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5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9/2006


第155章
拳拳之心
  不等妇孺登船毕,这边已开始坐地分钱。
  目视泊船扬帆起航,顺流而下,消失在地平线。一直耸立在大旗下,全身披挂,站的笔直的曹操,这才终放轻松。
  略作回想,整件事并无纰漏,这便翻身上马,从乱哄哄的兵卒间,飞驰而过。自行返回大营。
  几位校尉闻声抬头,各自目光闪烁。当兵吃饷,理所应当。保家卫国,杀敌立功。整日刀头舐血,不就是想混个荣华富贵,封妻荫子。放数万妇孺一命,此钱取得理所应当!
  如前所说。虽未明言,然陛下颁下的诏书,实为屠城令。欲将邺城内与黄巾逆贼相关的一干人等,尽数屠灭。然此等有伤天和之事,陛下岂能言明。众将自当领会,为君解忧。故而三河骑士之所以专挑青壮,乃因首级可录军功。首级无用之老弱妇孺,则被一路驱赶到黎阳营前。料想,这群老弱妇孺,也免不了被屠杀的命运。
  其中老弱,多被杀之录入军功。
  其中妇人,多半会沦为营妓。营妓最早书载,见于春秋。“越王勾践输有过寡妇于山上。使士之尤思者游之,以娱其意。”武帝始置营妓,以待军士之无妻息者。
  孩童则会被私贩为奴。总归是有利可图。
  曹操生于官宦世家,对这些事,自当心知肚明。正因知妇孺下场必然凄惨,才出手相救。至于身上首饰钱货,他又岂会惦记。命人取之,不过是想以财货安军心罢了。
  骑都尉乃一营主帅。此谋又出自骑都尉之手。所谓坐地分赃。主帅若不取一份,麾下将士又岂能安心。
  于是,众校尉这便送来数个钱箱。打看一看,尽是金玉珠宝。
  曹操大喜收下。
  见都尉喜色,不似假装。众校尉亦各自心安,急忙返回港口,清点财货不提。
  待众校尉出帐,曹操喜色渐消。沉思片刻,这便提笔,将诸情上报坐镇虎牢关的卢车骑。再想蓟王刘备,又不禁心生愧疚。其中厉害关系,曹操焉能不知。然为救天下黎民,曹操可以身挡箭,刘备又岂能坐视不理。
  “操,忠义不能两全,愧对我友。”一声长叹,不觉已泪流。
  邺城光复,汉军遂将冀州黄巾四面合围。将反贼压缩在钜鹿一带。
  大河阻断南北,渡口皆有汉军驻守。虎牙将军夏育,轻车将军董卓,正向南阳、颍川等地进发,便是为阻断南部黄巾北上之路。卢车骑已传令夏育、董卓稳扎稳打。只需阻断黄巾南北勾连,待剿灭黄巾贼酋,张家三兄弟,平定河北。再挥师南下,数路并发,豫州黄巾旦夕可灭。还特意叮嘱二人,切不可轻敌冒进。
  邺城光复,冀州黄巾再无坚城可据。距离覆灭,已为时不远。
  虎牢关。车骑将军营,中军大帐。
  从恩师手中接过曹操手书,一眼扫过。审配勃然大怒:“好个曹阿瞒!”
  逢纪接过一看,亦不禁动怒:“此乃祸水东引!骑都尉虽救了数万妇孺,却祸害整个蓟国。”
  恩师问道:“依二位之见,此事有何不妥?”
  审配进言:“蓟王有豪杰之风。此策既出好友曹操,料想蓟王定会接纳。恰逢多事之秋,陛下心头所患,便是宗室。宗室之中,名声最隆者,乃是蓟王。先前蓟王上表,欲兴兵讨贼。奏疏送至尚书台,却石沉大海。陛下反催促蓟王和亲西域五十五国。陛下之心,世人已尽知也。若此时接纳数万妇孺,便有趁乱扬名之嫌。乃触陛下心头大忌,引火烧身也!”
  逢纪亦道:“今,天下播乱,却未动摇国本。黄巾盛极而衰,不出数载必灭。待明公拨乱反正,天下重归大治。功过赏罚,陛下定会一究到底。那时,蓟王或难以洗脱通贼之嫌。”
  恩师再问:“如今之计,又该当如何?”
  “如今之计,需明公上表,求赦数万妇孺。”审配躬身答道:“明公乃平叛主将,牵一发而动全身。陛下自当持重。若此时上表求赦,陛下及朝堂自当从谏如流。”
  逢纪亦起身道:“若如正南所言,待此战罢,明公只怕非但无封赏,或会自取其祸。性命虽无忧,却也无功无过。”
  恩师这便醒悟:“二位可是要我学王翦,挟兵自重,求以自坚(自保)?”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伐楚,秦王政自送霸上。因手握六十万重兵,出征时王翦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秦王政大笑。出关前,王翦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夫秦王怚(jù,骄傲)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意思是说秦王嬴政,生性骄傲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如今。关东战局,皆握在恩师之手。凡有所求,必有所应。只是,如此一来,陛下心中必生嫌忌。待战胜,甚至等不到战胜,只需胜利在望,陛下便会问罪。正如逢纪所言,念及恩师劳苦功高,陛下虽不会真的降罪,却也因此而得不到应有的封赏。
  审配、逢纪,确有高才。虽比不上八分田沮,谋划天下。二人识人辨物,察言观色,却颇有心得。
  为何说二人善识人辨物。能知蓟王、陛下之心,只是其一。而能窥知恩师卢植,对蓟王刘备的拳拳守护之心,亦是其二也。
  恩师以车骑将军,关东主帅的身份,上表为妇孺求情。陛下自当赦免。如此,蓟王再行接纳,便名正言顺,无通贼之嫌。然而,卢植上表之意,显然是为给蓟王脱罪。二人虽有师徒之情,然在陛下眼中,卢植此举却有失臣节。必然会迁怒于他。此时战况胶着,虽隐忍不发,一旦战事完结,陛下定会秋后算账。
  所谓的战后封赏,心怀天下的恩师,又岂会在意。
  这便手书求赦表文,六百里加急,传回洛阳朝堂。
  拳拳之心,日月可鉴。
第156章
金牌免死
  恩师略作思量,表文一蹴而就。又交由二位谋士润色后,抄录成册。封印函装,六百里急发洛阳。势必要赶在船队抵达蓟国前,奏报朝堂。能得陛下圣裁最好,即便不能得,亦要先行告知。
  不告而取谓之窃。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蓟王身居高位,断不能贻人口实。
  送走信使,恩师遂笑道:“正南、元图,皆世之高才。未登黄金阙,却来虎牢投军,实属明珠暗投。待事毕,我便荐与蓟王当面,一展长才。”
  审配、逢纪闻言,心中芥蒂,涣然冰释。这便起身拜谢:“谢明公保举之恩。”
  卢车骑乃蓟王授业恩师。有他当面举荐,蓟王自当持重。必然是二千石起,且多食双俸。高官厚禄,唾手可得。二人焉能不喜。
  四月初夏,芳菲落尽。
  汉军四面合围,攻破邺城的消息,早已遍传北地。蓟国上下,无不拍手称快。苏越口讯虽早已传来,可陛下诏书亦随之下达。刘备终归未能救下邺城十万百姓。
  邺城现蓟国机关术的消息,亦被刘备严密封锁,不得外传。只有将作馆几位高层悉知。
  机关术外泄,刘备并不意外。
  少时,他便将设计手稿尽数交给甯姐姐,以换取活命之机。说起来,大贤良师对蓟国机关术的兴趣,始于刘备。卞纪虽暴露离去,蛰伏蓟国的黄巾细作,必有漏网之鱼。且将作馆机关术,何时泄露,亦未可知。或在卞纪之前,或在卞纪之后。
  大贤良师虽未曾对蓟国主、臣,痛下杀手。乃因双方并未撕破脸。如今黄巾贼反,刘备出兵平叛,已是旦夕之间。两家势必互攻相杀,不可不防。
  万幸,先一步将治所从楼桑迁来临乡。临乡乃原址新造。所有民众皆从蓟国各处迁来。城内多是爵民、官吏家眷。且刺奸贼捕,早已将一干人等,底细探查的一清二楚。断不会有失。各城令、长,官治、馆舍,重兵布防。以防黄巾贼狗急蓦墙,杀人泄愤。
  这日,泉州大营守将,戈船校尉甘宁遣人快船来报。言,有官船逆入渤海,从白马津运来数万妇孺。为首一人,持“全免金牌”,入营相见。恳求蓟王收留。
  全免金牌?刘备这便醒悟:“必是孟德!”
  遂令戈船校尉甘宁将为首女子,快船送来。洗漱更衣后,王宫相见。
  “贱妾拜见蓟王。”
  见她身着素色中衣,并无外裙。刘备这便冲宫中女官问道:“为何衣衫不整?”
  不等女官开口,女子便已答道:“登船时,曹将军令我等轻身前来,故未着外衣。”
  “原来如此。”曹操此举,与‘除袍摇橹’有异曲同工之妙。刘备这便问道:“金牌何在?”
  “金牌在此。”女子这便取出鎏金令牌,双手呈上。
  女官取来,呈给刘备。正是洛阳时,曾亲手赠与袁绍、曹操等人的,不限次数,不限时段,一切费用全免的‘白食金牌’。
  “孟德如何说?”
  “曹将军言道,王上见过此牌,一切自有分晓。”女子伏地答道。
  “我已知晓。”刘备轻轻点头:“你且先回。与随行妇孺且安心暂居于巨马水砦民船营地。一切用度,自有人送来。待孤与众臣商议之后,再做安排,如何?”
  “一切全凭王上做主。”女子再拜而出,乘船自回。
  事不宜迟。刘备遂召文武重臣,入宫商议。
  王傅言道:“黄巾逆乱,自当尽数诛杀。然,妇孺何罪之有?岂能一概而论,与逆贼等同视之。”
  横海中郎将黄盖亦言道:“王傅所言极是。仁义之师,正义之士,从不滥杀无辜。曹都尉此举,乃出公义。我国自当收留。”
  蓟都尹娄圭却忧心道:“数万妇孺,皆与黄巾牵扯甚深。若被构陷养贼自重,趁乱扬名,欲行不轨,蓟国危矣。”
  刘备不置可否,又看向幕府左丞。
  荀攸起身答道:“臣料想,曹都尉虽事急从权,然事后必会上报卢车骑。卢车骑乃是主公恩师。想必,为妇孺求赦的表奏,已快马奔赴洛阳。”
  其中利害,刘备岂能不知:“若如此,恩师必遭陛下所忌。可有性命之忧?”
  “并无性命之忧。”军司空田丰起身答道:“卢车骑身兼大任,事关军心士气,陛下此时必不会轻易降罪。然此战若胜,卢车骑功过相抵,无可封赏。或也免不了受几日牢狱之灾。”
  刘备叹了口气:“幼时恩师耳提面命,倾囊相授。与孤有传道受业之恩。此次平定黄巾,本可名垂青史,却因孤半途而废。孤亏欠恩师何其多也。”
  军正沮授起身劝道:“卢车骑雅量鸿儒,为人素来清白。又岂在乎这些虚名。为主公上表求赦,亦是一片公心。主公切莫伤怀。”
  刘备轻轻点头:“左国相。”
  “臣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9/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