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5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6/2006

  何后命人挂起珠帘,引舞阳君到榻前相见。
  “宫中母亲可住得惯?”何后问道。
  “击钟鼎食,连骑相过。未尝敢想,犹在梦中。”舞阳君如实作答。‘击钟鼎食,连骑相过’乃出张衡《西京赋》。想来,舞阳君亦非生于寻常人家。或如刘备母亲一般出身。经历亦相同。夫君早亡,家道中落。不得已,只得改嫁屠户,为其续弦。当然,二人亦有不同。蓟王太妃终未曾改嫁,织席贩履将刘备抚育成人,年十五使游学。后三分天下有其一。
  “先前令母亲寄居馆舍,乃我之过也。”何后柔声问道:“小妹可好?”
  “暂居越骑校尉府,一切安好。”舞阳君答道。
  “小妹明春便将及笄。母亲可选好人家?”何后又问。父亲何真在何后入宫前,便已去世。家中大小事情,多由母亲做主。
  “先前,中常侍张让遣人来说。愿聘与养子张奉为妻。”
  “张让……”何后先轻声一笑。转而言道:“太医令张奉,人却不错。年前永乐董太后,身染沉疴,时有起伏。便是他妙手回春。”
  舞阳君答道:“张奉,确与其父不同。”
  何后轻轻颔首:“这门亲事,本是不错。想我家不过南阳一屠户。纵家中殷实,吃穿无忧。可父亲大人却散尽家财,只为让我入宫。便是要洗脱贱户之名。如今,女儿贵为帝后,长兄为大将军,二兄亦食二千石俸。父亲在天有灵,当可瞑目。”
  大将军何进,并非舞阳君所生。越骑校尉何苗,却是舞阳君的心头肉。“皇后,亦不可厚此薄彼。当为越骑校尉再谋高就。”
  “女儿知道。先前与二兄立誓,如能将前永巷令徐奉缉拿归案,可为河南尹。再立新功,自当酌情升赏。”何后话锋一转:“今有辅汉大将军,蓟王刘备。人中龙凤,天家麒麟。若将小妹……许之,不知母亲以为如何?”
  “此人我倒是听说。”舞阳君轻声道:“听闻蓟王早已娶妻,若配之为妾,反不如嫁张奉为妻。”
  何后却摇头:“蓟王妃,犹长蓟王太妃数岁。怕是与母亲年岁相当。”
  “竟有此事?”舞阳君亦是一惊:“蓟王妃与我年岁相当。”
  “然也。”何后笑道:“蓟王春秋鼎盛,王妃却将老。或不出十载,蓟王当再立新妃。小妹到那时,不过双十年华。有我在朝,蓟王妃之位,非小妹莫属。”
  见舞阳君仍犹豫不决。何后又劝道:“想我初入宫时,不过采女。今却为帝后。小妹姿容不再我之下,少年时,相者亦说,乃大贵之相。先为偏妃,再为嫡妃。有何不可?”
  “如此……”略作思量,舞阳君便已醒悟:“皇后欲结亲蓟王,可是心忧蓟王回京辅政,或与大将军交恶。”
  “母亲果然大智。”何后这便实言相告:“我虽生皇长子,陛下却迟迟不立储君。今专宠王荣,西园常出废长立幼之言。虽不知陛下真心,却也不可不防。若大将军与蓟王交恶,令蓟王转投西园,辅保王荣与次子。大事危矣。”
  “原来如此……”舞阳君轻轻点头。其中利害关系,已然知晓。
  “且蓟王一世人杰,小妹若见,必然,必然欣喜。”何后不为人知,表情一黯。却又很快遮掩:“母亲若不放心,待蓟王回京,一见便知。”
  “张常侍那边,又该如何相答。”舞阳君问道。
  “此事无需母亲操心,待我亲自知会便是。”何后言道。
  “如此,一切全凭皇后定夺。”舞阳君这便放心。
  “谢母亲成全。”何后展颜一笑。有倾国之色。
  南宫,云台。
  窦太后寝宫。
  将黄门令左丰,遣人送来密信,细细看完,又付之一炬。窦太后面上终见喜色。
  信中言道,蓟王太妃已定日期。待蓟王就国,便娶窦氏琼英为偏妃。
  漠北亦有消息传来,从兄窦统已遣人与蓟王联络。“没鹿回”部,正遣商队,经漠北南下西域,与都护府通商。
  所贩皆漠北之物,所求皆西域刀兵。
  先时,窦太后生无可恋,险郁郁而终。却不知为何,近二年忽换了个人。重又成为大权在握时,“有聪明母仪之德”的窦氏太后。
  料想。定是与诸母及女道的那次见面,身受激励所致。
  求生本能一旦激起,势如野火燎原,一发而不可收拾。
  “来人。”
  “太后。”便有心腹宫女,入内室相见。
  “通禀永乐董太后,便说明日想与她同游上林苑,观百戏消遣。”
  “奴婢遵命。”心腹宫女随即前往永乐宫通禀。
  正如刘备所料。窦太后似也在布局。支撑窦太后走到今天的,除去亲情。还有难以疏解的,家仇国恨。窦氏一门,惨遭屠戮。先前被禁云台,孤家寡人。如今却内外皆有助力。
  待蓟王回朝。血海深仇,未必不能得报。
  然,举目四望。曹节、王甫、郑飒、朱瑀、共普、张亮等人,多已先后亡故。只剩曹节,垂垂将死。被窦太后所切齿深恨者,还有何人呢。
  正沉思间,又有心腹宫女,入室通禀:“启禀太后,程夫人到。”
  “速速有请。”窦太后这便收拢心神。
  “奴婢拜见太后。”大宦官程璜养女,陛下食母程夫人,入室拜见。
  “夫人请起。”窦太后展颜一笑。
  是夜。陇右,大震关。
  一声霹雳,大雨倾盆。
  刘备猛然坐起。身侧希雷娅女王亦惊醒。伸手欲取枕下短剑,却被刘备制止。
  “勿惊。不过雷声耳。”刘备笑道。
  秋色渐深,气温骤降。陇山青黄相染,隆冬将至。
  寝宫已开暖柜。室内温暖如春,暗香浮动。女王薄纱蔽体,层峦似滴,喷薄欲出。
  刘备稳住心神,柔声道:“且安睡。”
  “嗯。”女王这便缩回,与刘备交颈而眠。
  殿外大雨倾盆,惊雷狂电。
  如雾似幻。
第053章
人生百戏
  “上林苑内有平乐观。”
  上林苑乃是洛阳近郊,专供皇家郊猎之苑。其西接新安,东连偃师,北依孟津,南傍洛水,占地三百余亩。苑内,阁、台、楼、观,栉次鳞比。众多园苑中,唯平乐观,乃专供百戏、校武之宫观。
  明帝时,取长安飞帘、铜马移洛阳西门外,又在上林苑中置平乐观。时下,鱼龙漫衍虽遭禁演,余下百戏皆无禁忌。未大兴西园时,陛下亦常来。元服后,却兴趣索然。人生便是如此。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乐趣。
  如今陛下,正一门心思的修建裸游馆。此,亦是乐趣使然。
  时下百戏,可不都是戏曲。乃是乐舞、杂技等各式民间表演的统称。百戏,孕育于先秦上古,随两汉而兴。据说,便起源于鱼龙漫衍之戏。
  上承夏代“乐舞”、周代“散乐”、下启魏晋及各代“戏曲”、“舞乐”、“杂技”。
  时下百戏,主要有:“杂技”、“幻术”、“角抵戏”、“象人戏”、“俳优谐戏”、“傀儡戏”等,诸多门类。
  各色倡优,名目亦多:“常从倡”、“常从‘象人’倡”、“诏随常从倡”、“秦倡员”、“秦倡‘象人’员”及“诏随秦倡”等,不一而足。
  倡人有善歌,有善舞,有善搔首弄姿,有善诙谐调笑,亦有兼具诸多才艺者。总之,主要以“取悦”为生。
  窦太后依旧被禁锢在云台之上。若无董太后首肯,便是云台亦下不得。
  每每只能居高远眺,俯瞰帝都美景。
  何后势大。董太后故而结好窦太后,引为助力。窦太后虽已失势,却是实至名归的正宫太后。董太后虽亦称太后,却是“永乐太后”。类“大将军”与“辅汉大将军”的区别。“永乐太后”的名头,总归是要弱一些。
  恰逢董重载誉而归,朝中内外颇有积势。董太后心情极佳。这便与窦太后同赴上林苑。
  和帝时,兰台令史李尤曾作《平乐观赋》。描绘百戏之盛况。其中不乏有:“戏车高橦”、“乌获扛鼎”、“吞刃吐火”、“燕躍乌跱”、“陵高履索”、“飞丸跳剑”、“侏儒巨人”、“戏谑为耦”等,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表演项目。压轴大戏鱼龙漫衍,虽因禁失传。然精彩纷呈的百戏表演,足令二位太后开怀。
  尤其是董太后。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便重赏观中一众倡优。从身份上而言,平乐观中的百戏倡优,皆是皇家艺人。诸如孟德的卞夫人,乃是民间艺人。
  “难得与妹妹出宫一乐。”董太后笑道。董太后有心拉拢,窦太后亦顺水推舟。一来二去,索性省去各自“太后”敬称,私下以姐妹相称。窦太后延熹八年(165年)入宫,受封贵人。同年被立为皇后。那时,不过及笄。
  董太后永寿三年(157年)生陛下时,亦不过二八年华。故论年纪,董太后约莫长窦太后八岁,为姐。窦太后,自然为妹。
  “姐姐说的是。”窦太后展颜一笑,自有国色。
  见窦太后风华鼎盛,自己却韶华将老,董太后不禁有感而发:“初来洛阳时,我亦与妹妹此时一般年纪。转眼已过十五载。时至今日,方知这大汉深宫的百般滋味。”
  窦太后亦有感:“正如这人生百戏。”
  “好一个人生百戏。”董太后叹道:“妹妹与我同病相怜。人活一世,总要有些羁绊。或是人,或是物。人嘛,不过宗族子嗣。物嘛,便是金银珠宝。皆说黄门宦者,惜财如命。试想,不阴不阳,半男半女,又能作何想?”
  窦太后闻言,亦一声轻叹:“我却不比姐姐能有个牵绊。孤家寡人,孑然一身。世间之事与我,不过是浮云罢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