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8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2/2006

  思绪万千,刘备悠悠回神。
  二位帝后,正襟危坐,相对无言。
  大将军何进,与骠骑将军董重,按剑陪坐。
  唯我蓟王,面露缅怀之色。
  睹物思人。刘备曾在此,与王美人隔屏对饮。也曾在下方销金窟梁木,见陛下三杯醉卧。
  须臾。董太后轻开尊口:“礼官已呈谥号:‘孝灵’。”
  《諡(谥)法》:“乱而不损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显然,礼官乃取“乱而不损”之意。
  《周礼》:“小丧赐谥。”又有《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刘备斟酌答道:“陛下至孝。倒也,匹配。”
  董太后忽垂泪:“人终有一死。便是天子,亦所难免。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如今思来,若我母子,仍在河间。我儿未得这场泼天富贵,今时今日,是否仍在膝下承欢。不似这般,阴阳永隔。”
  “太后节哀。”刘备一声暗叹。总归是母子连心。
  “不说也罢。”董太后含泪言道:“销金窟内,半数铜钱,既归贵子。可否劳烦王上,悉数折成琉璃宝钞。”
  “臣,遵命。”刘备敢不从命。
  “如此,朕先回宫。”董太后艰难起身。路过刘备座前,忽垂泪止步,俯身耳语:“麒麟降世,‘吾道穷矣’。”
  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孔子为此垂泪,言:“吾道穷矣”。
  刘备肃容下拜,无言以对。
  待董太后与董骠骑先后出殿。何后这才言道:“剩下一半,亦请王上,折成琉璃宝钞。送往濯龙园。”
  “臣,遵命。”刘备再拜。
  何后慵懒起身。路过刘备座前,忽探足轻踩蓟王手背:“大汉天下,王上当真不取乎。”
  诛心之言,刘备无需理会。
  见刘备无语,何后得寸进尺,耳鬓厮磨,气吐如兰:“兄终弟及。合肥侯若继大位,妾仍尊号(灵思)皇后。若等蓟王登临帝位,妾仍可为(帝)后乎。”
  “陛下尸骨未寒。”刘备终于开口:“皇后急(于改)嫁乎。”
  何后闻言一窒,身后大将军何进更是惊疑不定。须臾,刘备平揖起身,直视何后翦水双眸,眼中清洌无波:“陛下为奸人所害,盛年而崩。未及下葬,皇后便来分家析产。何其急也。”
  何后终是落泪:“人前显贵,人后受罪。深宫冷暖,唯妾自知。所作所为,皆为自保。妾若未曾入宫,或亦如小妹那般,清白无垢。今日之举,让王上见笑了。”
  “恭送皇后。”刘备言尽于此。
  “后会有期。”何后亦回礼。
  待堂内只剩一人。刘备遂唤来黄门令左丰,清点销金窟内财货,装车送入二崤城,九坂坞赀库。
  车驾出西邸。见半张脸肿如猪头的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已然清醒。刘备这便停车,命史涣送上金疮药。蹇硕强起下拜。
  家国天下。
  陛下身后之事,当真一地鸡毛。唯利是图,坐地分赃。不加遮掩,毫无情义可言。亲眼所见,无不令人齿冷心寒。
  昔日围在陛下身边,殷勤侍奉,朝夕可见的十常侍,全然不见踪影。传闻张让、赵忠,已遣人奔赴合肥,暗中结好合肥侯。为各自的荣华富贵,提前铺路。话说,此次此刻。通往合肥国的官道上,策马扬鞭,一路飞驰的,又何止十常侍的车马。
  绕行南北二宫时,刘备忽心生厌倦。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洛阳二宫,十万宫人。又有几人,真为陛下痛哉惜哉。
  说到“兄终弟及”,还需提及一人。
  勃海王刘悝。今汉宗室。章帝曾孙,河间孝王之孙,蠡吾侯之子,先帝胞弟。建和元年(147年)七月,勃海王刘鸿薨,无子嗣,国绝。先帝遂封胞弟,时蠡吾侯刘悝为勃海王。
  建宁元年,正月。太后窦妙与大将军窦武,策立解渎亭侯刘宏继承大统,派人前往河间迎驾。民间流言四起。说,刘悝愤恨先帝未传位与己,欲起兵抢夺迎驾诏书。
  此事,后虽不了了之。然勃海王刘悝之所以如此行事,正因有“兄终弟及”的继承传统。
  民间传闻,不见正史。许,真有其事。故陛下继位后,才与中常侍王甫一唱一和,痛下杀手。
  刘悝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皆死狱中。傅、相以下,以辅导王不忠,悉伏诛。在位二十五年,国除。
  妃妾十一人,伎女二十四,后宫佳丽,计三十有五。在位二十五年,诞下子女七十。
  此等规模,当是两汉王爵的一般水准。若非身死国除,或不值史家一提。
  看我蓟王。螽斯衍庆,绵绵瓜瓞。
  西郭,十里函园,车骑将军府。
  新任大将军府主簿许攸,正与老友曹操,并榻对饮。
  “子远,王使君此谋,究竟是利是弊。”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待置身事外,细细回想,曹操忽生疑窦。
  “自是大大利好。”许攸微微一笑,颇有高士之风。
  “不吝赐教。”曹操平揖求教。
  “起事时,王使君曾振臂高呼‘伐无道,诛暴君’。”许攸言道:“攸,便借古喻今,从先秦说起。传闻,始皇帝最后一次出巡前,各地多现不祥之兆。东郡曾有陨石落下,上刻‘始皇死而地分’。果不其然。始皇崩于半道,陈尸晾尸台上。后,天下分崩,楚汉相争。高祖起于布衣,奋剑豪取天下。立煌煌天汉,四百余年。孟德且思,今时今日,与‘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何其相似耳。”
  “皇死地分。”曹操幡然醒悟:“王使君,欲将‘合肥侯’,比作‘高祖’乎。”
  “然也。”许攸字字见血:“今汉,如老树将死。自上而下,病入膏肓。唯摧枯拉朽,野火燎原方能枯木重生。”
第124章
绝境弄险
  “如此说来,王使君未曾被贼人利用。”曹操涣然冰释。
  “然也。”许攸颔首道:“在我看来,王使君与那位太平神宗,颇多英雄相契。互相借力耳。”
  “子远之意……”曹操惊疑不定。
  “孟德万勿多想。”许攸笑道:“王使君非太平道中人。”
  曹操又问:“王使君弑君,乃为天下计。黄巾贼弑君,又是为何。只为公报私仇乎?”
  “其中关窍,唯王使君与太平神宗知晓。我等外人,未可知也。”许攸言道。
  “所谓善恶难分,忠奸莫辨。”曹操一声长叹:“世道艰险,人心莫测。诸事越发纷乱,前途难辨。”
  许攸亦感同身受:“唯与诸君携手,亦步亦趋,砥砺前行。”
  曹操又问:“子远自投大将军门下,意欲何为。”
  “无它,细作耳。”许攸笑答。
  “陛下托孤蓟王,欲立合肥侯为帝。以蓟王为人,自当奉命而行。传闻,待合肥侯继位,便会策封皇长子为太子。操,以己度人。今合肥侯势单力薄,为求大位,自可隐忍屈从。待他日羽翼渐丰,又岂甘大位旁落,拱手于人。那时,蓟王定会再废合肥侯,另立新帝。先立后废。此乃,权臣之路也。”曹操言道。
  许攸洒然一笑:“陛下为护二子成人,行嫁祸安国。本以为可防兄弟阋墙,同室操戈。岂料各方,皆有计较。先前朝政皆握于陛下之手,乃今汉罕有之良机。奈何陛下乱而无损,错失中兴之机。再待合肥侯继位,又将重蹈外戚、党人、内宦之覆辙。权衡之下,朝政必分执数人之手。各方博弈,暗战不休,乃至江河日下。不出十载,且看鹿死谁手。”
  国难当头,唯抱团取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然陛下却绝境弄险,引合肥侯继坐大位。乃至朝廷分裂,三足鼎立。各方角力之下,乃至朝令夕改。政令难以长久,不出数年,朝政皆废。国祚难继。
  古往今来。新生之物,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一言蔽之,时机不对。社稷艰难,当谨小慎微,再经不起折腾了啊。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对今汉而言,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制,便是新生事物。
  陛下葬期之内,当决定继位之选。
  《起居簿》上所录,陛下临终之言,已由蓟王证明。陛下金口玉言,立合肥侯为帝。窦太后与何皇后皆无异议。三公九卿,自当奉命而行。
  立皇长子为太子,乃蓟王之意。得窦太后与何皇后首肯,再快马告知合肥侯。合肥侯百般赞同。言,“告庙”之后,便会策封先皇长子辩,为皇太子。
  《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於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天子诸王,继位、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称“告庙”。
  《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自两汉始,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左右各为三昭三穆。诸侯五庙,左右二昭二穆: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
  凡遇大事,当告知先祖。“告庙”乃正式登基称帝的必要程序。一旦“告庙”,继位成为既定事实。除非有重大过失,便难轻言废立。前汉时,海昏侯刘贺之所以轻易被废,正因继位时,未曾告庙。换言之,继承帝位这件事,列祖列宗,皆未知晓。
  “不告而取谓之窃。”未曾“告庙”,等同于“窃取大位”。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时人事死如事生。昭告天下尚不足够,还需上告列祖列宗。阴阳二界,皆需顾及。于是在太庙继位,一举两得。成为两汉,历代皇帝继位,固定仪轨。为后世沿用。
  刘备弃享太庙,足见事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2/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