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7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7/2006

  家、国、天下,泾渭分明。种田获利长远,奈何耗时日久,非持之以恒,不可大成。I陛下急于求成,十日都多,如何能等十年。换言之,陛下对经营大汉帝国,兴趣寥寥。远没有卖官鬻爵,来得直接、迅捷、刺激。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唇枪舌剑,壮怀激烈。钱货两讫,童叟无欺。明码标价,一地一价。钱入西园,任凭所求。便是风险极高,收益极少的三公之位,亦有至少半年质保。陛下恪守信誉,轻易不会动。
  如前所说。种田十倍利,经商百倍利。蓟王十年种田,不及陛下一年卖官。
  正因如此,陛下在蓟王当面,拥有自以为傲的,帝王级的优越感。论挣钱,蓟王远不及也。这份天然的优越,所产生的心理优势,及随之而来、自以为是的安全感。更加毋庸置疑。让陛下迷之自信满满,总觉得一切尽在掌握。
  蓟王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看似开疆辟土,有大功于社稷。实则,陛下心中颇不以为然。
  陇右一地,遍布羌人牢营。蓟王流徙三百里,完城旦舂。刑期不过四年。且羌人青壮健妇,日赚二百大钱。四年之后,欠债堆积如山,无法偿还。蓟王必不能兑现。到那时,陇右一地,种种向好,立刻如沙雕崩盘。在羌人的焚天怒火中,顷刻间飞灰湮灭。陇右一地,万劫不复。
  那时,再回头看。蓟王因讨伐羌乱而立下的赫赫功勋,又值几钱?
  故从长远看。蓟王不过是立无用之功耳。
  陇右如此,北疆亦是如此。三郡乌桓、南匈奴、高车、扶余、高句丽,如群狼环伺。蓟王如日中天,慑于虎威,不敢造次。蓟王薨后,《推恩令》下蓟国支离破碎,北疆再无强国震慑。那时,形势又当如何,犹未可知也。
  以陛下之精明,必然料定北疆又当大乱。内迁胡人,荼毒更烈。
  于是乎,蓟王苦心经营的一切,亦在胡人的铁蹄下,轰然倒塌。不复存在。
  一言蔽之。陛下心中始终认为,无论蓟王,还是蓟国,及时下所拥有的一切,皆不会长远。
  蓟王,不过是立无用之功。
  无用之功,即便对家、国、全天下而言,又有何益?终归是,尘归尘,土归土。镜花水月,海市蜃楼,一了百了。
  然,有功必然要赏。否则还有何人愿为国效力。若天下人皆不事生产,只知低买高卖,巧取豪夺。陛下纵巧妇,亦难为无米之炊。只因僧多粥少。
  只需有蓟王为天下表率。海内有识之士,皆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排忧济困,拨乱反正。待民生改善,百业兴盛。再高价卖出,岂不美哉。
  此,才是蓟王存在的最大价值。
  在陛下看来,天下有两种人:穷人和富人。
  穷人全部的功能和作用,及存在意义,便是为富人积累财富。待穷尽毕生辛劳,硕果累累时,再被富人一把收割。既名不见经传,又尸骨无存。
  百姓是群羊,官吏是牧羊人。陛下才是唯一的主宰。
  一州之“牧”,足见一斑。
  而蓟王,自然是全天下最优秀的牧羊人。
  商人唯利是图。商人间的感情,不过是利益关系的异化。陛下对蓟王的好感,更多出于利益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而产生的身心愉悦。
  与所谓“死生契阔”,完全是两个层级的东西。不可同日而语。
  自从跟陛下做了情感切割,蓟王又何曾再与其交心。蓟王悬钟后顾,强势崛起。然身边女伴,即便初次承欢,亦少有贯穿伤害。反观许师钟瑷,次次皮开肉绽,遍体鳞伤。蓟王恩怨分明,爱恨拎清。是敌是友,是爱是恨。是黑是白,泾渭分明。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在上述无限趋近完美的理论环中,如何自处?首当其冲,树德还是除恶。其后如何决选,便一目了然。
  刘备恪守臣节。守的是“节”,远不是“义”。更无私情可言。
  身居高位,刘备很难理解。后世那些标榜可以跟每个后宫佳丽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的多情之主。扪心自问,何来如此廉价的真情义。
  情、义,人生能各有一份,足矣。
  余下,更多出于利益,仅此而已。
  陛下的精明,远不止此。
  将与蓟国隔海相望,陆地并不相连的沓氏县,划归蓟王名下。便是皇商精明之所在。
  三国魏景初三年(239年),辽东大乱,“以辽东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立新沓县以居徙民”。沓氏县遂废。“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单此一句,便知此地尚不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惜。
  然,价值因人而异。
  此县,孤悬半岛。因水而兴。对蓟王而言,极具战略价值。泉州港并非四季不冻港。而沓氏南津港,却四季通航。得沓氏县,蓟国便可在此立海运基地。四时通航半岛及倭国列岛。再无坚冰封港之困。
  有钱难买孤中意。
  陛下此举,足见皇商了得。
  临乡城,蓟王宫。
  国策皆已提前拟定,无需蓟王劳神。
  刘备时下心无旁骛。全部身心,皆沉浸在一而再,再而三为人父的狂喜之中。
  洛阳已有消息快马传回。言,陛下金口玉言,增封蓟国六县。如此,当有二十二县。稳坐第一强国宝座。二十二县,足可营大小城邑,二百有余。诸子诸女,足够分润。
  再加西域五十六妃所生子女,或将重返西域,继承侯位,拥有一座绿洲城池。若能继承王位,更好。如此算来,足够三百子嗣瓜分。
  开局五农民。若是普通难度。
  蓟王子开局:人各一座城市,一支舰队,十万邑民,人手充足,百工齐聚,等同于没有难度。向西,向南,向东,向北,但凭王儿所选。孤随意。
  “那(nuó)美!”餐厅华堂,年方十五的杜夫人疾步而入。
  “在。”正隔着华服,美美的轻抚着小腹的倭女,急忙站起。
  “窦妃寝宫,速去。”杜夫人脱口而出。
  “诺。”名叫娜美的倭女,遂冲也将将用完午膳的一众同伴言道:“随我来。”
  “诺!”七尺倭岛贵女,纷纷起身,随那美而去。
  依照惯例。作者菌青史留名之人,必有剧情后续。
第092章
万世太平
  “那美,速去何妃寝宫!”
  “喏!”刚出窦妃寝宫,闻声又急忙赶往何妃寝宫。
  类似事情,早已成倭女们之日常。至于那位被称为“主公”的男主,不仅只有数面之缘。且相遇时,只顾低眉垂目,未曾抬头相见。
  然而关于男主人的传说,早已充斥宫中。便是一同前来的同伴,亦能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仿佛亲眼所见。
  那美从女伴的目光中,读出了别样的意味。还有小心翼翼安放着的,一丝孱弱的不切实际的希冀之光。
  自打如“云上神宫”般华丽无比的大海船,泊入邪马台港湾。倭女们终于亲眼所见,长辈们代代相传的“故国的轮廓”。
  女王一声令下。五万倭女渡海而来。作为“七尺贵女”,那美等人成功入选长安宫,又先于旁人,成为“王的侍女”。获得了被所有倭女羡慕的高贵身份。
  “呼——”那美长出一口气,再加把劲呦。
  秋,七月,三辅螟。
  旱极而蝗。三辅大地,蝗虫肆虐,遮天蔽日。青苗皆被啃食一空。陇右快马传讯,蝗灾未过陇山。真乃不幸中的万幸。京兆尹刘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又从陇右调集粮秣,平抑粮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再添人祸。
  陇右一地,竟能反哺三辅。消息传来,洛阳朝堂,百官皆惊讶无比。众所周知,陇右除五十万汉人,剩下五百万口,多为羌氐诸胡。
  自今汉立朝以来,连年造反。前后百余年,朝廷不知填进去多少人力物力。然陇右大地,犹如无底洞,从未足够。不料蓟王西去,不出二载,竟能自给自足,且还有余力反哺三辅。
  长此以往,即便四载之后,流徙期满。羌胡诸胡,能自食其力。又何须再反?
  先前,对蓟王施政,表面迎合,却暗自腹诽的朝中重臣,纷纷自醒。蓟王所求,究竟是一时之功,还是万世太平。
  于是乎,蓟王治政,渐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深究。
  最大疑问,随之而来:流徙期满,羌人反否。
  士大夫各抒己见。正反各半。
  然蓟国上下,却皆以为:羌人永不再反。
  便是西域胡商亦摇头嘲笑:与其忧心羌人再反,不如替羌人忧心,房价暴涨,如之奈何。
  蓟王万事想在人前。陇右大地,遍地牢城。筑城所用大木,多入八百里秦川,就地取材,然却砍伐有序。只取大木,勿伤小木。更不可伤及灌木。梯田亦只堆到山腰,顶上水土,原封未动。皆保持上佳。
  入秋之后,暑热渐退。
  以龟兹妃白卓,大乌孙妃素月,疏勒妃莲华,莎车妃流霜为首的西域二十八妃,开始接棒生产。
  又有二十八子,呱呱坠地。王子二十一,公主有七。
  男女无有不同。公主汤沐邑,更是早早划分。足见蓟王珍爱。
  久居长安城,西域大使馆的二十八国使节,听闻公主生产,母子平安,各个欣喜若狂。快马传回西域。
  目送信使背插令旗,绝尘而去。西域使节,忽泪流满面。从此吾王与蓟王血脉相连,终成一家。盟约以血脉代代延续。牢不可破。
  别的不说。自己在长安城内,亦挺直腰杆。便是汉人长吏,亦不必见外。终归是,一家人不说二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