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7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2/2006

  书佐又答:少则三五载,多则十载。视情况而定。
  第三人再问:平日可有书信往来。
  书佐言道:必然有。
  众人这便安心。所谓打虎亲兄弟。每家少则二三子,多则四五子,甚至还有九子同船而去。辽东豪商田韶,目睹登船青壮,竟排出十里长龙。不由心生敬畏。
  三韩青壮大量流失,国力空虚。而这些渡海远游的三韩子弟,客庸港口,耳濡目染,习大汉风仪。再娶妻生子,当为汉民。凡安家立命,必书信将父母兄弟,尽数劝来安居。宗亲四邻,亦会随行。不出十载,百万民众,流失大半。
  三韩融入大汉,指日可待。
  这便是高等文明的魔力。
  后有国人削尖脑袋,不惜举债偷渡,亦要投奔西洋。亦是此因。后世以做洋人为傲。正如时下四夷争做汉人,一般无二。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亘古不变之真理也。
  楼桑将作馆。
  蓟王亲临。
  正在以右国令夏公、将作令苏伯为首的将作馆大匠师的陪同下,设计盐田诸机关器。
  首当其冲,便是“汲水器”。
  渤海上湾,多河流入海口。淡水不断注入,使得靠近河口的湾区,海水淡化,含盐量低。唯有等涨潮时,深海咸水自行冲上滩涂,方可用来晒盐。如此靠天吃饭,自会影响盐田产量。为地尽其利。急需能随时将深海咸水,运送并注入盐田的一系列机关器。
  刘备曾改造汲水罐车,运送肥水上陇右梯田。今,可否改造“汲水罐船”,运送咸水。
  “回禀主公。浇灌百万亩盐田,汲水船或需建万艘。”苏伯谏言道:“即便国内船坞,皆用来建造,亦需十年。恐不及也。”
  “夏公以为如何?”刘备问道。
  “筑坝后,可排建天车提水。”夏公想到了水车。
  苏伯又补充道:“海岸不同河流,并无流水借势。若建天车,当借风势。”
  “风车。”刘备欣然点头。大利匠城,一艘艘将作大舡上,皆设有此物。技艺早已成熟。
  “岸边水淡,又当如何。”刘备再问。
  “当避诸水入海口。”苏伯答道:“若能掘暗渠入海,引来咸水,自是最好。”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备心中一动:“速取图板。”
第042章
善利其器
  时下提水器,有桔槔、辘轳、翻车、天车,不一而足。
  或借水势,或借人力、畜力。然汲取海水,却需借风力。海岸多强风。只需在岸边排造风车,以驱轮轴。大堤建引水涵管,深入海面,引来咸水。只需再造一新物,便可将涵管内咸水,源源不断,引上陂渠,注入盐田。
  风车不稀奇。便是风力天车,而已。只是刘备图板上所画之“新物”,众人皆第一次见。
  只见图中:圆筒状的中空长管内,有一条环带,仿如盘龙,绕居中长轴,螺旋向上。很像收割机的螺旋刀片。但刀组更长,刀片也更多。
  刘备随手画出,见众人不解,又详说其功用:“将此物斜放入水。下端连涵管,上端接陂渠。筒内中轴,以齿轮与风车相连。随‘螺旋叶片’旋转,海水层层提升,从上端流入陂渠。”
  刘备所绘之物,名曰:“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
  普遍认为是阿基米德诸多法明创造之一。后研究表明,早在公元前七世纪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便已被熟练应用。
  “此是何物?”右国令夏公叹声问道。主公每每奇思妙想,神来之笔,直令人叹为观止。
  “滚筒。”刘备灵光一现,脱口而出。
  汉人尚简。正如豆腐、果冻,名字不宜太长。前有翻车,今有滚筒。上下呼应,正当适宜。
  “滚筒提水机。”苏伯欣然点头,遂命良匠试造。
  刘备又道:“可在风车塔楼内部,仿石磨,再加一立轮。风力不足时,可由畜力辅助。”
  “喏。”大匠师领命而去。
  将作馆物料齐备。又有蓟王面授机宜。很快,一个竹质“提水滚筒”,便被试造完毕。
  入水一试,果有奇效。
  只需知晓其中物理(原理),大匠师们自会加以改进,不断完善,成为传世技艺。
  士、农、工、商,国之石民。缺一不可。蓟国工匠亦有晋升之路:工徒、能工、工师、工匠、良匠、大匠、匠师、大匠师、匠宗、大匠宗。十级。与民爵相匹配。十级大匠宗,为民爵九等“五大夫”。
  十等乃为“职称”,非公职。若为匠官,如将作令、将作丞等,还能领食一份官俸。蓟国双食俸,早已普及。传言,肱股重臣,已“三得食俸”。虽未广为流传,却已言之凿凿。
  料想,必不会有差。
  只是,天下板荡,民生凋敝。若再传出,蓟国官吏已得享三重薪俸。必遭人构陷。亦令人眼馋。
  国难当头,社稷为先。秘而不宣,也是对的。
  翻车滚筒,两样提水机关器,很快风靡蓟国。便利迅捷,何止快人工百倍。
  提水问题解决,旗开得胜。
  然后续工艺,还有许多。
  古法晒盐。需经:建滩、整滩、纳潮、制卤、测卤、结晶及捞盐归坨,七道工序。缺一不可。长芦、长汀二县,正进行建滩、整滩,新辟盐田之,头二道工序。为防盐水渗漏地下,盐田建成,便要整滩。先将盐田内滩泥挖松,晾干,再浇灌海水泡酥,盐工赤脚踩匀,再用刮板刮平,而后将田内海水排出晾干,用石墩(碌碡)压实夯平。
  “压滩”,可用造督亢干栏重楼时所创“打桩机”改造成“压滩机”。工艺当不难。交给馆中匠师即可。
  今又与一众大匠师,改‘纳潮’为‘提纳并举’。无潮时,借风车、滚筒提水。可称之为“提卤机”。
  制卤、测卤,乃晒盐之始。而后才是结晶、捞盐。
  晒盐时,若不及时搅拌,盐晶粗大不美,难以下咽。故在晾晒途中,需及时“旋卤打花”,使盐粒均匀细小。后世常用“套绳法”:事先在盐田两侧,对称夯下若干根木桩,再将一根长绳,缠于桩上。类后世“跳绳游戏”。借人力、畜力或机器,带动套绳,搅拌田中卤水。谓“绳打盐花”。原理亦不复杂。
  七道工序,皆是后话。所谓闭门造车,摸石头过河。刘备及一众蓟国工匠,时下又如何能尽知。先用人力,于实际生产中,逐渐改进,升级工艺便是。
  其后不久,蓟国整套盐田机关器,有:
  压滩机,将盐田压实、压平、不漏,乃晒盐之基。
  提卤机,将盐水从海中暗渠抽提上盐田陂渠,乃晒盐之始。
  打花机,将卤水搅动,使盐粒均匀细小,乃晒盐之中。
  堆盐车,将海盐结晶,推聚成坨。乃晒盐之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蓟王向来以备不虞。善利其器。环渤海百万亩盐田,非一日之功。正如薮中良田,亦非一蹴而就。皆需人力物力,天时地利。缺一不可。
  二位国相来报。锦帆司马苏飞已在三韩半岛,扎下营地。欲新造一港,名曰釜山。
  刘备一愣。细问之后,再看手绘图册。这便笃定,必是后世釜山港无疑。
  数万辰韩、弁韩青壮,正乘田氏海船,奔赴州胡港。港口已设大营,用于安置。取“半工半读”。半日造城,半日学艺。习汉字汉语、汉礼汉俗,诸如此类。之所以迁往州胡岛,乃为防三韩觉察有异:为何不授倭语,反授汉语。
  万一被觉察,也好言语。倭人亦同习汉语,汉、倭、韩,从此言语互通,岂非三全其美。
  说一千,道一万,终归是高等文明。
  难不成让汉人习倭语。本末倒置。逆天行事,必遭天谴。
  戒之慎之。慎之戒之。
  书上所言,取汉名“釜山”以示区分。倒是提醒了刘备。州胡岛上港口,不宜再以“州胡”为名。此港既为中转站,上可援三韩,下可济倭国。再取“州胡”中一字相配,便唤做“济州港”吧。
  总比“济胡港”显得大气。符合我大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之风。
  挺好。
  入冬不久,腊日将至。
  今年腊赐“八珍八宝,八馐八馔”为何物,百官皆翘首以盼。
  同僚早已议论开来:王上与钟羌联姻,得昆冈美玉百车。玉器必不可少。诸如:琉璃香露、翠玉琼浆、金丝毛毯等,蓟国名产,自然在列。还有君臣共食之蓟王家米,亦不可或缺。想来想去,似乎去年所赐,皆不可省。
  今年又有何新物入列,乃时下蓟国官吏,最热门之谈资。
  开年后,蓟王二十有五。
  春秋鼎盛,如日正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2/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