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5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6/2006

  刘备甚是赞许:“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阎公所为,并无不妥。”
  细细想来,阎忠选择的时机,甚是巧妙。见大势将成,趁韩遂无暇他顾,抽身离去。待抵达大震关时,刘备也已破关。如此一来。凉州刺史之位,自然稳稳到手。
  阎忠此人,有先见之明。不然,也不会口出“诩有良、平之奇”。
  当可一用。
  “报——”便有绣衣吏入堂禀报:“有数部羌渠,正向大震关而来。”
  刘备笑道:“羌骑来去三日,雄关已换大旗。”
  幕府左丞荀攸进言道:“羌骑来去如风。祭天三日,又与世隔绝。想必,还不知雄关已陷。主公或可行‘鱼目混珠’之策。”
  军司空田丰亦点头:“荀丞此计甚妙。主公可令雕零浑,携部迎接。麾下军士换穿贼人衣甲,城头重立宋建军旗。诱羌骑入营。再四面合围,一举拿下。”
  “此乃亦是瓮中捉鳖也。”军正沮授一语中的。
  刘备欣然点头,命人这便去安排。
  三十六部羌渠中,驻守大震关的数部,自知事关重大。待祭天完毕,便星夜返回。生怕来去三日,变生肘腋。遥见旌旗蔽日,一切如常。北地先零王子雕零浑,携众出关相迎。几位羌渠终于安心。
  数千羌骑这便轻车熟路,入驻各自营堡。从始至终,未觉有异。
  三日往返,数夜未眠,身心俱疲。入营后便呼呼大睡。
  待几位羌渠被冷水激醒。这才惊觉,情况不对。
  堂上之人,竟不是宋建。而是……
  “呔!”一声晴天霹雳。便有铁塔般的莽撞人出声呵斥:“蓟王当面,还不速速跪地行礼。”
  蓟王……当面?
  羌渠惊恐至极。两股战战,便有人当场便溺。
  咬破嘴唇,鲜血淋漓。这才信以为真。不是噩梦,却胜似噩梦。
  “山野草民,拜、拜见王上!”羌渠惊恐下拜。各自牙关抖颤,浑身恶寒连连,如坠冰窟。
  蓟王赫赫凶名,实在是怕啊。
  刘备不置可否:“何故发抖?”
  “乃因,乃因……”
  刘备又道:“孤曾听闻,羌人曾在段太尉面前,指天为誓:永世无反。为何自食其言?”
  “……”生死关头,便有羌渠强行开口:“乃因,乃因被黄巾贼人邪术蛊惑,失了心智。”
  刘备龇牙一笑:“将此人连同所部,尽数屠灭。”
  “喏!”
  “王上饶命!”羌渠重重叩首,乃至前额崩裂,满面鲜血:“只因小人利益熏心,见财起意。见关东大乱,便想趁火打劫,报仇雪恨!”
第002章
平羌之策
  世人皆说羌人狡诈。今日一见,不过如此。
  有黄巾贼前车之鉴,还敢在蓟王当面,装神弄鬼。
  活的有多不耐烦!
  见他头破血流,尚知悔改。刘备这便收回成命:“押下去。”
  “喏!”绣衣吏阔步上前,将几人架出堂去。
  “启禀主公。百年羌乱,积怨甚深。若行仁政,还需杀一儆百。”荀攸进言道:“羌胡反复无常,却皆敬畏强者。当携战胜之威,挟雷霆之势,令其归顺。再行教化,收拢其心,方为上策。”
  刘备点头认可:“以公达之见,当如何行事?”
  “主公或可如此如此……”
  “哦?”对此计并不陌生的刘备,欣然笑道:“公达之谋,当不弱文和也。”
  一言蔽之。此次西征,不为一地一城之得失。而为除羌乱顽疾。
  羌人桀骜,先秦时称“西羌”,本是半游牧民族。初时“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穀,以产牧为业。”故而,游牧羌人,民风彪悍。坚强勇猛、吃苦耐寒。族中青壮,好勇斗狠,悍不畏死。
  东迁之后,羌人改游牧为农牧,称“东羌”。在各自山寨旁试种五谷,放养牛羊。风俗渐与汉人相容。但强力至上,崇拜强者的天性,并未有更改。
  段太尉杀羌无数。羌人却敬如天神。便因如此。
  说起段太尉,刘备曾在府中密室,得段太尉《平羌手札》。洛阳时,曾日日研读。对东羌各部,可谓了如指掌。贾诩亦曾时常陪读。返回蓟国时,刘备又将《平羌手札》尽数交给贾诩研读。岂料无心插柳,今得大用。
  真可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之所以,贾诩借阎忠之口,修筑金城、大震二关,设瓮中捉鳖之计,便是受段太尉《平羌手札》启发。《平羌手札》中,羌人风俗、节庆,皆有详细书录。
  故能知晓,六月二十四日祭天会的各项禁忌。
  总而言之。若要平定羌乱,只有二策:一急一缓。
  急策,需快刀。所谓快刀斩乱麻。将谋反羌人健勇,尽数屠灭。东羌诸种,青壮无存。十年之内,无力谋逆。此为下策。
  缓策,需长情。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设循吏,除苛政,将羌人世代归于教化,百年之后,尽数归心,羌人皆汉人。不分你我。此为上策。
  下策太急,上策太缓。
  帝国日薄西山,何以存百年。而刘备亦无法久居陇右,若平羌刚有起色,便被调回,陇右一地又被陛下售卖他人。买官上任,刮地三尺,乃至羌人积怨再反。如此功亏一篑,恶性循环。羌人屡遭‘戏耍’,吃一堑长一智。必然变得多疑狡诈。不再轻信汉官。
  再想令其归心,难上加难。
  《平羌手札》中,段太尉对平羌国策,亦有自省。汉羌矛盾,最大一点,亦是土地。
  东羌诸种,多聚集在河湟流域。金城郡,陇西郡以西,“绵地千里”的广大区域。然,此地水草丰美适于畜牧兼宜农耕的区域,多呈块状分布,并无连接。如河湟谷地,西海,盐池,大、小榆谷,大允谷,赐支河曲,赐支河首等。
  西海有“平地美草”及“鱼盐之利”,王莽时曾设西海郡,筑五县。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地利其次。大允谷,赐支河曲再次。赐支河首相比之下,位置最西,地利最次。
  于是,河湟间,西海及大小榆谷,便成为羌汉争夺的重点。
  “地利之争”除外,才是苛政、兵役。
  羌人多依山下寨。周围多山地、丘陵。不宜农耕。且关山许多优良牧场,皆划归国有,饲养战马,不许羌人放牧。羌人又时常被充作‘义从’征发,因战伤残,却得不到应有抚恤。加之,凡遇纷争,所在郡县官吏,多袒护汉人豪强。积怨日久,宣泄无门,只能揭竿而反。
  当然,在段太尉看来,羌人亦有羌人弊端。
  首当其冲,过量繁衍。
  河西羌人,多行“饶妻制”。饶,多也,“饶妻制”便是“多妻制”。
  范晔《后汉书·西羌传》载:“……(羌人)十二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釐嫂(寡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杜佑《通典》引《广志》注曰:“羌与北狄同,其人鲁钝,饶妻妾,多子姓,一人生子数十,或至百人。”
  于此,“饶妻”二字始见于史籍。
  大汉亦行多妻。但大汉的多妻,却与爵位比同。诸如刘备,虽贵为蓟王,亦不过能娶四十小妻。庶民一妻无妾。士人一妻一妾,足以。纪纲人伦,礼法森严,不得擅越。
  又岂能如禽兽般“妻后母,纳釐嫂”。
  以上种种皆除去。还有一个最令刘备意想不到之原因。
  职业佣兵。或者叫职业反贼。
  正如大汉有职业军人,行伍世家一样。羌人也有类似的组织结构。
  以此次谋反为例。
  起因,乃是黄巾贼人花费巨资,雇佣三十六部羌渠,合伙举事。
  据先零王子所说,按照约定俗成的利益分配。羌骑抄掠来的钱财粮秣,要分成三份。
  主将一份,部族一份,自家一份。
  换句话说。对于西凉的羌人而言。谋反,其实也是一门生意。
  此已无法用“刀头舐血”来形容。分明是提着全家人的脑袋来赚钱。当真是“要命的钱”。
  将心比心。若非被逼无奈,身处绝境,谁会如此行事。
  刘备得知后,百味陈杂。
  西凉一地,有大不同。
  金城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