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6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2/2006

  安帝永初元年(107年),陇西先零羌与临洮谷九千余户钟羌同反,羌人遮断陇道,郡县为糯不能制,永初二年春,钟羌数千人先于冀西突袭汉军,杀千余人;冬,先零与钟羌又在平襄击败征西校尉任尚,杀汉军八千余人。三年,钟羌破临洮,生俘汉陇西南部都尉,后大批钟羌窜居陇西。元初六年(119年),钟羌与护羌校尉马贤战于安故。顺帝阳嘉三年(134年),钟羌良封、且昌等又攻陇西、汉阳,次年为马贤所败。且昌遂率钟羌十余万,降于凉州刺史。
  时下,钟羌已成为继先零、烧当之后,羌人中最强部落。有精兵十万。
  “精兵十万”,便意味着,扶老携幼,当挟百万之众。
  羌骑所乘“河曲马”,便来自此地。上古时又称“秦马”,先前秦人为周王所牧,便是此马。
  听闻有百万西羌,横亘在金城、陇西等郡界。换成一般庸主,早暗暗叫苦不迭。然对于一代雄主,蓟王刘备而言。百万劳力唾手可得,如何能不日夜眼馋。
  如何将若即若离的西羌各部,归于治下。便是平定三十六部羌渠后,摆在蓟王面前的最大议题。
  先反客为主。将起兵谋反的三十六部羌渠流徙三百里,完城旦舂。羌人月月可得大钱三千。如此徒刑,闻所未闻。若是旁人,羌渠必不肯轻信。然出蓟王刘备之手,却无人敢不信。
  这便是“威信”。威信,乃信用等级中,十分高级的存在。位在“诚信”之上。
  最近得报,欲伙同宋建谋反的诸羌,东羌诸种十三部,西羌亦有八部。计二十一部。其中有烧当别种数支,白马羌人却未曾裹挟其中。刘备让宋建继续游说,定要拉烧当、白马二羌入伙。目的,便是要集“群羌之力”,围剿钟存羌。
  若能胜,西海郡重归治下,再设五县。刘备便要尝试逆进赐支河首。
  九九重阳。西州人物齐聚一堂。赴蓟王大宴。蓟王天下英雄,又自带豪杰属性。身长八尺,玉树临风。觥筹交错,蓟王丰神如玉,又神光内敛。如此人物,天下罕有。西州豪杰无不心折。三十六部羌渠,十二部氐酋,又如何能例外。三杯美酒下肚,这便与蓟王称兄道弟。你来我往,推杯换盏。一不留神,便被幕府将校,都护府西官,凉州属吏,西州豪右,联手放翻。
  何为豪杰?
  首当其冲。便是一个“豪”字。
  临行前,刘备为三十六部羌渠,十二部氐酋,各备下百车重礼。浩浩荡荡,返回部落。待酒醒,开箱一看。不由倒吸一凉气,冻得后槽牙亦刺骨冰凉。
  百万大钱,丝绸千匹。还有火玉华胜、金丝毛毯、狐嗉大氅、毳裘锦褥、鸡鸣华枕,琉璃香露等,各式名产,琳琅满目,好不刺眼。作价几何?有百万大钱垫底,又能差到哪去!羌渠的算术,正应了那句“人力有穷”。
  强者馈赠,乃是恩义。弱者馈赠,则是岁币。
  世人皆言,蓟王义盖云天。以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今亲身得见,果不其然。
  只可惜久居苦寒之地,并无拿得出手的宝物回赠。牛羊马匹,蓟国称万马之邦,并不稀罕。唉,如之奈何。
  急切间。忽闻蓟王又在大震关上,立募兵大旗。
  妙极!这便尽驱麾下虎熊之士前往。一日得各部雄兵数千,三日过万。
  拖家带口十万余众,牛羊马匹遍地,赶来大震关城安居。从此,皆为蓟王部族(请注意)。
  皆百里挑一,乃至万取其一的西州猛士。
  饶是二位义弟,亦喜不自禁。抢在众人之前,各取雄兵五千。
  话说。董卓年轻时,喜行侠仗义。曾到羌人部落游玩,与很多羌渠结交。后董卓回乡,羌渠齐来看望,董卓杀家中耕牛款待。羌渠感其恩义,回去后凑千头牲畜回赠。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便是时下,最朴实无华的道义。那些吃完喝完抹嘴便走之人,尸骨皆已被唾弃在道旁。
  羌人对董卓尚且如此。更何况蓟王。当真是“掏心窝子”的好。
  陇右历来是精兵之地。
  “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民以板为室屋”,便是木板楼。刘备结合当地风情,新造的汉式重楼,如雨后春笋,在各城中疯长。
  汉以高为贵,以高为美,以高为极。陛下新起四百尺观,于阿亭道。两汉宫室,台高百丈者,比比皆是。百丈是什么概念。等于后世约八十层楼的高度。此还只是地基。
  区区五层楼阁平地起。何必多言。便是蓟国良工,都不愿多提!
  华夏华夏。“大夏”的高度,往往等同于文明的高度。
  西州汉人豪侠,亦踊跃参军。不出十日,各部皆满万人。加之先前在度辽营募集的并州精锐,刘备麾下已有六万悍勇。
  以一当十,可胜。以一当五,大胜。以一敌三,完胜。
  依旧屯守各处要冲。令二位义弟及诸将校,加紧训练。对外宣称,待开春便替换西域联军,拱卫陇右。
  陇右新粮需等明年,方能收割。先前三十六部羌反,抄掠来的粮草,皆囤在各处关隘,水砦,足够兵士吃喝。盖勋、傅燮等人,精细算过。足可供十万大军数年所需。六万人,可食五年。
  刘备这才起募兵之念。
  楼桑兵甲人手一套,尚不足够。先取龟兹兵甲,再徐徐改造。
  算算时日,蓟国稻收即将开始。今季有八百万亩官田。老族长已四处看过,均产当在五石以上。或可得新谷四千余万石。再加田赋八百万石。今季,蓟国太仓,或将入新粮五千万石。可活流民数百万口。冀州区区三百万难民,足可饱食。
  此不过,六县之地。待新并三县亦屯田毕。蓟国种田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需知。五千万石,皆是官粮。除去官田和三十税一的田赋,蓟国齐民,家家亦得新粮三百石。
  蓟国种田,实在是强悍。
  而一切,皆始于刘备。
  旱地改水田,撤村并邑,雨污分流,支渠四通,水网纵横,圩田千里……
  当然,双瓮化粪池,亦功不可没。
  敢问各位看官,厕所重不重要?
第061章
语破天机
  “陇右一地有羌、氐、诸胡,近四百万。汉人不过其二十分之一。”傅燮言道:“可否从关中迁汉人来此安居。”
  “难。”盖勋摇头:“先时关东大乱,卢车骑陈列重兵于虎牢。阻断西进之路。陛下又令大将军守洛阳八关,逃难民众遂折入蜀中,亦或北上蓟国。据说乱入并州者,亦不在少数。终归是慌不择路,望风奔逃。”
  “百万东羌,百万西羌,百万氐人,数十万小月氏、卢水义从胡,看似同源。实则并非同族。百年羌乱,朝廷多行分化瓦解而屡试不爽。正是此因。”刘备笑道:“且诸羌胡又细分数种乃至数十种,互相之间为争良田,水源,牧场,亦时有械斗,各负血仇。有二十万汉人,足以。”
  “都护府西官,最近多有进言。问主公,可否再采买域外奴隶。”傅燮又道。
  刘备欣然点头:“孤亦想过。再从贵霜、乌孙处,贩奴隶以补河西四郡汉人之缺。然洛阳有消息传来,这便暂且作罢。”说着,便从袖中取出贾诩手书,遍示众人。
  “朝廷欲流徙关东犯官、大族至敦煌。”李儒微微一笑:“汉人来也。”
  “朝廷本欲流徙比景。是孤让贾丞托请尚书令曹节,尽数徙来敦煌。”刘备笑道。
  “原来如此。”荀攸叹道:“听闻,曹节府前里道,车水马龙,数月不息。皆是关东官吏,上下奔走,以求脱罪。而那些清平干吏,却因秋毫无犯,别无余财,不曾贿赂而被判罪。主公此举,当尽收天下民心。”
  “非为民心。”刘备言道:“比景在南,敦煌处西。皆大汉边郡。唯一不同,此处可令众多能吏,再展所长。能有用武之地。”
  “八州犯官,南北大族。皆徙来陇右。真乃天助主公也!”李儒抚掌而笑,这便起身行礼。
  堂内众人亦起身相贺。
  沮授忽言道:“党锢可解也!”
  刘备眼中一亮:“公予何出此言?”
  沮授答道:“关东贼乱未平,吏治无存。大量能吏因罪徙边。然空出官位,只怕也卖不上高价。且各地群盗蜂起,人心未定。非循吏不可牧守。无人接手又无人可用。解禁党锢,势在必行。”
  “公予言之有理。”李儒欣然点头:“好一个‘无人接手又无人可用’。此,一语破天机也!”
  刘备亦欣然点头:“无人可用,无利可图。陛下唯有重开党锢,令党人出仕,牧守各方。待重拾吏治,拨乱反正。见有利可图,才会有人入西邸,卖官鬻爵。”
  内因有了,外力亦有了。只需顺水行走,再推波助澜,党锢终可解。
  时下可称“党人”者,多高士名流,铮铮铁骨。对我大汉社稷,忠肝义胆,至死不渝。后人评价我大汉仁人志士:“以意气相尚,一意孤行”,“往往周旋于死生患难之间”。可谓一语中的。
  二次党锢,海捕天下名士。“李郭同舟”之李膺,拒绝乡人劝其逃亡的建议:“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自诣诏狱,考死。巴肃自到县中投案,县令欲弃官与他一起逃走,巴肃说:“为人臣者,有谋不敢隐,有罪不逃刑。既不隐其谋矣,又敢逃其刑乎?”遂被害。
  所谓“事不辞难,罪不逃刑”,乃出《左传》。即: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欲杀魏绛,羊舌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
  此,便是名士风骨,道义长存。
  正因执著于大义,常以“澄清天下”为己任。故与弄权营私,荼毒天下的宦官,势如水火,不可调和。李膺为司隶校尉时,张让弟(张)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闻李膺到任,畏罪潜逃至张让家中,藏于合柱内。李膺得知,率人破柱捕朔,审毕即杀之。
  这便是大汉的党人。
  这便是我大汉的道义。
  这便是我大汉‘周旋于死生患难之间’仍要‘一意孤行’的痞气。此不正应了那句“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与后世党同伐异,满口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弄权佞臣,不可同日而语。
  有道是“蓟王无难事”。作为执掌尚书台十余载的尚书令,曹节本不想将徒刑罪官事态扩大。毕竟,法不责众。
  再者说来。若将八州干吏,皆徒往比景。关东吏治,势必荡然无存。先前冀州六国主联名上表,恳请调配官吏。朝廷都捉襟见肘。今若将八州干吏皆徙边,何止无人可用。根本是鸡犬不留。
  奈何与幕府右丞贾文和一见,令曹节如醍醐灌顶,又好似拨开云雾见月明。
  贾文和只一语:“若无人可用,朝廷重开党锢否?”
  曹节心领神会。此乃千载难逢之机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2/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