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7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4/2006

  于是乎,神鬼无觉,把事情办妥。
  然若问在场众人:张常侍可曾为蓟王增封进言?
  众人皆摇头否认:未曾。
  张让确也未曾口出“增封”二字。然事实果真如此么。
  实则不然。此事,正是在张让与陛下的“一唱一和”中,悄然敲定。张让行抛砖引玉,见风使舵。引陛下水到渠成,自投罗网。
  同理,再看大宦官王甫。
  先帝延熹九年,方士牢修诬陷党人,党同伐异,图谋不轨。“八顾”之范滂因而获罪,被关进黄门北寺狱。先帝遣中常侍王甫审讯。范滂等人身披枷锁,布袋蒙头,列为阶下囚。然当前人被审时,范滂、袁忠却从后向前挤,争先受审。
  王甫发现,以为二人争相自首,心中不屑,便斥责道:“尔等身为臣子,不思忠君报国,反结成私党,相互褒举,擅论朝政,凭空捏造事端。还不将所有阴谋勾当,从实招来,不得有丝毫隐瞒。”
  范滂答曰:“我听孔仲尼说:‘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我等之所以聚在一起,乃‘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不料却被人诬陷结党营私。”
  王甫又斥问:“尔等更相拔举,如唇齿相依。凡遇意见相佐之人,皆悉数排斥在外。此举,不是结党又是何故?”
  范滂仰天长叹:“古人遵循善道,能为自己求得更多福瑞;今人遵循善道,却使自身深陷死罪。我死之后,且葬在首阳山边,上不辜负皇天,下不愧于伯夷、叔齐。”
  王甫遂被范滂,大义所动。在场士人,多得解桎梏。永康元年(167年),审判结束,王甫判众人无罪,范滂等皆被放归乡里。
  若单看此事,王甫其人如何,似另当别论。且后又一力促成夏育等人北伐鲜卑檀石槐。亦是为国谋局。
  然而。窦武谋诛宦官,事泄,王甫与曹节劫持陛下,杀窦武、陈蕃,再与曹节、段颎等人弄权多年。后杨彪、阳球发其奸,下狱,死于杖下,尸被磔。
  王甫其人,生平看似矛盾,善恶难辨。
  实则,趋利避害,人之常情。
  一言蔽之,不牵扯到自身重大利益关切时,王甫其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再看勃海王刘悝。
  延熹八年,刘悝被劾奏意图谋反,先帝不忍诛杀胞弟,将其贬为廮陶王,只剩一县封邑。失去封邑,刘悝追悔莫及,于是暗通中常侍王甫,许诺若助其复国,答谢五千万钱。
  永康元年,先帝驾崩,遗诏命刘悝复为勃海王。刘悝认为,此乃先帝遗愿,非王甫之力,于是拒付五千万钱。因此被王甫怀恨在心,乃至身死国除。累及宋皇后全家被诛。
  试想,以王甫之老奸巨猾,揣度圣意。“受人之托,终人之事”时,是否也如张让这般,滴水不漏,无迹可寻。润物细无声。
  一对一答间,将事情办妥。
  再想,勃海王刘悝定会问先帝身边亲随:王常侍可曾为复国进言?
  亲随皆摇头:未曾。
  于是,勃海王信以为真。自食其言,害人害己。
  再深想,见范滂大义凛然,置生死于度外。王甫竟将党人尽数放归。若无切齿之恨,岂能将勃海王刘悝满门置于死地。甚是不惜累及宋皇后全家。
  刘备窃以为。勃海复国,王甫出力甚伟。
  勃海王,自寻死路,怨不得旁人。这便是缺少政治智慧。
  蓟国六大谋主,凡有一人在勃海王刘悝身侧,又岂能令主公身死国灭。
  史家竹书纪事,常用春秋笔法。一人生平,本传只有十之二三,需纵观全史,方能拼凑出十之八九。蛛丝马迹,皆藏于书中。能否构建,见仁见智。
  为何温故能知新。
  正因随见识、阅历等,个人修养不断积累,越发能体会出文中未尽之语,言外之意。能更加全面完整的构建还原“历史的风貌”。
  或有人说,刘备一路走来,实在太过顺利。
  其实不然。各种明枪暗箭,阴谋诡计纷至沓来。刘备不过是见招拆招,未雨绸缪。主臣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的好。
  别的不提。便说如何不断消除,陛下心中对蓟国日益滋生的疑虑。若得空闲,又有兴趣,不妨从头再看一遍。温故必能知新。
  尤其是那句“无野心而有所求”。希望诸君能体会。
  生活从来不易。且行且珍惜。
  一言蔽之,且看刘三墩地狱难度下如何无伤通关,解锁三国完美真·结局。
  洛阳东郭马市,胡姬酒肆。
  与胡人主事辞行,甯姐姐轻身而出,登车而去。
  遥看帝都晚照,甯姐姐轻抒胸臆:“洛阳,不必再来。”
第088章
藩强朝弱
  蓟王连生百子,一时遍传洛阳。
  便有一干人等,苦心积虑,刻意营造“强藩弱汉,恐现前汉七国之乱”的流言蜚语,被冲刷殆尽。
  升斗小民,嗤之以鼻。蓟王忠肝义胆,安邦定国,四处平乱尚且分身乏术,岂会自反。
  仍有奸佞之辈强辩道:蓟王不反,焉知子孙不反乎。
  有识之士,一笑了之。《推恩令》下,蓟国自二代王始,便将支离破碎,兄弟阋墙自顾尚且不暇,如何还有余力谋反。
  流言止于智者。
  蓟王恪守臣节,天下亦不信。
  恶毒之言,尚未兴起,便烟消云散。须知,本朝侍御史闻风奏事。若因此而遭劾奏,岂非自讨没趣。
  若只生一两个子嗣,不足以息流言。用后世的话说,不够劲爆。连生百子,才能轰动天下。百子祭出,等同“王炸”。一时激起千层浪,将流言蜚语,悉数拍成齑粉。飞灰湮灭。
  细思恐极。若无百子,蓟王危矣。
  中山(靖)王刘胜,常劝同母兄,赵王刘彭祖:“为王当日听音乐,赏歌舞美伎。”赵王斥道:“中山王只管奢侈淫乐,不辅佐天子安抚百姓,怎称藩臣!”
  时正值七国乱后,武帝即位之初。藩国为朝廷所深忌。彼情彼景,与后世不肖子孙,国破被虏时“乐不思蜀”,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阿斗,总归是继承了祖上的智慧。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谈资,便是蓟王螽斯衍庆,连生百子。话说,蓟王有七十四妃,三百零一御姬。后宫不满千人,却诞下麟儿过百。
  暗思陛下,宫中佳丽过万。却只生下寥寥数子。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若单从此处论,当坐实藩强汉弱。
  在刘备看来。陛下之所以血脉稀少,原因便出在他的选择。年十四之佳丽,周岁不过十三,甚至更小。生理远未成熟,受孕几率自然小。而刘备枕边人,皆在年十八以上。许多小姐姐,身强体健,自能孕大含深。
  俗语曰“一个萝卜一个坑”。陛下喜欢幼女这件事,除去虚无缥缈的养生采补之术,自与萝卜尺寸,大有关联。
  胡女好生养。事实也是如此。据刘备所见,根本无需坐月子。不出三日,便可下地行走。
  为长远计,刘备还是谨慎以待。遵华大夫所嘱,初为人母的诸姬,皆卧床静养。
  名人字画,收到手软。比起钱物,今汉艺术品的价值,何须多言。蔡邕、钟繇,亲笔所书,更是绝世珍藏。不及装裱,先收入藏书阁再说。
  蓟王深居简出,整日陪在爱姬身侧。子女亦逐个探望,各个珍视无比。有句话叫视如己出。又说以稀为贵。本以为子嗣众多,必不会如先前那般稀罕。
  结果不然。父爱不曾分摊削减,反倒积少成多。如添柴加薪,火焰更盛。
  贾文和一语中的:主公胸怀天下,爱民皆如子,何况爱子乎。
  蓟王公私分明,表里如一。爱民如斯,又岂能不加倍疼爱自己的子嗣。
  私欲无损大义。亲情不乱国法。
  “人之初,性本善”。不肖子孙,鱼肉百姓。明主不得不大义灭亲,归根结底,还是没教育好。所有王子,五岁起,皆要往王子馆就学。名师益友言传身教,促其成才,便是未雨绸缪,杜绝“大义灭亲”的人伦惨剧,在自家门内发生。
  又说“三岁看老”。入学前,宫中亦有女博士、女师,悉心教导。士异、赵娥等,皆女中英杰,刘备为子女成才,可谓煞费苦心。
  明年,嫡长子刘封年满五岁,将入王子馆。再过一年,二女七子,当陆续入学。又过三年,百子同去。不出十载,王子馆当书声琅琅,热闹非凡。刘备的儿子,各个身长八尺,文武双全。
  嗯,没毛病。
  张让传语尚书台。尚书令曹节,抱恙入宫。与众尚书商讨蓟国增封事宜。
  蓟国横亘幽冀,已有一十六县。若再增数县,当西枕太行,东抵渤海。龙盘虎踞,声势无两。
  正因棘手,故需曹节亲临。
  首当其冲,增封几县。
  曹节一锤定音:“蓟王虽有大功于社稷,然亲疏有别。封国不可多过沛国。”建武二十年(44年),光武帝封其子刘辅为沛王,立沛王国。领二十一县。
  众人无不骇然。换言之,当再增五县。
  “东西南北,各增一县。”细看幽冀山川地形图,曹节并指一圈:“再择滨海一县,配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