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3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4/2006

  龟兹绿洲,便是这串珍珠链上,一颗硕大的明珠。河流是滋养绿洲的血脉。滋养龟兹绿洲的便是龟兹河。沿龟兹河逆流而上,可入白山中部,后世称巴音布鲁克的草原,及开阔的伊犁河谷。龟兹绿洲西接姑墨、温宿,向东经轮台则可到达焉耆、鄯善。
  囚车沿商队留下的车辙,一路西行。
  目的地便是它乾城。
  在沿途所有穿过的城池、乡邑,亦或是牧民的帐篷集市,逐一停留。
  任由围拢过来的人群唾弃、谩骂、哭诉,诅咒。
  许多囚车内的太平反贼不堪受辱,纷纷撞柱自尽。但凡有逆贼血溅囚车而死,便有周围民众轰然叫好。于是更加恶毒的唾弃、谩骂、哭诉,诅咒。无所不用其极。只求再有犯人撞柱的血腥场面在眼前上演。
  从始至终,唯有一人泰然静坐。任凭喝骂,皆无动于衷。
  此人便是辅国侯。
  三日后,刘备命人取下枷锁,打开囚车。又沐浴更衣,与刘备在渐已枯黄的绿洲上席地对坐。
  “长史不怕下官咬舌自尽?”辅国侯笑问。
  “不怕。”刘备亦笑着为他斟满耳杯。
  两人举杯对饮,如同多年好友。
  “好酒。”辅国侯亦有才情。
  “此酒,乃是用十年陈松泉酿浓缩而成的翠玉琼浆。”刘备这便言道。
  “原来如此。”辅国侯亦听过楼桑:“长史少称麒麟。单凭此酒,下官便可遥想一二。”
  “说起来,能成为今日之我,教主与令教,功不可没。”刘备一声笑叹。
  “哦?”辅国侯这便放下耳杯:“愿闻其详。”
  “记得少年时,有年岁末,令教信徒数人到楼桑传教。皆是些火烧不烂,水可销骨,诸如此类。那时年少,不禁脱口而出‘火浣布’。遂被令教高人惦记。于是当晚便有刺客束袖、绑腿,着夜行衣。翻墙入院,欲结果我母子二人。”刘备眼中尽是怀念。
  辅国侯轻轻点头:“雕虫小技,糊弄愚民耳。”
  刘备轻轻一笑:“虽侥幸逃生。却从此往后,无一日安稳。日夜如芒在背,无时无刻不胆战心惊,常长夜惊醒。从此再不敢有一日之疏,只为苟活于世。从那时起,我便与教主亦敌亦友,敬之畏之。拼了命的壮大自己,不过是想:若有一天与教主碰面时,不再如此那般的狼狈难堪。”
  “却不知长史与本教,还有如此之深的瓜葛。”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辅国侯一声轻笑:“若换成我去传教,料想长史与我教,又何至于此。”
  刘备点了点头:“我也曾替刺客想过。那夜若将我一箭射死,是否便不会有这许多的烦扰。”
  “我教刺客,因何手软?”辅国侯忽问。
  刘备平静的正视他的双眼:“刺客说,天降祥瑞,杀之不详。”
  辅国侯先是点头,后又摇头:“苍天已死,何来祥瑞?若黄天有灵,又岂会令麒麟子与我教为敌?若我是刺客,长史必死矣!”
  刘备一愣。跟着欣然点头:“有理。”
  这便为辅国侯添杯。
  待酒斟满,辅国侯再举杯与刘备对饮。
  三杯下肚,便已长醉不醒。
  刘备命人送入车帐。翌日醒来,再入囚车。继续西行。五日后,抵达它乾城。
  《后汉书·梁慬传》:“它乾城小,慬以为不可固,乃谲说(jué
shuō心怀诡诈的劝说)龟兹王白霸,欲入共保其城,白霸许之。”
  “它乾城小不可固”。单看一句,刘备本以为它乾城并非一座城池,而是一座障城。
  结果,到了之后才发觉。和龟兹王都一样,它乾城竟也是一座“三重城”。由外城、中城、内城三道城廊构成。均为夯土版筑,每重城墙只外开一道城门。外城墙东南侧还设瓮城,瓮城门道宽六丈余(15米),墙厚八丈余(20米)。在中城和内城中,分布有环街、房屋、及高台重楼。其外城墙,东西长三里半(1471米),南北宽约二里(800米)。
  这分明是一座坚城好吗。
  想想也是。班定远在此驻守十二载,又岂能不多次修建。
  城内亦有老卒汉裔。如前所说,都护府虽撤除,却仍有汉军及后辈驻守。
  此城亦不可弃。
  可何人驻守?
  伤脑筋啊……
  城内武库、粮仓、马厩、兵营、牢营,官舍、馆舍,商肆、民居,一应俱全。皆广舍重檐。墙厚达五尺(1.2米),牢固无比。梁柱皆用白山巨木。城内亦广种。此时已巨树参天,数人合抱。刘备认得城中巨木,皆是天山云杉。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班定远将白山巨木广种城中,可不是仅仅为了乘凉。
  包铁吊桥,轰隆落下。徐荣、程普,还有先行一步的主簿李儒,这便出城相迎。
  “主公一路辛苦。”
  “诸位安好?”刘备笑着下马。
  六丈余宽的门道,何止跑马。赛马都足够。
  入城才发现,内、中、外,三道城门,开门方向竟全然不同。需沿环形长街绕行半圈,才能入中城。沿中层环街再绕行半圈,方可入内城。内城门面东而开。
  一路行来,城内民宅,商肆,皆张灯结彩。路上行人纷纷伏地行礼。口呼:长史。
  刘备这便肃容回礼。能在万里之遥,见故国后裔,心情可想而知。
  徒步入内城。城内便是原西域都护府,各属官邸及眷属精舍。
  虽年久失修,木漆、壁画多有脱落,然结构却完好如初。处处透着大汉的简洁与恢弘,还有西域特有的异国情致。就连脚底石阶,亦是与头顶火烧云上下呼应的黄褐色。
  刘备越看越爱。
  虎踞高台,制霸内城正中的原西域都护府,大堂。
  刘备自坐主位。
  家臣武将依次落座,这便齐齐行礼:“拜见主公!”
  “诸位免礼。”刘备环视左右,朗声说道:“出征半载,辗转万里。大小数战,功成在即。此战若胜,西域则定,民心得安。左右皆有重赏。我亦可上表朝廷,重开都护!”
  “主公明见!”闻此言,文武皆热血冲冠。
  主公欲重开西域都护府!
第156章
偷梁换柱
  “疏勒国,王治疏勒城,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有市列(列肆)。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建宁元年,疏勒王于猎中被叔父和得所杀,和得自立为王,据守桢中城。建宁三年,凉州刺史孟陀,派任涉等率西域各国三万人马围攻疏勒桢中城,四十余日不下,粮尽撤围(此处有争议,详见《曹全碑》)。
  桢中地处丝路要道。扼葱岭东西咽喉,中原商贾,凡经南道,皆要在此修整歇脚,而后西逾葱岭,前往贵霜,安息及罗马各国。而从贵霜、安息及罗马等国东逾葱岭,欲往中原的西域游商,亦要在此城驻足歇马。
  汉通西域以来。东西方商贾,云集桢中城。在此开市贸易,互通有无。使原本这座葱岭脚下的小城塞,日渐繁荣。
  数百年来。桢中城多次扩建,建宁年间已颇具规模。
  距凉州刺史孟陀围城,已过十年。十年间,自立为王的和得,苦心经营,多次加固扩建,桢中城已成铜墙铁壁,号称葱岭绝城。又广招兵马,屯兵数千。
  此时此刻。
  头戴金师子冠,高居王座在疏勒王和德,将手中莎车王亲笔手书,看了数遍。这才微微抬头,冲殿中使者居高喝问:“消息是否属实?”
  莎车王使,这便躬身答道:“回禀大王,此消息乃出当今龟兹太王后之口,自然千真万确。”
  “莎车王,准备遣多少兵马?”
  “轻骑五千。”
  疏勒王嗤鼻一笑:“长史有精骑万余,龟兹亦可发兵一万。区区五千兵马,岂堪大用?”
  “大王有所不知。”使者这便言道:“长史虽有精骑一万,却要屯守数城。此时,它乾城中不过两千兵马。今龟兹新王登基,时局动荡,民心不定。龟兹将士亦未能尽数归心,岂能为长史所用?故需留大半兵马驻守龟兹,以防有变。我家大王虽只出轻骑五千,却可从乞伏部再借鲜卑突骑一万!加上大王五千精骑,足有两万大军。十倍于长史。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焉能不胜?
  此乃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若等长史尽收龟兹人心,西域诸国皆为其所用。那时,如班都护故事,合诸国大军,兴兵讨伐大王。则形势危矣!”
  疏勒王又笑:“十年前,凉州刺史孟陀,遣任涉等率各国三万人马围我桢中城,血战四十余日不下,粮尽撤围。十年后,桢中城固若金汤,早已今非昔比。长史再来,孤又有何所惧?”
  使者点头称善。却又转而言道:“有道是事不宜迟。汉庭常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前有大宛王匿宝马、杀汉使,虽远距万里,大汉亦兴兵伐之。围城四十余日,破其外城,宛大恐,走入中城,共杀王,持其头以降。后有前龟兹王杀校尉赖丹,七年后大汉兴兵讨伐,老王虽死,血仇未灭,斩贵族姑翼,以祭赖丹。
  前有大宛,万里之遥。后有赖丹,远隔七载。敢问大王,可知何为‘虽远必诛’?”
  “……”疏勒王沉默不语。
  “无论距离长短,年代久远。有仇必报,便是大汉行事。”使者微微一顿:“十年前,孟陀、任涉,籍籍无名,大王侥幸得胜。十年后,长史名震北疆西域,屡战屡胜,挟威而来。兵强马壮,麾下皆虎贲。大王可有必胜之把握?”
  “……”疏勒王哑口无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