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3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6/2006

  便有一中年文士,从末席举杯上前:“汉阳长史,盖勋。恭祝大将军凯旋。”
  “请。”刘备见此人举止大方,颇有豪气。心中甚喜,这便举杯满饮。
  “大将军连平北境西域,为国讨逆。劳苦功高。只恨勋与大将军擦肩,未能学戏掾史毛遂自荐,为国效犬马之劳!”
  刘备见他言语,颇为动情。且在大庭广众之下,能说的如此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便知乃是真性情。
  见堂上众人,表情各异。多感慨,少轻鄙。便知其人,虽不讨同僚所喜,为人处世却受人所敬。
  这便心中了然。
  “我欲请长史,同归京畿。安汉兴刘,诛贼讨逆。不知长史意下如何?”
  “敢不从命!”盖勋摔杯在地,肃容整衣,伏地行认主大礼。
  堂上宾客,无不动容。
  盖勋其人,大公无私,铁面无情。虽不可为友,却深明大义。乃治世良才。
  刘备乘酒兴笑道:“长史可入我府,再为长史也!”
  此话一出。满堂惊呼。
  汉阳长史,不过是太守属官。秩六百石。大将军长史却仅次于府丞,为掾属之长,秩千石。
  皆知大将军将封郡国,为一方诸侯。再食双俸,已成定局也!
  身价水涨船高。又何须刘备开口。凉州刺史周洪这便命人重设席位。位列将军府文武之首。府丞贾诩不在。席间为他官位最高。自当排在首席。
  从忝居末席之郡吏,摇身一变。高居大将军府首席。
  人生境遇。可谓云泥之别。
  席间之事,必成典故。
  典何所出?
  “摔杯为首”!
  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刘备与盖勋秉烛夜谈。果有大才。有恨见君晚之感。
  刘备虽知盖勋有大才。却不是其人更有大勇。
  历史上董卓废立新君,权倾朝野。满朝文武,人人自危。独盖勋去信董卓,称其为跳梁小丑:“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
  这封《与董卓书》,翻译过来就是说:历史上如伊尹、霍光这样的权臣,都难得善终。你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祝贺的人还没进门,吊唁的人却已挤满房屋。还不知道害怕吗?
  真乃我大汉栋梁。
  得盖勋,刘备不虚此行。翌日,凉州刺史周洪封印而去。携家眷与刘备同行。
  刘备此行还要转往金城。本欲让周洪稍待数日。岂料业已去官的周洪,如坐针毡,一刻也不愿多待。刘备这便与他同往金城。
  目的嘛,便是为解阎行相思之苦。
  阎行青梅竹马的恋人,便是韩遂之女。
  韩遂时下还未从贼。仍唤本名韩约,乃是金城当地豪强。
  大将军车驾还未入城,金城已万民空巷。人的名,树的影。大将军名震天下。谁人不知,何人不晓。
  麾下英豪,亦天下知名。见队前掌旗之人,鲜衣怒马,姿容俊美。面相却颇为熟悉。
  便有一酒家好妇,脱口而出:“可是阎君当面?”
  阎行笑答:“正是阎行。”
  “哦——”人群皆欢呼出声。果是我金城儿郎。金城父老,奔走相告。
  刘备特命阎行,衣锦还乡。停车老宅,亲入堂前,问候阎行老母。又奉上众多贺礼。
  老母喜极而泣。抚儿背言道:我死瞑目也。
  阎行少年任侠。与浪荡子整日为伍。常与人争斗,邻里皆恶其名。老母少不得招人非议。又心系他安危,整日以泪洗面。
  如今衣锦还乡。如何能不喜极而泣。
  刘备言道,洛阳遥远,阎行此去断难照顾老母周全。不如与我同去洛阳。迁居临乡,颐养天年。
  阎母自当满口答应。
  金城太守陈懿,宴请刘备。
  席间,刘备令阎行舞剑助兴。剑耀八方,银光如练。金城官吏各个目眩神驰,长须短叹。果然一时俊杰。
  刘备细说阎行之功,又令其袒衣露出火疮。堂上宾客,这才信以为真。
  刘备又问金城太守陈懿:“阎行与金城韩氏之女,互相倾慕。由来日久。不知太守可否做媒?”
  金城太守陈懿这便起身相问:“可是韩文约之女?”
  “正是。”刘备笑问:“不知韩约何在?”
  陈懿笑道:“前年韩文约因故去职,正赋闲在家。下官多次征辟,皆不可得。却也与韩文约有数面之缘。料想,下官此番不去拜官,而去做媒。必不会被韩文约拒之门外也!”
  宾客大笑。
  刘备一问方知。光和元年,九月,原金城太守殷华任上辞世。韩约因是殷华故吏,便与江英等人,护送殷华遗体到遐邱。并刊石纪念其功勋。返乡后一直赋闲在家。
  因其名著西州,金城太守陈懿屡次征辟。韩约皆称病不出。
  故而,席上金城太守陈懿才如此打趣。
  到底是割据西凉三十余载的汉末群雄之一。
  傲气也是对的。
  事不宜迟。择吉日。金城太守陈懿这便上门做媒。
第004章
安汉兴刘
  由金城太守陈懿做媒,辅汉大将军做保,阎行又屡立战功,今非昔比。且自家女儿早已芳心暗许,韩约还有何话说。
  婚事自当水到渠成。
  定下婚期。刘备特许阎行成婚后,再举家前往洛阳。这便先行出发。出发前又与韩约见面。刘备亦是豪杰,席间气氛热烈。奈何韩约思乡,不肯远离。见他无意去洛阳为官,刘备只能作罢。遂取腰间玉佩赠送,充作来日相见之信物。
  韩约双手接过,自当感激不尽。
  安排好阎行诸事,刘备择日引军启程,奔赴长安,赶去与京兆尹刘陶相会。
  诸事皆了,再无烦扰。一路驰行。所遇州县,皆绕城而过。不做停留。
  直抵长安。
  长安乃前汉都城。气象自与一般城池不同。
  亚马逊生动的表情已说明一切。大汉朝凌驾于整个时代的雄浑风貌。远不止仅在遥远绿洲时的所见所闻。
  作为一名即将封国的诸侯王。刘备的一切起居,均要记录在案。
  目的嘛,很简单。只为寻本溯源。
  比如说。但凡是大王临幸过的女子,一旦有孕,便可与起居簿相对应。
  簿上若无临幸记载,却又怀孕。腹中子的出处,便做存疑处理。
  王上若能自证确幸过此女,疑点便会厘清。
  还有一种情况是。大王日理万机,一时情趣所致,幸了某女。事后却不记得。
  这个时候,拥有一件大王随身之物。便是被幸女子自证清白的重要凭证。
  窥一斑而知全豹。
  时下吃穿用度。一切都要与等级相挂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诸侯王的配饰,寻常人等,自然不可得,亦不可配。
  所以。被幸女子,事后往往求一信物,以备来日相认。
  而一时兴趣所致的诸侯王,事后亦会主动留下信物。用来提醒日理万机的自己。
  类似规程。在时下,乃是人尽皆知的常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