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5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0/2006

  如此既养虎成患,又令羌渠、氐酋首鼠两端,作壁上观。朝廷势弱,便裹挟而反。朝廷势强,又望风而降。是降是反,皆利益使然。如此骑墙,蓟王又如何能忍。
  二位谋主,顺水行舟。欲借治理下辨水患,除羌、氐后患。
  与流徙三百里的羌人一样。只需氐人受雇为工。无论治水还是凿山,皆可为我所用。只需离开了宗法森严的老寨,与汉民同吃同住,同工同酬。不出数年,当纷纷“开化”,归于吏治。
  见刘备惜民如此,曹操曾出言相问。刘备答道,大汉子民,皆是文明火种。正如后世华人仰视洋人一般无二。听闻是洋人,无论是何出身,有何能耐,有无特长,有无隐疾,皆会引无数狂蜂浪蝶,趋之若鹜。究其原因,便是文明的力量。
  一言蔽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将心比心。时下即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汉民,在羌胡眼中,或者说内心深处,也是需仰视的“文明人”。
  若能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又恩威并济。何愁蛮夷不归于王化。
  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蓟王治国,求同不滥杀。
  收到都护西域辅汉大将军,蓟王刘备口谕。杨濮、杨腾不敢怠慢,这便轻骑入城,拜在堂前。
  刘备便问,寨中有多少青壮劳力。
  杨濮、杨腾如实作答。各有青壮万余。
  刘备又问,郡中氐酋,能凑足多少劳力。
  二人言道,约莫十万之数。
  刘备欣然点头,甚好。
  这便和颜问道:“十万劳力,日薪二百。可愿出寨,凿山开道,辟水耕田?”
  此话一出,满堂皆惊。
  二人大喜过望:“可是如三十六部羌人那般!”百万羌人,拖家带口,迁徙各地,日赚二百“大钱”。如何能不令人眼红流涎。蓟国上币,四出文钱。因足重五铢,又一兑五,故被时人称为“大钱”。
  刘备摇头道:“三十六部裹挟逆反,‘流徙三百里,完城旦舂’乃是徒刑。尔等并无过错,何来刑罚。无需扣除量刑,一日二百钱。”
  饶是书生仇靖,亦忍不住进言:“如此,一月足需六亿钱。”
  “然也。”李儒笑答:“皆由赀库足月支取,童叟无欺。”
  “我等氐人,也可在赀库开设户头?”幸福来的太过突然,杨濮难以置信。现如今,能有家庭及个人账户,几成身份象征。甚至在陇右,“账薄”已与“籍薄”等同。
  尽可能增加赀库的信用和美誉,也是刘备有意为之。
  “有何不可?”蓟王和煦一笑,如沐春风。
  “我等这便回寨,联络同伴。”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巨财灌顶,二人一刻也不愿耽搁。
  “速去速回。”刘备这便放二人离去。
  堂内下辩官吏,无不心折。
  世人皆说,蓟王天下无双。今窥一斑而知全豹。亿万钱财,弹指一挥间。面未红,气不喘。风轻云淡。果然不同凡响。
  试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俗语又道,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各方你争我夺,不惜刀兵相向,拼个你死我活的“蝇头小利”。在蓟王当面,渺小到不值一提!
  一月六亿。一年七十二亿。十年便是七百二十亿。
  氐人又何须谋反。
  这天下。不归蓟王,还能跑到哪去。
  心念如此,各自嗟叹。便又收拾心情,听蓟王向书生仇靖,询问凿山开路事宜。
  仇靖答曰:“李公云游四海,不知所踪。然麾下曾随他凿山开道之一众属吏,我却略有耳闻。功曹李昊、属吏仇审、李瑾,皆在郡内。”
  刘备大喜:“速速请来相见。”
  “喏!”
  不久,前功曹李昊、属吏仇审、李瑾,皆赶到治所。
  听闻刘备要凿山开道,辟水圩田。三人大喜过望。这便上陈良策,听得刘备不住点头。
  郡中山水,皆在三人胸中。果是良吏。
  听三人言道,武都水患,皆因前汉大地震。
  前汉吕后二年初(前186年),武都大地震。山崩地裂,满目疮痍。地震从年初,断断续续,直震了足足八个月。震得武都面目全非,甚至把古汉水,震成了西汉水(嘉陵水)与新汉水两条水路。
  秦汉之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全线贯通的水路交通,被拦腰切断。失去了西汉水的汉水,河道缩短,水量剧减,舟楫之便大不如前。正因如此,诸葛丞相北伐时,不仅汉水、嘉陵水道,皆无可利用。且汉中上古大湖“天池大泽”亦消失。山势阻断,河道堰塞,汉军只能用木牛流马,在崎岖的山道间,艰难行走,运送粮秣。丞相数次因粮草不足而退兵。
  先前刘备亦不知丞相为何如此执着,六出祁山。
  待亲临武都,这才幡然醒悟。汉水已面目全非。无法兴航运之便。粮草转运何其艰。
  刘备这便未雨绸缪,凿山开路,疏通河道。还漕运之利。希望诸葛丞相,已无需用到。
  人才、钱财、劳力皆有。刘备又命人送来足量器械工具,可称万事俱备。
  事不宜迟。令凉州刺史阎忠,封李昊为新任武都太守,仇审为丞,李瑾为长史。全权负责筑路通河事宜。先修通武都一郡之地。再驰聘南北,畅行东西,连通各郡不迟。
  至于通渠圩田,自有幕府西官负责。无需三人插手。
  又封杨濮、杨腾二人为都尉,负责管理各部氐人。
  皆大欢喜。
第045章
权利觉醒
  峡中大石,乃下辨人心头之患。自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若要尽收武都民心,如“城门立木”,必先除此石。
  此石,亦是武都大地震时,山石崩落。横亘在山谷之间。只留细小缝隙,可供白水溢流。一旦上游水急,水量大增。泄洪不畅,乃至淤积反灌。淹没良田,城郭。屡次成患。
  刘备已亲自看过。巨石甚大,非人力可为。
  问过随西官东来的蓟国良匠。皆言,或可用陷地术。为防巨石提前塌陷,良匠又凿峡谷两侧岩壁,用钢索提拉,牵引巨石。如此再开挖地道,排设深井。以备灌水。
  陷地术,与土壤结构密切相关。沙质土壤,更易成功。
  峡谷河床积沙深厚,正宜施工。
  蓟国能工巧匠,趁上游枯水,加紧挖掘。赶在冬季来临前,将巨石陷落。
  栈道。乃是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架木”而成的窄路。为拓宽栈道,有时还需开凿双层支架。
  时下,由关中越秦岭至巴蜀的山道险途,多为先秦栈道。开凿方式为:先沿石壁开出宽五尺左右的石道,上横铺木梁、木板。或在崖壁上排凿菱形石孔,夯入粗木梁,并下加斜撑。梁上再铺厚木板,又于栈道外缘加木栏或铁链拦阻。建成后的栈道,道宽约二至三丈,可容车马并行。为防木桩、路板,因日晒雨淋而腐朽,又在栈道上覆顶盖,称“栈阁”,以成“栈阁之道”,简称“栈道”。
  秦人修建的入蜀栈道,至今仍完好。如自关中通往汉中之“子午道”,其西之“褒斜道”;通大散关之“故道”,以及自围谷往傥光之“骆谷道”,均为蜀中人员往来的必经之途。
  除去人为损毁,栈道最大的威胁,便是山洪。因距谷底较近的栈道,为增强支撑,常将梁下斜撑,改用直柱支撑。凡遇山洪,易将支柱摧毁。乃至栈道断绝。
  蓟国良匠在秦人基础上,增修的栈道。采用了新技术:悬索。靠近谷底的栈道,取消梁下直撑,改为阁上悬索。在栈道上方,夯入铆钉。引钢索至横梁外缘,将栈道悬挂在绝壁之上。以防洪水损毁。
  先在武都“西峡道”,及“郙阁道”,试建悬索。确认可行,再大力推广不迟。
  郙阁道,位于沮县西嘉陵水边,临江高崖。其地名“析里”,故又称“析里桥阁”。有桥跨溪,溪通汉水,水涨时交通阻绝。前太守李翕凿石架木,建阁道以利行旅。刘备命人细细检修。更换朽损支柱、木板,皆换成杉木。
  所谓“日晒千年杉,水浸万年松”。用杉木做支架,自然极好。再涂以大漆,当用百年。
  交通畅通,商旅不绝于道。武都与陇右各郡联系紧密。才能发挥出地利优势。丝路流金。可经由武都入汉中、巴蜀。蜀锦和蓟茶,冠绝商道。
  与地域性明显的蜀锦不同。蓟茶并非仅限蓟国所产。更多是指蓟国的制茶工艺。
  只需用蓟国的制茶工艺,各处皆可称“蓟茶”。
  武都郡,便是后世“陇南绿茶”的主产区。荒山辟成茶园,自是上佳之选。无需刘备费神。蓟国茶商早已闻风而至。蓟王在哪,蓟商、蓟工、蓟人便会蜂拥汇聚于此。
  将散落在荒山之间的茶株,尽数寻出并移栽一处。自需氐人配合。氐人青壮多去凿山通路,辟水圩田。还有修筑城池宅邸,不一而足。剩下老弱尽数入山,移栽茶树。
  一株茶树,可折百钱。此比挖野菜,赚钱何止百倍。记住“不伤主根”、“泥糊断根”等要领,留守氐人这便纷纷入山,挖掘茶树。一株可卖百钱,自当倍加小心。
  所谓聚少成多,荒山渐变茶山。亦不过在数月之间。
  先前只有陂田。说白了,便是沿缓坡开辟的山田。田随山势,绵延起伏。并不平整。耕种起来,多有不便。汉阳太守范津与幕府西官,在大震关下西麓,绵延无尽的荒山丘陵间,负土填山,层层堆起长堤。又借地势,引水通渠。“层层陂田,平整如梯”。“山田相接,如梯相连”。
  刘备随取名为“梯田”。
  号称天下第一的“庄浪梯田”,早出二千年。蓟国种田,当真叹为观止。
  陂渠灌溉,翻车引水。陇山西麓又雨水丰沛。万亩梯田,水光潋滟,云舒云卷,美如画卷。
  刘备欣然点头,手指绵延群山言道:待万亩成万顷,屯田大成之日。当可活民百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0/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