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5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9/2006

  明帝为隔绝南北匈奴“交通”,防南匈奴贵族中极少数人员叛逃漠北,于永平八年“初置度辽将军,屯五原曼柏”。
  曼柏城有内、外二城。二城皆坐北朝南,内城位于外城西南隅,与外城共用南墙和西墙。城池布局与使匈奴中郎将驻地美稷县城一致。内城虎踞西南,地势最高,呈高屋建瓴之势。度辽将军府,屯于内城。曼柏县治等官舍,皆在外城。
  度辽军营,则立于西南五里之外。背靠大河枝津(哈什拉川),与曼柏城互为犄角,石垒版筑,易守难攻。
  辅汉大将军领兵入营,曼柏城内大小官吏岂敢怠慢。这便纷纷登门投刺(竹制名帖),欲谒见大将军。排队等候时,亦难免心生忐忑,不知讨贼大军何故经停在此。
  直见到“募兵伐贼”的大旗,这才醒悟。原是为募兵。王上少时先于江南募兵,数年前曾在长安求将。今日又在度辽营立旗,正如过往一般。
  无需惊慌。
  一众官吏这便释怀。心结尽解,即令麾下一干人等,扁书各处,广为传递。效率极快。不出三日,并州人尽皆知。
  所谓事不过三。言外之意,类似的事做三次,便会被人看出门道。
  于是乎,究竟是募兵还是求将。且看是谁把关。
  若六司马,则为求将。若队率以降,乃求精卒。若出幕府五校,自是求万人敌。
  并州编户虽少,人口却多。最关键,南匈奴等北归胡人,乃由南匈奴王庭自治。并不算编户。简而言之,并州汉人少,而胡人多。
  此处,与蓟国将汉、胡、羌、蛮,皆算做编户齐民,大为不同。先时,刚从上谷郡将难楼部三郡乌桓,一锅端来。尽数安置在安次县内。播种苜蓿,圈建马邑、牛牢、牧场。渐与普通国民无异。
  余下各地皆不同。当然,并非没有转机。最常见的便是,“无子国除”。比如曾分封在涿县的众多归义侯,皆因后继无人而除国。除国后,国民便会变成齐民。此处需注意,“无子”并非指一定没有儿子,而是无嫡子。
  无嫡子袭爵,则削除封国。便是所谓“无子国除”。“国绝”时,为示优宠殊遇,也可由庶子庶孙袭爵。便是所谓的“绍封继绝”。绍封者,权利低于正常袭爵,仅食“国之半租”。
  美稷县便是南匈奴王庭所在。匈奴裔甚多。且多已不同程度汉化。以“北人”自居。自然也识得,听得,蓟王少时堆钱伐贼的典故。
  大营之中。堆满旗下的漆木钱箱,每箱盛钱十万。
  只需胜了一排什长,任凭取之。
  一箱十万钱。啧啧,如何能不令人眼馋。据说,箱中还是蓟国上币,可一兑五的四出文钱。
  那可是五十万钱!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第二日,便有兄弟二人快马入营。乃是“着匈奴衣胡”。
  自从北地郡十万羌人,不分男女老幼,被“着匈奴衣胡”一锅端走。“着匈奴衣胡”便饱受东羌各部敌视。且时有厮杀。王庭牧人,甚至不敢南下放牧。于是乎,匈奴裔牧人,便将身上匈奴装束,尽数剪除。路遇羌人,只说是“北人”。绝口不提“匈奴”二字。避免无谓的争斗。
  久而久之,南匈奴装束,渐不常见。
  “着匈奴衣胡”者,更在三河绝迹。
  此兄弟二人,非但着匈奴衣,且还是贵族。骑射俱佳,百发百中。亦善马战。
  这便引来与刘备相见。
  一问方知,二人乃是南匈奴右贤王羌渠之子,栾提於夫罗,栾提呼厨泉。
  亦称:於夫罗、呼厨泉。
  麾下各有精锐胡骑数百。
  刘备这便问道:“二位公子,皆出匈奴王族。为何不继承右贤王位,反倒来投我?”
  长兄於夫罗答道:“天下播乱,英雄当出。我兄弟二人愿追随王上南征北战,也好博一个青史留名。”
  果然,富贵荣华坐享其成后,便会生出更高层次的追求。真不愧是王子啊。
  刘备欣然点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丈夫在世,自当名著青史。”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弟呼厨泉,竟出口成章。
  此句出自《诗经·王风·黍离》。呼厨泉想说的其实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言外之意,两人之心,蓟王懂得。
  这便将二人并所携人马,划归二位义弟麾下,各领军曲候一职。二人各得钱百万。麾下胡骑,楼桑兵甲,人手一套。皆大欢喜。关羽、张飞二人麾下,多是鲜卑精骑。混入匈奴裔骑兵,互相角力,砥砺前行。亦可防结党。甚好。
  二位王子皆如是,何况普通部民乎?
  上行而下效。越来越多的胡骑入营投军。
  最让刘备高兴的是,胡骑皆各带良马。如今马贵。十万钱不过买一匹驽马。一进一出,乐得军厩丞、军市令等人,眉开眼笑。这生意,做得。
  机关马车再舒适,也比不过脚踏实地。平时在宫中,身边娇妻美妾环顾,不觉得。如今出征在外,亚马逊御卫的作用,立刻彰显。轮流侍寝是其一。照顾刘备也比兵卒细心。当然,也不勉强。不愿同塌,只愿站岗亦可。正值仲夏,参考北半球几乎同步的节气,乃是亚马逊的发情期。于是,拒绝侍寝的几乎没有几个。
  一觉醒来,神清气爽。
  这几日,多是胡人来投。却不见汉人踪迹。
  刘备一问方知。徒边的重犯和家眷,皆被打发到“列城”驻守。而营中精兵又被抽调一空。随度辽将军南下平乱。见刘备面露惋惜,营官这便进言:“启禀王上,减罪一等的死囚,虽多是杀人越货的巨贼,其中也不乏诸如典校尉这般义薄云天的豪杰。只可惜以身犯法,被发配边疆。巨寇悍匪,贼心难改,断不可用。然,下官以为,豪侠虽以武犯禁,却心存大义,或可一用。”
  “哦?”小小营官,难得有如此灼见。刘备欣然点头:“在籍豪侠,可有名册?”
  “名册在此。”营官早有准备,这便从袖中取出名册,双手奉上。
  刘备却不看,反冲他笑道:“依你之见,尽数召来。”
  “喏!”营官这便着手去办。
  见他不卑不亢,且年纪甚轻,刘备这便问道:“何不留名?”
第169章
先登陷陈
  “下官姓高名顺,字公慎。”营官回身答道:“便是五原本地人氏。”
  听闻其名,刘备眸生异彩,脱口言道:“公慎可愿领众豪侠,为孤效力?”
  “下官乃度辽将军所辖……”高顺欲言又止,便是婉拒了。
  “无妨。孤与臧度辽,乃生死之交。只需手书一封,自会放行。”刘备咄咄逼人。今时不同往日。蓟王出口相邀,还有何难!
  “若度辽将军命下官调迁大将军麾下,下官自然无话可说。”高顺抱拳道。没办法,只能示弱。
  “甚好。孤便六百里加急去信臧度辽,讨要公慎,及‘列城豪侠’。”刘备一锤定音。妥了。
  “下官这便去甄别豪侠人选,调回大营听命。”高顺再拜离开。
  待高顺出帐,刘备竟拍案而起。心情实在大好。
  话说,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全军仅七百余人,却个个骁勇善战,装备精良。莫非便是“列城豪侠”。
  时下亦称“陷阵”为“陷陈”,多有混用。有“陷陈都尉”、“陷阵司马”、“陷阵破虏司马”与“陷陈士”等。
  “攻城先登,陷阵却敌。”并为“先登陷陈”。
  “黄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王傅虽多守备国土,不常外出作战。然却是蓟国中流砥柱。
  “陷陈”,意指破阵,即在进攻和突围时,先由少数精锐先头部队发起突击,凿穿敌方战阵后,主力跟进,击溃敌军。从而达成破阵或破围之目的。能入选先登陷陈二营,皆是豪勇之辈。
  如此良将,自当收为己用。嗯,时不我待。
  先唤来度辽将军府丞,询问度辽将军臧旻之所在。得知刘备乃是索要营官高顺,及列城囚徒。府丞笑答:“此等小事,何须劳烦大将军兴师动众。下官这便做主,将一干人等尽数划拨到大将军帐下便是。”
  “如此,代孤谢过臧度辽。”刘备大喜。
  “区区小事,不敢言谢。”府丞再拜而出。一个营官而已,何须大将军言谢。话说,能得大将军亲口索要,高顺其人,或有过人之处亦未可知也。
  翌日,加盖度辽将军府丞印的公文,便下发营中。营官高顺及一众列城囚徒,即刻划归辅汉大将军帐下。
  亲眼得见公文,高顺遂入中军大帐报到。刘备亦任命为军曲候,授予楼桑兵甲,西极良马,官服印绶,归为别部司马麴义帐下。
  列城豪侠名册,皆在高顺之手。这便按图索骥,将屯驻各城的豪侠及家眷,悉数调入辅汉大将军营。
  听闻主公新收了个营官。众将纷纷来看。
  见高顺清白有威,不好饮酒,且弓马娴熟,有大将之风。众人这便服气。主公果善识人。
  三日后,陆续有列城豪侠入营。所谓豪侠,多拖家带口,吆五喝六。甚至其中少数人,还有私家女伎部曲。好家伙,浩浩荡荡,嬉嬉笑笑,大呼小叫,吹拉弹唱的入了营。
  话说,豪侠便是豪侠。即便徒刑戍边,也是一方豪强。“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日子过得颇为滋润啊。
  生怕高顺无法驾驭这群桀骜不驯的列城豪侠。二位义弟这便入帐进言,欲先代为统领。待训练成军,再交还高顺不迟。刘备却笑着婉拒。若不能亲手驯服列城豪侠,以期能令行禁止,如指臂使。高顺又如何可得七百陷阵营。
  果不出所料。本以为碰到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上手一试,结果是个硬茬。列城豪侠一世英名,尽数折在了名不见经传的高顺手下。
  打不过、逃不脱。清白自威,且不饮酒。全部破绽。如之奈何!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待列城豪侠尽数抵达,再拔营南下不迟。幕府五校,麾下皆兵精将猛,正当其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9/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