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7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4/2006

  以岛夷的文明等级,一来二去。少则十天半月,多则数月。至于规模,不好说。然从史书千余家的记载不难推测,当不会太多。凭各船所携兵士,绰绰有余。
  十日后。对马津,果见倭人舟船出没。遥见巨船神宫,纷纷四散逃窜。又过数日,四周山林,亦现倭人踪迹。却只远远窥探,不敢近前。
  刘备命斗舰开道。游麟号沿探明水路,巡视潟湖。船上鼓声震天,号角雄浑。藏身两侧山林内的倭人,敬如神明。浑身抖如筛糠,如何还敢再战。
  港城一日千里。
  整片荒岛,皆被辟出。白线纵横交错,桩柱、脚手架,各式机关器林立,与四周山林迥异。各处皆需人手。已入大舡,修习半月的数百岛夷,终是派上用场。做些简单的搬运及清理工作,很快上手。
  正如刘备先前自嘲。岛夷,终归也是人类。智商及悟性,远超一般灵长类。
  切记,岛夷也是人类。
  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遥见工地有同类出没,藏身附近山林的岛夷,渐起骚动。便有部首领,询问巫师:“长人”身边,可是你族人。
  巫师不敢隐瞒,点头称是。试想,一群矮人,一群巨人。一目了然,如何狡辩。
  此意味着:长人并未杀戮我等种辈。族长权衡再三,遂下决心。与巫师一同前往长人营地,问其来由。
  见巫师入营。同族岛夷,纷纷上前问候。同类相聚,各自壮胆。首领、巫师,皆松一口气。登大船神宫,拜见蓟王刘备。见邪马台使,方知原是汉家国王,渡海立港。
  又闻邪马台女王,已将对马岛赠与蓟王。二人这才彻底安心。
  如先前所言。时下岛夷,尚无国土概念。对“女王赠与蓟王”的理解,也并非是将整座岛屿,连同岛上倭人,一同打包相赠。而是特指那些“不碍事”、“不占地”、“不常去”、“无有用”的荒山野岭。比如眼前这座洱湾,送给蓟王。
  一言蔽之。邪马台女王将“除我之外”的对马岛,赠与蓟王。女王此举,被岛上原住民,所认可、接纳。
  也正因有倭女王的存在,才成功化解了一场,一边倒的屠杀。对蓟王与岛夷而言,皆是利好。
  话已说开,矛盾自解。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蓟王设宴款待,席上山珍海味。临行又赠华服彩衣。二人如在梦里。话说,倭人五短身材。刘备命船上女工,改取童子服饰相赠。饶是如此,其华美,亦远超岛夷想象。天衣无缝,亦不过如此。
  作为回礼。部落首领遂赠部众五百,举家迁来。入选倭人,各个喜气洋洋。拖家带口,乘独木舟驶入洱湾。
  两套汉服,竟换口五百。饶是蓟王,亦始料未及。
  出手便是五百人。
  换言之,岛上倭人,或远不止数千之众……
  不错,不错。
  先入住移民大舡,速成向化。再与汉人相处,行潜移默化。千余劳力,足够筑城开港所需。
  留锦帆司马胡玉,主持营造。刘备领拆除了甲板上层建筑的大半船队,折向隔海相望的釜山港。此后再无需蓟王亲临。便有蓟国明轮海船,源源不断抵达对马港,转运人员物资,接力筑造港城。
  航线众多,港口林立。航运由此兴盛。从业人口,轻而易举,突破十万。都船署,继盐府之后,亦为蓟国雄职。
  都船令李永,与典韦一同,扬名天下。政务陡增。幸有二位船丞辅佐。为专理海外港口,李永上疏,请立中都船丞。并保举睢阳刘凊,为中都船丞。
  话说,典韦北上,便欲为刘凊杀李永。后三人和解。刘凊又与史涣同族,多年前,举家搬入蓟国安居。
  睢阳,因在睢水之阳得名。魏惠王十年(前360年)掘鸿沟,串联睢水,通大河与淮水。睢阳因水而兴,遂成漕运重镇。刘凊家道中落,后借漕运发家,亦称善水之才。
  李永举刘凊,成为美谭。“刘李永凊”遂成典故。常被后世引为例证,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注解。
  “船籍”与“船证”绑定。“船户”,亦属编户。
  拥有船籍,便可在蓟国各港城间,往来泊居。船户与渔户最大的不同,便在于:船户多行往来运输,少有渔捕。僦船亦与僦车雷同。船商贩卖东西,船户贩运南北。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船商名下若无足量商船,可僦船出海。如此当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及成本。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国人若想泛舟远行,亦可僦船前往。
  此例一开。四海船家,纷纷北上。投奔蓟国。
  为何?
  船户为编户,船民便是齐民。
  为蓟国民,各项福利,举不胜举。何须多言。
  航海人口,日渐增多。
  大航海持续积势。
第074章
部贵五宗
  对马港距离釜山港,不过百二十余里。蓟国海船昼夜可行五百里。何须一日,即便逆风,走“之”字航线,亦半日可达。这便是中继港的妙处。
  釜山港城,仍在外扩。
  孙乾与扶余签订的国书,蓟王出发前,便已六百里传回。扶余王许诺的通商口岸,也已命人自釜山港出发,沿半岛西海岸泛舟北上,择避风海湾,建不冻良港。不日,当有消息传回。
  锦帆司马苏飞,领麾下常驻港城。先前又安置二韩五万余口。新任临屯太守陆骏,亦将官寺“寄理”城中。
  “在境外居官治事”谓寄理。如北地郡,便曾长期徙居在冯翊郡境内。刘备重开四郡之心,洛阳朝野尽知。得此雄主,真乃大汉之幸也。
  朝廷诏命已达:岛夷之事,蓟王自决。重开真番、临屯二郡,立真番马韩属国,条条皆如蓟王所愿。
  “蓟王无难事”,可见一斑。
  话说,蓟国今季献费,六亿三千万。再得百万三韩民众,来年上计,当献七亿钱。
  所谓“蝇头小利”。不过重开二郡,些许小事,陛下大袖一挥,乾纲独断,何必言钱。
  须知。在陛下心中,家、国、天下,泾渭分明。天下诸多税赋,唯献费一项,直输中署。乃郡国献给陛下之食俸。余下税赋,皆不归陛下所有。强行渡支,必遭群臣非议。陛下也不想看三公九卿脸色。这才“自食其力”,卖官赚钱。
  百万化外野民,本无利益可言。然只需被蓟王纳入麾下,百万人头,岁可多增献费六千三百万。
  得此一笔巨款,陛下与蓟王的“共同利益”可谓根深蒂固。试想,蓟王将“共同利益的蛋糕”不断做大。献费年年看涨,便是后世“庞氏骗局”的利润率,也拍马不及。摇钱之树,不过如此。陛下如何舍得动蓟王分毫!
  断人财路,杀人父母。
  自断财路,智者不为。
  这才是“蓟国无难事”的本因所在。
  除非:蝮蛇螫手,壮士解腕。又另当别论。
  拆除甲板上层建筑的田氏大舡,入船坞修复。新一批满载而来的船队,将所携军士放入军营。补充物料,翌日便跨海驶向对马港。待船队返回,将随刘备折返南津港,讨伐高句丽。
  “高句丽国,在辽东之东千里,其王都於丸都之下,地方二千里,户三万。多山林,无源泽。其国贫俭,土著。为宫室、宗庙,祠灵星、社稷。其俗吉凶,喜寇抄。
  其国置官,有相加、军卢、沛者、古邹加,尊卑各有等。本捐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大家(大户)不田作。下户给赋税,如奴。俗好歌舞。其人自喜。跪拜申一脚(单膝跪地),与夫余异,行步皆走。又以十月会祭天,名曰‘东盟’。有军事亦祭天,杀牛观蹄,以占吉凶。大加著帻,如帻无后;其小加著折风,形台弁。无牢狱,有罪者即会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盗一责十二。
  婚姻之法,女家作小屋於大屋之后,名为‘婿屋’,婿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苟合),女家听之,至生子,乃将妇归。其俗淫,多相奔诱。其死葬有椁无棺,停丧百日。好厚葬,积石为封,列种松柏。兄死,亦报嫂。
  俗有气力,便弓矢、刀矛,有铠,习战。又有小水貊,俗出好弓,其马小,便登山。夫余不能臣也(请注意)。沃沮、东秽皆属之。其国都依大水而居。王莽时,发句丽以伐胡,不欲行,亡出塞,为寇害。”
  高句丽,本为前汉时县名,武帝灭卫满朝鲜后所立。元帝建昭二年(前36年),北扶余王子,高句丽人朱蒙,在此建国。取县名为国号,故称高句丽。两汉之交,王莽“更名高句骊王为下句丽候”,以候国依附于新莽。
  光武中兴,“建武八年,高句丽遣使朝贡,光武复其王号。”其后,“建武二十二年,高句丽万余家因乐浪郡附于汉”,“二十三年冬,句丽蚕支落大加戴升等万余口诣乐浪内属”。
  后趁百年羌乱,鲜卑崛起;帝国日衰,无暇他顾时,“喜寇抄”的高句丽,大举扩张。抄掠汉民,蚕食汉土。
  “建武二十五年春,‘句丽寇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和‘帝元兴元年(105年)春,复入辽东,寇略六县。’‘元初五年(118年),复与濊貊寇玄菟,攻华丽城。’”
  “至殇(帝)、安(帝)之间,句丽王‘宫’数寇辽东,更属玄菟。”
  “建光元年(121年)春,宫乃遣嗣子遂成将二千余人……潜遣三千人攻玄菟、辽东、焚城郭,杀伤二千余人。”
  本初元年(146年),高句丽王伯固(宫之孙)“复犯辽东,寇新安、居香,又攻西安平,于道上杀带方令,略得乐浪太守妻子。”
  “建宁二年(169年),玄菟太守耿临讨之,斩首虏数百级,伯固降服,乞属玄菟云。”
  时下,高句丽王,名唤“伯固”。
  国分五部:“(高句丽)本有五族,有涓奴(捐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
  合称:“部贵五宗”。
  打得赢,“焚城”、“杀人”、“抄掠”,无恶不作。打不赢,摇尾乞怜,跪地“乞属(乞求归附)”。
  一言蔽之,贼心不死,养不熟的白眼狼。
  按蓟王之划分。时下高句丽,乃是:抵近大汉,拥有能快速暴兵(其俗淫,多相奔诱;兄死,亦报嫂)之野外巢穴的,一群野怪。
  须以雷霆手段,斩草除根。先灭其国,再掠其民,分化瓦解,兼容并蓄。五宗部民,或有二十万口。对已有六百万人口基数的蓟国而言,同化起来,不要太简单。高句丽种出北扶余,女子身长肤白。聘为妻妾,自是极好。蓟王好胡姬,天下皆知。
  洛阳,黄门北寺狱。
  浑身披创,皮开肉绽的王允,被黄门力士,合力架上草席。虽谨遵黄门令暗嘱,可有张让心腹小黄门为场监,便不能作假。五刑加身,难免伤筋动骨。王允血肉之躯,如何能挡。
  堂堂一州刺史,只因检举张让,身受重刑,何苦来哉。力士各自摇头离去。这世道,“有钱生,无钱死”。古往今来,皆是一个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