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3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2/2006

  刘备又让湘儿姐出帐,亲手分发甲胄。且让自己亲自授甲的八位鲜卑千夫长,举赤鹿焰角大帜,护佑在拓跋缃周围,以示隆重。
  此举用意,不言自明。
  拓跋别部众的表情,说明此次笼络很成功。鲜卑勇士尽数归心。
  人马披甲后,随军工匠再因人而异,做细致调解。更换下来的鲜卑甲胄,亦存有大用。
  待甲胄分发完毕,车辆清空。刘备方知,戏志才带来的百辆兵车,乃是将作馆新晋打造的汲水罐车。
  由盛水器、连接器、汲水器,三大件构成。
  车厢内设上下两层‘田’字型包铁坚木框架。框中盛有八个牛皮盛水囊。八囊顶各连一截硬质分水陶管。另端总水管则连一伸缩汲水竹筒,竹筒旁还设有类似水排的脚踏抽水装置,可在绿洲汲水。
  分水管和总水管组成的连接器,之所以用陶,乃因可一体烧造而成。竹管汲水器内还设有多层过滤网,用来过滤水中杂质。且可自由拆卸,便于清洗更换。设计的十分巧妙。
  原理亦很简单。
  汲水罐车的搪瓷钢制车轮,亦有机关。可调节轮宽,便于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进。
  没有什么超前的技术。不过是现有机关术的组合再应用。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试想,有百辆储水罐车一路随行,饮水该有方便。
  之所以让麴义快马加鞭,引九百兵车西进居延。乃因四千余里征途,需在大漠旷野扎营。有一座坚固的兵车营地,安全自然无忧。
  半月后,史涣安然返回。
  从敦煌边市带来安息商人,安玄。
  请入大帐,宾主落座。听刘备说完,安玄这便开口:“蒲桃酒(葡萄酒)高昌便有,何须舍近求远,前往龟兹?”
  “哦?”刘备一愣。
  高昌乃是和交河齐名的丝路名城。前汉时,大将李广利率部在此屯田,设立“高昌壁”。今汉遣戊己校尉驻此城,管理屯田。故又称“戊己校尉城”。
  所谓“障”、“壁”,便是指“障城”、“壁垒”,皆有军堡、城堡之意。细致区分,“障”一般比“壁”大。从结构上说,壁一般借助地势,有一条防御用垣墙,另在墙后建堡。障城乃是一座四面围墙的完整军事城堡。
  “此事不妥。”安玄答道:“若只为贩酒,无需舍近求远,前往龟兹。”
  刘备点了点头:“依阁下之见,又该如何?”
  “前有长安茂陵富商,携庞大丝绸商队,抵达敦煌。不瞒君侯,丝绸已被我尽数买下,正准备运往大宛,换购大宛良驹,再运回敦煌售卖。”安玄答道。
  用大汉丝绸,换大宛良驹,再运回大汉售卖。如今马价奇高,定能大赚一笔。这条商业线路,十分高效。亦十分合理。
  刘备不禁笑问:“茂陵富商所贩丝绸,竟卖给了阁下?”
  见刘备表情,安玄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此乃天意。疏通西域商道,非君侯莫属。”
  刘备笑问:“既是天意,阁下可愿陪我走一趟?”
  “敢不从命?”安玄肃容下拜。
  命人领安玄下去休息。刘备这便升帐议事。
  细说诸情。主簿李儒这便言道:“如此,主公且与商人安玄出玉门,取道鄯善走北线前往龟兹。令一军出肩水金关,经伊吾,屯驻高昌壁、收复柳中城,屯田自守,以为疑兵。再令居延属国都尉引四千小月氏骑兵出玉门,经鄯善,据渠犁城,遥相呼应。”
  戏志才笑道:“主簿欲行声东击西之策呼?”
  “然也。”李儒笑答。
  刘备亦醒悟:“商队先行,两军拖后。让龟兹、乞伏,皆以为,我军要稳扎稳打,徐徐推进。故对先行商队不做防备。”
  “主公明见。”李儒微微一笑:“鲜卑见我等据城自守,屯田自给,以为欲行持久战。却不料主公奇袭城下,斩将夺关。待降服龟兹,再引兵据乌垒城。广布斥候,搜索附近绿洲、水源,则鲜卑进退无路,久必露行踪。那时,数路大军齐发,可一战定之。”
  环视众将,刘备这便问道:“何人愿领兵屯驻高昌?”
  徐荣、程普,抱拳道:“末将愿往!”
  刘备欣然点头:“且与主簿同行。一路令行禁止,需多纳主簿之言,不可轻敌冒进。”
  “喏!”
  刘备又看向徐晃、臧霸:“公明、宣高。”
  “末将在!”二人起身长跪。
  “领本部狼骑,随军出征。攻城拔寨,皆听主簿吩咐。”
  “喏!”
  “忠明、叔威。”刘备又取军令在手。
  “卑下在。”府曹段煨、张猛,双双起身。
  “打西域长史旗号,引平羌老卒家眷,与六千鲜卑精骑,同往高昌,行屯田事宜。切记,屯田定要大张旗鼓,人尽皆知。”
  “喏!”
  刘备最后看向两位义弟。
  关羽、张飞,这便抱拳:“大哥!”
  “二位义弟与我同行。”
  “喏!”
  六百里加急,传令已入河西走廊的麴氏先登,携兵车径直前往敦煌,与刘备等人汇合。
  安顿好一切。刘备这便乘夜与戏志才等人领兵出发。沿弱水前往敦煌。史涣、白卓、两位义弟,与一百绣衣吏随行。除此之外,并未多带兵马。
  便是麴氏先登,亦不过百人。剩下九百先登,皆留守长安大营,拱卫三辅。
  与陛下一亿钱对赌西域。此战,绝不可超过三百六十人。
  至于八千鲜卑精骑,一千并州狼骑,皆是战场所获。不算在三百六十人中。
第141章
乔装出兵
  若由肩水金关前往龟兹,约有四千三百里路。若再经河西走廊绕行,则有五千余里。兵车日行两百里,加上出关之后,商道不如关内平整,这段漫长的征程,最快也要历时一月。
  时正值盛夏。酷暑难耐。鲜卑良马皆剪鬃剃毛,防止暑热生病。又需多备毛毯,以御大漠夜晚酷寒。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便是后世对西域的真实写照。
  刘备一行入河西走廊,便与麴义所领车队相遇。千余辆兵车,浩浩荡荡,前往敦煌。安息商人安玄乃丝路豪商,人尽皆知,颇有美名。先前豪掷巨资,从长安茂陵富商处,贩来大量丝绸,欲经丝路北道运往大宛。早已不是秘密。大宛产良驹。用丝绸换来,再运回敦煌。获利岂止十倍。
  只是此去路远,要途经数国。乞伏部鲜卑乱入西域,四处劫掠。再加上盘踞在商道的马贼,亦越发猖狂。此行必危机重重。
  若能平安抵达,自获利丰厚。若路遇劫匪,则血本无归。边市商人,佩服者多,鄙视者亦多。俗语说得好,富贵险中求。见安玄广募护卫,有雇千乘车队,准备西行,滞留在关内的西域胡商,皆拭目以待。
  出行当日,边市盛况空前。见安玄兵强马壮,还有不少滞留关内的小型商队,欲一路随行。安玄来者不拒,却只有一个要求。一路上令行禁止,皆以安玄商队马首是瞻。此乃理所应当,随行胡商自当满口答应。
  于是,浩浩荡荡的西行商队,排队通关。出玉门关后,前往鄯善。鄯善,前汉时称为楼兰。南北两条丝绸之路,便在此处分叉。
  因是去大宛,走北线理所应当。出关后商队排成一列长队,依次行进。速度并不快,日行不过百余里,甚至几十里。按照眼前的速度,便是只到龟兹,亦需足足两个月。此事急不来。既假装成商队,便要真的像商队。一路风驰电掣,直取龟兹,必被附近牧民怀疑。焉能知晓,沿途牧民中没有西域诸国,甚至是鲜卑人的眼线?
  在鄯善蒲昌海绿洲(罗布泊)补足草料饮水,商队再次启程,入北线,取道龟兹,前往大宛。
  商队走后不久。敦煌便有风传。言,辅汉将军,西域长史,临乡侯刘备已率军民数万出金关,赶往高昌,收复西域长史府,及戊己校尉城。欲屯田自给,经营西域。关内胡商,弹冠相庆。刘备麒麟之名,宇内谁人不知,何人不晓。鲜卑之所以如丧家之犬,仓皇逃窜。便拜此人所赐。
  数月前又在居延塞下,一骑当千。阵斩秃发鲜卑新老两代首领。收降数千鲜卑勇士,威震西凉。厉兵秣马数月,今率大军出关。收复西域,指日可待。
  话说。没有大汉都护的西域,实在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大国欲吞小国。小国惶惶不可终日。再有鲜卑乱入。局面如火上浇油。一发而不可收拾。商道不通,损失的岂止是滞留在关内的胡商。沿途靠丝路而生的小国、城邦。物价奇高,民怨沸腾。
  此还是小事,咬咬牙关便能挺过。问题是没有往来商队货通东西,贩运当地特产,及进献大额关税。捉襟见肘的财政,渐已无力支付佣金。所雇佣兵早心生不满。迟恐生变。
  听说,沿途许多小国,已开始动用国库的储备黄金,用于支付佣兵费用。连压箱底的钱都掏出来了,足见确实缺钱。
  怎么说呢,这便是城邦的弊端。
  过于倚重依赖商业,自身造血不足。无论国民,还是土地,皆很有限。无法养活足够的本国军队。只能靠雇佣。当然,佣兵也有相当可观的战力。问题是,对这些拿钱当兵的职业军人来说。忠诚和战力,往往与所支付的金钱成正比。
  有钱,怎么都好使。没钱,怎么都不好使。
  柳中到高昌一线,烽遂堠堡虽多被乞伏鲜卑纵火焚毁。城池皆大多完好。只需稍加修缮,便可入住。
  因鲜卑逆乱,自董卓后,朝廷便再未派遣戊己校尉。屯边官民亦分批迁入关內。沟渠损毁,良田荒芜。放眼望去,一片凄凉。大军抵达后,先修复城池、屋舍。再通渠饮水,复垦农田。以备长期驻守。
  主簿李儒与徐荣、程普领将屯柳中。令徐晃、臧霸等将守高昌。两位府曹,各领万余居民,入住烽堠、障城,在两地沿线屯田。
  旌旗蔽日,热火朝天的劳作场面,何须抵近,老远可见。经常有游骑往来驻足。从一日数次,到一日数十次。再回到一日数次。最后数日一次,最近已鲜有光顾。
  显然,辅汉将军,西域长史,临乡侯刘备,准备在西域大兴屯田,与鲜卑行旷日持久战。君侯精于此道。少年时,便在楼桑尽起高楼。复爵后,又将一片白泽,别无寸土的临乡,打造成富甲一方的北地名城。
  若论种田。普天之下,无出其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2/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