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4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2/2006

  “朱儁。”
  待二人相互见礼。刘备又依次介绍东席。
  “府丞贾文和。”“贾诩见过二位府君。”
  “长史盖元固。”“盖勋见过二位府君。”
  “从事中郎傅南容。”“傅燮见过二位府君。”
  宾客与府臣相互见礼。这便介绍完毕。
  朱儁长跪抱拳:“儁冒昧前来,乃为谢大将军保举之义。”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刘备笑答。
  “我与大将军素昧平生。敢问大将军,因何保举下官。”
  “为国举才,理所应当。亲仇尚且不避,又何问相识不相识。二位大名,备早有耳闻。两郡城池残破,民生凋敝。又多异族盘踞。非智勇双全,不可守。陛下遣人来问,我便顺水推舟,举荐了二位。”
  “大将军高义。”皇甫嵩亦抱拳:“下官必不负所托。”
  说着,又话锋一转:“一郡之守,乃二千石高官。我二人又非名士,人费二千万的‘修宫钱’必不可少,亦不可免。敢问大将军,是否也为下官出了这笔钱。”
  “然也。”刘备轻轻点头。
  “身欠巨债,却无以为报。此去心中难安。”朱儁亦道。
  “二位太守何出此言?”刘备面露诧异。
  “回禀大将军。诚如所言,二地城池尽毁,民生凋敝。食不果腹,衣不避寒。尚且不能自给,如何还有余财。人费二千万的‘修宫钱’,下官必无法归还。”朱儁索性直言。
  所谓无利不起早。大将军亦善经营。所谓先投资,后收益。是否想借我等之手,搜刮民脂民膏。犹未可知。故而要当面言明。若真是如此。此官不做也罢。
  二位太守,之所以一前一后,登门拜访。便是此意。
  刘备这便了然。微微顿了顿,遂正色道:“在我看来,天下有三利可取。”
  “利国、利民、利已。亦有短利、中利、长利之分。”
  “下官愿闻其详。”二人齐齐抱拳。
  “利己为短,利民为中,利国为长。”刘备笑道:“修身,齐家,治国。说的便是此三利。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少时家贫,三餐不继。母亲典当度日,家徒四壁。于是赚钱利己,重修老宅,母子衣食无忧。
  后母亲又举樊重为例,告诫刘备要令楼桑宗族皆能‘层楼高阁,陂渠灌注’。此乃齐家也。齐,平也。家,民也。齐家便是利民。于是大建楼桑,吸纳流民。此为中利。”
  饮了口香茗,刘备又道:“今并六县为国。为蓟国之君,又兼都护西域辅汉大将军。所求,乃利国也。
  社稷倾覆,国以何存?汉庭不在,何来诸侯?
  又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二位太守若能重整河山,以待后生。为长久计,此乃利国也。”
  “大将军之意,下官已尽知也。”二人双双拜伏在地。
  刘备这番肺腑之言,二人能领悟的意思是:
  覆巢之下无完卵。汉庭存在,蓟国才能存在。若改朝换代,刘氏诸侯国亦会被取代。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北地与上郡,虽皆不属蓟国。却是我大汉河山。治理好二地,亦利于蓟国。
  这便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刘备,追求的长利。
  人到了不同的阶段。所追求的利益是不一样的。
  以前只是个小地主。现在是一国之君。
  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利己、利民、利国。
  二人如释重负,心结尽解。
  见日已正中。刘备便留二人午宴。
  席间,觥筹交错,宾主尽欢。
  洛阳西郭,延熹里。一处占地颇广的豪宅。
  富丽堂皇的书房内。一锦衣老者,老态龙钟,负手而立。
  “阿父。”一宫裝妇人,步入房中。
  “坐。”老者不是旁人。正是曾几何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滔天的‘程大人’,程璜。
  自被曹节等人逼迫就范,害死两位女婿后。程璜亦受牵连,被众内官合力排挤出权利中枢。此后便一直称病不出。居家静养。
  “阿父急唤,所为何事?”妇人正是程璜养女,陛下食母程夫人。
  “自己看。”程璜冲书桌遥遥一指。
  妇人取白绢在手,一眼扫过。不由一惊:“何人送来的礼单,竟如此阔绰。”
  “辅汉大将军,蓟王刘备。”一夜未眠的程璜,哑声,逐字说道。
  “原来是他!”妇人眸中精光毕露:“所求何事?”
  程璜却反问:“你与徐奉,关系如何?”
  “尚可。”妇人顿了顿道:“彼时奶涨,令其吮之。后结为‘对食’。相互取乐。”
  对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应邵注曰:“宫人自相与为夫妇名对食。”
  “陛下还食你乳乎?”
  “隔三差五,不似先前频繁。”
  “可曾幸你。”
  “未曾。陛下只喜幼女。年十四到十八为宜。一旦年过十八,便弃之如敝屣(bì
xǐ)。”妇人如实答道。
  “既如此,你可愿为老父做一事?”不等妇人开口,程璜又道:“事成之后,绢上财货,你我平分。”
  “可也。”
第029章
养女死士
  如前所说。
  今汉管理后宫嫔妃宫女的机构有两个。一名永巷,一名掖庭。
  永巷署,设“永巷令一人,六百石。宦者。典官婢侍使。”
  掖庭署,置“掖庭令一人,六百石。宦者。掌后宫贵人采女事。”
  掖庭署管辖甚广。
  宫人奉养,关押,放遣出宫,乃至死去宫人尸体的迁出安葬,皆由掖庭署打理。
  甚至还需抚养宫人生子。
  “宫生子”,大略有两类。
  一类是因故无人抚养的妃嫔宫女所生子。
  母亲或难产而死。或被下药毒杀。亦或是犯错入狱,忧郁而终。不一而足。
  另一类是因连坐被籍没入宫的幼奴。此不用多说。
  这些人长大后,经采选可留在掖庭中为宫女,或被当成礼物赐给诸藩。又或是被诸如程璜这样的大内官收养。
  程璜的诸多养女,大多出身掖庭。
  换句话说。后宫籍簿,亦归掖庭令掌握。故诸如蟾宫折桂这些勾当,才得以暗中进行。
  此外,诸如后宫器物的修造,以及各种土木工程,有时也由掖庭官署来督造。
  比如此次永乐宫的重修,陛下便交给了掖庭署。
  以上不难看出。掖庭署的日常事务,远比永巷署繁重得多。
  所以,永巷令与掖庭令虽同秩六百石。但二者的属吏数量却大有不同,相差数倍。
  掖庭令“吏从官百六十七人,待诏五人,员吏十人”,而永巷令属下“员吏六人,吏从官三十四人”。
  正因诸事繁杂,属吏虽多,急切间亦不够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2/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