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6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6/2006

  收到消息,刘备不忧反喜。
  西羌可定也。
  先前,洛阳有书送到。言,陛下或年内便欲将刘备调入朝中。除去黄巾逆贼,这个心头大患。外戚便成陛下之患。时,武帝为除后患,不惜立子杀母。陛下废长立幼之心,虽不曾昭然若揭,却已越发明朗。
  自从得知陛下坐视关东大乱,为血洗世家大族,不惜赔上八州百姓身家性命。刘备便与他做了情感切割。世人皆知蓟王利落果断,爱恨分明。此事,也是一样。
  换句话说,刘备并不想参与二位皇子的夺嫡之争。且一旦入朝,必成皇后等人眼中钉,肉中刺。明枪暗箭,防不胜防。再者说来。群盗蜂起,万民饥流。枯守朝堂,无所作为,亦非刘备所愿。
  奈何,陇右若平,刘备亦无理由滞留。
  正好可趁剿灭西羌之机,留守陇右。
  “申生在内死,重耳在外生。”便是亘古不变之又一真理。
  十月末。宋建领三十六部西羌反。以内附汉庭为名,入寇金城、陇西、武都三郡。
  据归义、建威二城。攻占石城,兵围白石、临洮、羌道诸县。三郡边境,一时风声鹤唳。军情一日三报,十万火急。刘备一边上表朝廷,一边整军备战。
  陇右隆冬将至,雪大封路。十月起兵,并非好时机。且此次羌乱,雷声大,雨点小。羌骑来去如风,抄掠不及便呼啸而去。绝不缠斗,亦不停留。凡遇汉军追剿,便退往三郡之外,蛰伏河川山谷之中。待汉军兵退,又起兵入寇。如此反复。边郡诸县,不胜其烦。
  奈何声势浩大,朝廷再被震动。
  东羌三十六部,刚被蓟王平定。又有西羌三十六部十万兵马。如之奈何。
  陛下问计群臣。皆说,再从关东调兵,乃舍近求远。当令辅汉大将军,蓟王刘备继续清剿西羌贼寇。
  言下之意。黄巾刚灭,群盗蜂起。帝国已无力西顾。
  陛下无奈。只得诏命蓟王平西羌之乱。待平二羌之乱后,再班师回朝,“共谋大业”。
  好一个“共谋大业”。
  刘备一声暗叹。
  陇右确已不是帝国关注重点。关东才是生死命脉。
  自平定黄巾。朝野便有两件大事,悬而未决:重开党锢,与重立州牧。
  比起重起党人,陛下更倾向于重立州牧。
  而刘备却正好相反。比起重立州牧,刘备觉得重起党人,才是当务之急。
  两件事,皆牵扯极广。非旦夕之功。想必,年前无可定论。
  亦有喜讯传来。蓟国稻收已毕。
  本季新粮,颗粒归仓。蓟太仓,果有五千万石新谷入库。趁水路通畅,将年前陈谷,调运冀州各地,赈济灾民。如此食陈积新,方能最大限度的确保粮食储备。
  此举,并非只对冀州百姓。便是蓟国百姓,亦是如此。家家建有仓楼,陈谷完好,并未霉变,更无异味。食之如常。陈积食新,亦可,并不强求。只是农人惜粮,不舍食新谷而已。
  便是刘备所食军粮,亦多陈谷。并无不同。
  大震关城,云霞殿。
  幕府属吏将校齐聚。
  幕府左丞荀攸言道:“三十六部羌渠,十二部氐酋,纷纷上书,欲从劳营调回族中青壮,守备老寨。”
  “劳营事关陇右大局,不可轻动。”刘备言道:“金城羌渠营寨,令护羌校尉分兵守护。”
  “喏。”
  “幼平。”刘备目光投来。
  “臣在。”周泰自行出列。
  “去守陇西。”
  “喏!”
  “公明。”
  “臣在。”徐晃亦出列。
  “守武都。”刘备递上军令。
  “喏!”
  “二弟,三弟。”刘备又取军令在手。
  “臣弟在!”
  “入汉阳大营,已备支援。”
  “喏!”关羽、张飞双双领命。
  “宣高。”
  “臣在!”统领西域联军的臧霸,亦出列。
  “守备各处劳营,切莫生乱。”刘备叮嘱道。
  “遵命!”臧霸领命。
  “西羌之乱,势如野火。诸君依令行事,不可大意。”
  “臣等遵命!”
第066章
人财两全
  随着宋建这颗棋子被激活。贾诩无双连环的第四环,正式开启。
  说蓟王养寇自重,亦不尽然。事实上,连环计的首要目的,乃为彻底荡平羌乱。至于增益效果,自当多多益善。乃无心插柳,陛下切莫介怀。
  东羌以先零诸种为主。西羌则以钟存、烧当、白马诸羌为首。
  如前所说,东西二羌相互混种,想要彻底区分彼此,实属不易。
  大体而言。陇西、金城等边郡以西的羌人,多被称为西羌。时至今日。西羌更多是地理含义,而需淡化种落差异。
  与闻西羌反叛,一日数惊,愁云惨淡的洛阳朝堂,完全不同。
  辅汉大将军幕府上下,乃至陇右百姓皆颇多淡然。五万幕府大军,遍守要冲。五万西域联军,拱卫劳营。蓟王亲领一万兵马,坐镇大震关。又命麾下别部假司马高顺、军曲候韩浩率列城陷阵,并於夫罗、呼厨泉所部,驻守大散关。
  关中大地,当稳如泰山。
  散关,因散谷水及大散岭而得名,西周时为散国所在地。散关之名,最晚始于秦代,有建和二年(148年)摩崖石刻《石门颂》:“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于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氏焉。”为证。散关乃关中通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来,便是巴蜀、汉中出入关中之咽喉,素有“秦蜀襟喉、川陕锁钥”之称。《史记》有载:“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图关中。”
  “益”是指益州,“梁”乃指汉中。
  武都氐人,正增筑此关。待建成,当如大震关一般无二。
  听闻蓟王亲守大震关,洛阳朝堂这便松了口气。羌乱只需不过三辅京畿。西凉如何残破,朝廷许并不在意。
  先前,为筑东西二处雄关,抵挡蓟王大军。三十六部羌渠,已先行迁入金城郡,老寨多散布于湟中丰镐之地,与西羌河湟谷地毗邻。本是同族,不该相残。奈何各部却因受蓟王巨额馈赠,而险遭西羌抄掠。老寨告急,急忙上书欲将青壮调回。刘备遂遣护羌校尉韩遂分兵驰援,足安其心。
  刘备亦曾担心听闻老寨有难,各城劳力会人心浮动。结果,已将家小迁入城中新造宅院安居的羌人,未见异动。便有些许担心,亦不过流于表面,多在言语之间。老寨对羌人而言,利益勾连已所剩无几。或只剩几缕情感牵绊。
  毕竟。城中一切,远非老寨可比。且父母妻儿皆在身边,薪俸又存赀库。人财两全,何必为老寨多生伤感。
  再者说来。除去各部羌渠还守在老寨之中,就连巫祝都已搬入城中安居。漫漫寒冬。有水暖、水洗滋养护体,又何必在山中苦撑。
  虽对外宣称“牢城”。实则与大汉城邑,并无不同。进出自由,官吏齐备。只因城内多羌人聚居,且皆是弛刑徒,故得此称。羌人刑期不过四载。四年之后,便可洗牢城之名。
  至于期满之后,城中是否还能安身立命。才是羌人最大的心结。远超对老寨命运的担心。事实上。从身份而言,三十六部羌渠,亦是弛刑徒。不过是蓟王法外施恩,令他们安心守备老寨罢了。
  兵荒马乱。方知赀库存钱,不仅日常方便,还极其安全。
  若将辛苦所得搬回老寨。先有羌渠,后遇西羌,或早被洗劫一空。
  何其幸也。
  时下羌人,与前汉时祖辈的最大不同。便是游牧向农牧的转变。逐水草而居,渐变成依山下寨。总算是有了固定的家园。然只需是农牧民族,对城市的向往,毋需多言。
  于是从“依山下寨”到“筑城而居”。可谓水到渠成,人性使然。
  城墙所带来的安全感,毋庸置疑。
  迁居之初,人心未定。更要吏治清明,秋毫无犯。
  这便是刘备为何亲自上表,讨要关东罪官的原因。
  入十一月。风雪骤起。金城、陇西等边郡,雪大如席。河川断流,道路阻绝。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伸手都难,如何用兵。城外人踪绝迹。城内大建,却顶风冒雪,犹在进行之中。冬季施工,蓟国能工巧匠,不要太有经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