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7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7/2006

  先前还有四百年国祚蒙荫。终归有些家底。盘中餐马马虎虎,尚且够分。如今江河日下,朝政日非。正因盘中残羹冷炙,所剩无几,不够分了。饥肠辘辘,虎视眈眈,各方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开始明争暗抢了。
  蓟王富甲天下,蓟国兵强马壮。国中人才济济,内政外交,皆不缺好手。如今临朝,自当为陛下分忧。
  果然。今日早朝,见黄门令左丰,亲领蓟王入宫登殿。候在殿外的百官,纷纷近前行礼。
  “拜见王上。”
  “诸君免礼。”刘备身披诸王朝服,丰神如玉,英姿勃发。人比人得死。
  本聚拢在大将军何进周围的百官,竟一走而空。便是骠骑将军董重,亦笑脸嘻嘻前去拜见。足见人心向背。
  “恩师。”刘备先行礼。
  卢尚书侧身避过,再回礼:“拜见王上。”
  “恩师免礼。”刘备急忙托起。
  卢植并非党人。乃士人代表。尚书、侍中、御史、郎官一系,颇多人脉。
  “此乃侍御史桓典。”卢植为刘备引荐。
  四目相接,蓟王顿时醒悟:“谢桓公全护之义。”
  桓典长揖及地:“王上乃当世名臣。一心为国,磊落坦荡。某不过举手之劳。”
  与刘陶抢先劾奏刘备,如出一辙。桓典劾奏蓟王逾制,亦是夺人先声,刻意而为。以堵悠悠众口。
  时辰已到,殿门四开。群臣除鞋入朝,依次就坐。汉时朝会,除非大典,无需站立。皆有席位。“正(襟危)坐”即可。待陛下临朝,变正坐为长跪。行君臣之礼。而后就坐。
  若无事上奏,或不进谏,亦或未受皇命,皆无需出列。
  待朝会结束。内官高唱:“陛下为君兴——”
  百官方起身站立,恭送陛下。再鱼贯出殿,在轩下穿鞋散朝。
  凡百官站着上朝,皆非汉礼。
  虽提前得知。然见蓟王玉树临风,独占鳌头。陛下亦不禁颇多欣喜。
  “蓟王新婚燕尔,今日登朝,何其急也。”
  “回禀陛下,当以国事为重。再说,臣已安家洛阳,旦夕可见。不必急于一时。”刘备答曰。
  “甚好。”陛下笑着点头:“大乱初平,百废待兴。蓟王来朝,乃天助我大汉。凡有奏报,尚书台当另行抄录一份,呈往蓟王府邸。”
  不等刘备推辞,尚书令曹节已伏地高呼:“老奴遵命!”
  大将军何进面无表情,只轻轻抖了抖嘴角。
  “可有要事奏报?”陛下又问。
  “臣,奏请:重开州牧。”宗正刘焉,起身奏报。
  “卿之意,朕已尽知也。”宗正乃九卿之一,故陛下以“卿”相称。
  待刘焉落座,陛下遂问计朝堂:“诸位以为如何?”
  大将军何进抢先起身:“臣以为,州牧不可再置。”
  “大将军且说来。”陛下不置可否。
  “黄巾已平,天下初定。各地余贼,皆不足为虑。各州刺史,捷报频传,剿灭境内贼寇,民心始安。若重设州牧,掌一州之军政,权柄尤重。为牧者,凡起不臣之心,则天下危矣。”何进高声奏对。
  刘焉起身反驳:“正因刺史位卑,各郡太守多阴奉阳违。各郡武备松弛,郡兵皆不堪大用。乃至群盗蜂起,若不能以雷霆手段,快刀斩之,久必成害。待贼寇互相串联,荼毒中原,悔之晚矣。且重置州牧不过是权宜之计。前朝亦有先例。武帝设州刺史,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成帝时改为州牧,哀帝后复为刺史。所谓事急从权,前朝废立如常,今朝又何必畏之如虎。”
  “宗正之言不可取。”便有大将军党羽,起身反驳:“此一时,彼一时也。前朝旧事,暂且不论。依宗正之言,重设州牧,乃为剿灭匪患。如此,州牧到任,必然兴兵讨贼。若令其手握大军,再生不臣之心。为祸更甚。”
  “急症下猛药,乱世用重典。”亦有人起身反驳:“当先续命,再治病。性命不保,何谈康复?”
  “骠骑将军可有话说?”掐着群臣争辩的节奏,陛下适时开口。
  董重浑身一凛。下意识偷看密密麻麻,写满朝芴的蝇头小楷,这便起身奏对:“臣以为,此例不可开。”
  “哦?”陛下一愣:“且说来。”
  “黄巾不过蛾贼。虽众多,却势轻。寒门、世家,豪右、勋贵,皆少有裹挟。然若拜为州牧,必为海内‘重名之士’。门生故吏,亲朋好友,何其多也。一旦为祸,必百倍于黄巾。若州牧只取清廉高士,又为州内豪族所轻,与刺史何异?故臣以为,此例不可开。”董重越答越有自信。除去开头略显生涩,整段奏对,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令人瞠目。
  先时请来海内名士孔融与王朗入骠骑幕府。果然今非昔比。
  陛下轻轻颔首。最后才看向刘备:“蓟王以为如何?”
  陛下话音未落。大殿内已落针可闻。
第196章
三方推演
  刘备起身奏曰:“所谓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此事,行与不行,陛下何不与臣等,推演一番。”
  暗忖片刻,宗正刘焉遂起身言道:“王上口出之‘推演’,是否语出陆贾《新语·明诫》:‘观天之化,推演万事之类。’之句。”
  “然也。”刘备轻轻点头:“既然‘万事之类’皆可推演。我等何不将‘重开州牧’,当堂推演一番?”
  “倒是新奇。”陛下欣然点头:“蓟王且说来,当如何行事。”
  刘备答曰:“朝臣当分成推演三方。‘重开州牧者’为一方,‘禁开州牧者’为二方,‘可开可不开者’为三方。如此,各抒己见,陛下总揽全局,便可趋利避害,计定良策。”
  “甚好,甚好。”陛下已多半领悟。比起群臣吵个没完,分成三方后,泾渭分明,清楚明了。
  刘备又道:“请陛下许臣等换位。”
  “可也。”陛下欣然应允。
  刘备朗声道:“以大将军为‘一方’,‘禁开州牧者’皆移位一方。以宗正为‘二方’,‘重开州牧者’皆移去二方。以臣为‘三方’,‘可开可不开者’皆移来我(孤)处。”
  偌大的朝堂,立刻人头攒动。各自捧起坐席,向三方走去。
  陛下居高下瞰,幡然醒悟:“所谓‘坐而论道’,不过如此,不过如此。”
  “陛下明见。”刘备再拜。
  很快,以宗正刘焉、大将军何进、蓟王刘备,三人为中心。朝臣聚成三团。呈“品”字形鼎足之势。
  大将军何进处,人数最多。宗正刘焉处,亦不少。蓟王刘备身边亦聚了不少。
  陛下一眼扫过,果然泾渭分明。
  刘备又道:“‘双方’,以手中朝芴计数,言及‘本方’优势之所在。‘三方’及群臣中‘大半’皆认为有理,便可置一枚朝芴在前。如此,待推演毕,以朝芴计数,胜负一目了然。”
  “原来如此。”陛下聪慧,一点便透。
  大将军何进,瞥了眼挤进中圈的骠骑将军董重,微微一笑:“陛下,我方已毕。”
  “陛下,我方也已毕。”宗正刘焉不甘示弱。
  见陛下看来,刘备起身行礼,再道:“此议乃宗正所出,当以二方为先。”
  “应该。”大将军何进,颇高姿态。
  “承让。”宗正刘焉,遂起身奏报:“‘重开州牧’头一利,可利‘拨乱安民’。”
  作为第三方的刘备阵营,类似裁判,或者说中立阵营。对双方提出的‘利益条例’,进行评判。正如刘备所言,只需人数过大半,此条便可成立。可置一枚朝芴在前。
  此举,类蓟国太学坛的博论。双方各抒己见,由旁听的恩师学子,共同评判。只从喝彩声响,便高下立见。
  所谓“理屈词穷”,亦是此理。
  只见大殿之内。双方慷慨陈词,各抒己见。由尚书令曹节,将条目依次书写在朝芴上。逐次排列。
  先时,双方此起彼伏,踊跃发言。稍后,渐渐和缓。再后,各自苦思。亦有许多,前人已说过,或语义重复,皆未记录在案。
  待无人发言。须臾,刘备起身问道:“诸君可还胸藏锦绣否?”
  众臣纷纷回礼:“言尽也。”
  “如此,烦请尚书令逐一清点。”刘备笑道。
  “喏。”尚书令曹节,这便亲手清点朝芴。并一字排开。
  “一方三十五条,二方三十五条。双方战和。”曹节话音未落,殿内群臣亦议论纷纷。
  陛下一语中的:“利弊各半。”
  大将军何进急忙问道:“敢问蓟王,当如何决断。”
  刘备冲陛下再行一礼:“双方战和,当请陛下圣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