,在北地郡另立鲜卑属国。则驱虎吞狼计成矣。”
  文武百官纷纷领悟。
  “原来如此。”司徒杨赐这才幡然醒悟。
  陛下也懂了:“在沆瀣一气的东羌背后,埋下两头鲜卑猛虎。此便是‘驱虎吞狼’。”
  便有人出列:“若羌胡勾连,为祸更甚。”
  陛下摇头:“‘着匈奴衣胡’抄掠十万羌人家小,如此灭族断种之血仇,如何得解?虽无实据,却间隙暗生。我若是羌人,亦不会对鲜卑假以辞色。如此一来,羌人如何敢再兴刀兵。不怕家小再被‘着匈奴衣胡’尽数掠走?哈哈哈,妙极,妙极!”
  “陛下圣明。”百官高呼。
  陛下欣然一笑:“三辅东羌既定。等于断河西羌胡一臂。西域还有一支乞伏鲜卑。怕是临乡侯用来对付河西诸羌的吧。”
  卢尚书正欲开口。忽听有人高喝:“臣(弹)劾临乡侯,祸国殃民,大不敬之罪!”
  话音未落,落针可闻。
  陛下闻声抬头。不禁一愣:“刘御史?”
第134章
君何所求
  “正是老臣。”刘御史大步出列。
  刘陶的官职全称是:侍御史。
  侍御史,受命御史中丞,“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侍御史负责监察朝官。通常而言,若高级官员犯法,一般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再上报皇帝。遇低级官员违法,可直接弹劾。
  只是,为何是临乡侯?
  别说陛下,便是文武百官亦一头雾水。你们不是一头的吗?
  陛下环视大殿,见百官无声,这便和颜下问:“不知御史因何弹劾临乡侯?”
  刘陶愤声答曰:“临乡侯此计之险,遗患无穷。稍有不慎,便将陷北疆于暴乱。虎狼相争,刀兵起则一发而不可收。且问那时,又该如何收场?故臣弹劾临乡侯祸国殃民。更何况,身为人臣而私通外虏,视军国大事如儿戏,此大不敬,当斩!”
  如此重罪,卢尚书岂能无动于衷。这便厉声抗辩:“陛下在上。敢问侍御史,何来‘遗患无穷’,又何来‘私通外虏’?”
  刘陶亦大声答道:“驱‘鲜卑十四部’抄掠羌人十万老幼,又岂能善终?依司徒所言,十万妇孺必被鲜卑霸占。若鲜卑立国上郡奢延县。两地如此之近,营中羌人老幼如何能藏匿?若被羌人得知,必有一战。羌人善合纵连横,若三辅、西凉羌人群起而攻,鲜卑十四部如何抵挡?臣料想,那时鲜卑必重金结好匈奴,引为帮手。如此,羌胡战事绵延,多方裹挟其中。乱战不休,北疆尽毁。战火若延及京畿,乃至社稷动荡。试问卢尚书,又该如何收场?”
  刘御史说到了此计的另一个关键所在。
  亦是陛下心中另一个疑问:“十万羌人,今归何处?”
  百官急忙去翻看手中抄录的临乡侯上疏。陛下亦取上疏在手,在字里行间,细细寻找。
  众人皆低头默念,大殿一时落针可闻。
  须臾,忽听尚书令曹节低声言道:“启奏陛下,老奴似有所获。”
  “速速说来。”
  “且看此句:‘十四部鲜卑贩卖牛羊及两脚牲畜十万头,以充立国资费’。”曹节轻声读出。
  此句本无不同。
  立国自然要花很多钱。贩卖牛羊及两脚牲畜十万头,遂被众人略过。今再被尚书令曹节当庭读出,尤其在‘两脚牲畜’上加了重音。便立刻感觉不同了。
  “两脚……”陛下幡然醒悟:“鲜卑可是将十万羌人贩给了……”
  “临乡侯。”曹节咧嘴苦笑:“月前有司来报,有百艘明轮大船自奢延水入大河,驶向幽州。泊在了临乡南港。”
  别说陛下,便是刘御史亦惊呆。
  曹节又谄笑:“有此等眼力,财力,魄力者,必是临乡侯无疑。”
  “捉贼捉赃。‘十万贼赃’远在临乡,数千里之遥,羌人又如何能得知……”陛下喃喃低语。
  偷看陛下表情,曹节这便小心陪话:“正因找不到一家老小下落,羌人才无法与苦主当面对质。更无从得知‘着匈奴衣胡’究竟是何人假扮。此事,便成了一件无头公案。久而则不了了之。虽无实据,可猜忌的种子,已在羌人心中生根发芽。而掠走羌人家小的‘着匈奴衣胡’亦需时刻提防,与羌人划清界限。如此一来,虎狼无法勾结,互相暗中敌视,君侯此计圆满达成。”
  卢尚书又道:“虎狼相峙,皆不敢轻举妄动。旦起冲突,必乞汉庭理论。正如西域长史府,之于西域诸国一般。汉庭居中调停,或偏鲜卑,或偏东羌。因时因势而动,则可立不败之地。”
  司徒杨赐一声长叹:“听闻临乡侯此行,所辖皆临乡旧部。只从洛阳带走了主簿李儒。先前与陛下对赌一亿。亦只讨李儒一人。如今看来,此人确值一亿身价。”
  “咳咳!”陛下的表情很复杂啊。
  百官中便有人出列:“司徒有所不知。在夕阳亭外,还有一人毛遂自荐。被临乡侯一并带走。”
  “何人?”陛下也很好奇。
  “此人名戏贤,字志才。颍川人士。”答话之人,乃是何进。洛阳发生的事情,河南尹不可能不知晓。
  “有道是国士无双。”陛下笑着点头:“我煌煌天汉,人才辈出。何愁江山不定?”
  “陛下圣明。”百官齐呼。
  卢尚书自行入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