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5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7/2006

  关东大地,群盗蜂起。
  更有细作来报。黄巾之后,冀北贼人盘踞太行山东西二麓,藏身山谷之中。依山下寨,结草为营。并称:黑山,白波。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还有小股贼寇,四处流窜。抄掠豪强坞堡,攻略乡邑,荼毒更甚。
  乡民不敢轻易出城,农人亦只能眼看良田荒芜。还有豪强大族,囤积居奇。粮价居高不下,甚至与马价平齐。
  一切皆如蓟国谋主所料。黄巾之后,才是大乱之始。
  此皆是后话。
  话说,蓟国水军艰难驶回南港。
  众人见舟船面目全非,船舱多有漏水。便知此战之凶险。平乱之功,虽未曾昭告天下。料想,蓟国出力甚伟,王上又平关西之乱,增封数县,亦不为过。
  再细想。蓟国与冀北数国毗邻,无从扩土。涿郡已割过半,亦不忍再下狠手。唯有渤海郡,或可分与蓟国。
  天下大乱,唯有幽州一地,清平乐土。富庶之地,又皆在蓟国境内。督亢秋成,已在眼前。不出所料,本季又当大熟。
  天下饥荒,饿殍遍地。粮价奇高不下。唯有蓟国,一石谷仍贱卖三百钱。唯一区别,便是换成蓟国上币,四出文钱。若用普通五铢,则需千五百钱。还是涨价了。
  但对蓟国百姓而言,价格不变。很简单。因蓟国一地,无论薪俸、还是庸金,皆先已换成四出文钱。
  得益于完善的仓储制度,还有更加完善的宽法严律。蓟国豪商,无人囤积居奇。更无人敢推高粮价。
  蓟国百姓依旧屯粮惜售。除非蓟王下令,否则市面上也无过多余粮可供屯售。
  亦得益于钟繇千里屯田初成。今季蓟国共计有官田,八百万亩。以均产五石计,可得新谷四千万石。若以一家老幼计,足可养活数百万之口。
  上计令陈逸,已命人详细计算。径三百里之雍奴,除去沟渠陂泽,及城邑海港。足可辟良田二千四百五十余万亩。如今所辟,不过三成而已。论屯田,蓟国实在是大有余力。
  即便如此,钟繇亦屯田有功。蓟王自陇右传令。雍奴长钟繇与陈群、崔林,同升为城令,食俸千石。且王太妃已有言在先。若雍奴千里屯田终成,当升钟繇为蓟东尹。领三百里雍奴,三县十余城、港。
  禁锢未除,已坐享千石高俸不说。二千石亦在望。钟繇焉能不大喜。
  王太妃虽只许诺钟繇一人,然群臣却心知肚明。既有蓟东,必有蓟西。若再并土增封。蓟南,蓟北,亦未可知也。
  能与二千石蓟都尹娄圭,平起平坐者,钟繇算一人。北海一龙必有一人。崔琰三友必出一人。颍川五杰当有一人。
  蓟国二千石,可比万石高俸。千里沃土,足可养育千万国民。
  为何蓟国上下,皆笃定必获增封。
  究其原因。黄巾之乱时,陛下虽对蓟王颇多忌惮,百般掣肘。然,此一时彼一时也。天下太平,无宗室可趁乱而起,夺取皇位。便是蓟王,亦不例外。帝位传承有度,宗室无法觊觎大宝。参考陛下心中的危险算式。蓟王已从首位,退出三甲之外。不再是陛下心头大患。后续还需蓟王,辅佐江山社稷,与大将军何进分庭抗礼。自当荣宠备至,位极人臣。
  再者说来。平定陇右,亦是大功一件。更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才令董骠骑转危为安,得以凯旋。二功相加,必然增封数县。
  大汉十三州与小小数县比起来,孰轻孰重。陛下惯于算计,又岂能不知。
  朕当舍得!
  张氏兄弟首级,已第一时间硝制装匣,六百里送往洛阳。曾与三人有数面之缘的封谞,确认无误。正是张角、张宝、张梁三人。
  陛下终于彻底放心。
  所谓秋后算账。与奉皇命,同黄巾贼虚与委蛇的封谞不同。永巷令徐奉,乃是隐藏深宫之中的太平道死忠。
  收到三贼首级,陛下这便下令,将徐奉及其党羽尽数收押黄门北寺狱。奈何徐奉已提前告假出宫。大将军何进亲帅羽卫前往府中缉拿。却早已逃之夭夭。遂抄家灭门,鸡犬不留,入宫复命。
  先前,郎中张钧上书曰:“张角之所以能兴兵作乱,百姓亦纷纷归附张角,皆因十常侍放任父兄、子弟、亲戚及党羽,充任州郡长吏,搜刮百姓。百姓有冤无处申诉,这才揭竿而起,聚为贼寇与朝廷对抗。应斩杀十常侍,将其头高悬于洛阳南郊,以此向百姓谢罪,并遣使者向大汉全境宣布此消息。如此,便可不费一兵一卒,而令群盗自散。”
  国难当头。陛下遂将张钧上疏,传与诸常侍过目。十常侍皆吓的摘帽除鞋,跪地叩首,流泪乞求去雒阳诏狱自首,并散尽家财以助军费。
  陛下却诏令诸常侍,各任原职。并怒斥张钧:“真是个狂人!难道十常侍中,便没有一个好人么!”
  御史顺承帝意,诬奏张钧信奉黄巾,遂逮捕入狱,拷打致死。
  也正因郎中张钧之死,令陛下颇有悔意。这才欲将永巷令徐奉,缉拿归案。以堵悠悠众口。
  奈何天不遂愿。徐奉竟弃家潜逃,不知所踪。
  陛下翻阅先前奏疏时,见到太尉杨赐及御史刘陶的黄巾上疏,颇多感悟。遂诏封杨赐为临晋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封刘陶为中陵乡侯,食邑五百户。
  当初,杨赐与刘宽、张济同为陛下讲学。且黄巾上疏,亦有二人之功,不应独自受封。于是杨赐又上疏,求分食邑与刘宽、张济。陛下纳其言,封二人及子为爵。
  于是乎。郎中张钧之死,及永巷令徐奉潜逃,引发的小小波动,随之消散于无形。
  洛阳粟市,一间密室。
  得知满门抄斩,鸡犬不留。永巷令徐奉,伏地恸哭。血泪横流。
  “狗皇帝!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第041章
波橘云诡
  徐奉咒骂陛下为“狗皇帝。”事出有因。
  先前,陛下给狗戴高帽,当满朝文武百官,称之为“狗官”。
  又传言,陛下曾醉酒发疯,令西园宫女与狗交。却不知,是否为同一只狗。
  于是乎。狗官的主人,自然是狗皇帝。
  正恸哭咒骂间,暗门忽被人推开。徐奉惊惧至极,胡乱抓剑,爬地而起:“来者何人!”
  “是我。”来人轻轻开口。
  “是你?”徐奉喜从天降:“你果然还活着!”
  “大仇未报,岂敢言死。”待徐奉放下手中长剑,来人这才缓缓走进。现身灯烛之下。竟是许久不见踪迹的扶风侯殷,侯公子。
  “圣教已灭,如之奈何。”徐奉咬牙叹气。
  “谁言圣教已灭。只需太平道义在你我心中,圣教又岂能后继无人。”侯殷言道:“大贤良师与二位大医,虽已羽化升仙。可太平圣火已遍及大江南北。只需除去狗皇帝,‘神上使’等人再乘势而起。炎汉,苟延残喘,屡遭兵祸,又岂能再侥幸得存。”
  “公子言之有理。”徐奉猛举袖拭泪:“狗皇帝杀我全家,鸡犬不留。血海深仇,不共戴天。于公于私,当以公子马首是瞻。却不知,该如何施为?”
  “你为永巷令时,曾得‘大医’之命,向入宫赴宴的蓟王刘备,暗下慎恤胶。是与不是?”侯公子答非所问。
  “然也。”事到如今,徐奉亦不做隐瞒:“‘大医’少时与蓟王结怨,故趁蓟王轻身入宫,欲行借刀杀人。密令传来,我便遣死士自梁上悬丝,将慎恤滴丸,坠入蓟王杯中。如此神鬼不觉,险些得手。”
  “究竟是哪位大医命你行事?”侯公子又问。张氏三兄弟,张角自号大贤良师。二兄弟,自号大贤良医,简称大医。所谓大医治世。足见三人野心不小。
  “乃是‘地公将军’。”
  “张宝将军,何时与蓟王结怨。”
  徐奉倒是知晓其中隐情:“传言,‘地公将军’一只眼,便因蓟王而毁。故而,诸如马元义等人,皆自毁一目,以示忠心。”
  “原来如此。”侯公子轻轻点头。
  话说。蓟王少时,楼桑赀库曾遭太平道劫掠,后此事不了了之。太平圣女送上贼人一目,两家重归于好。岂料这只眼睛的主人,竟是张教主二弟,张宝。
  难怪。马元义置舍放火,徐奉宫中下毒,后续种种,皆能说通了。
  当然。这些隐秘的内情,侯公子不得而知。只需知晓,地公将军一目,因蓟王而毁。便已足够。
  “只恨未尽全功。”徐奉切齿道:“蓟王乃圣教生死大敌。此次关东、关西二地同时举事,却皆因他而功败垂成。焚毁广宗之石漆,亦是蓟国水军运来!”
  “唉……”说到伤心处,侯殷亦一声长叹:“养虎成患。若趁其羽翼未丰时,行斩草除根。或许,今大事已成。”
  两人各想心事。一时相对无言。
  许久,侯殷又道:“为蓟王解毒者,乃是圣女。”
  “我亦知晓。”徐奉轻轻点头。
  “你只知其一,却未知其二。”侯殷低声言道:“圣教后续大业,还需你代为打听一事。”
  “何事?”徐奉忙问。
  “且附耳上来。”
  “密室之中,只有你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须耳语。”徐奉心存戒备,不敢近身。
  “唉……”侯殷摇头叹息:“你我举家被害,形单影只。此时还不抱团取暖,更待何时。何需见疑!”
  徐奉这便咬牙近前。不等侯殷说完,便一声惊呼:“竟有此事?!”
  “噤声!”侯殷一声低喝。
  “唉……”思前想后,侯殷一声长叹:“行事如此波橘云诡,不愧是我教圣女。”
  “悉知内情,我才方知,先前多有错怪。圣女之计,堪称神来之笔。待计成。何愁强敌不除,大汉不灭。”侯殷又叮嘱道:“此乃我教千载难逢之机也。须知,生死存亡,皆握在你我之手。上慰仙师,下报家仇。于公于私,势必全力而为。成败,在此一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