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8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5/2006

  “臣,刘备,拜见太后,拜见太子。”
  “你就是蓟王?”太子自帘后,稚声问道。
  “正是。”刘备答曰。
  “舅父言,蓟王乃麒麟降世,头上生角。为何不见?”太子问道。
  “太子不可无礼。”窦太后轻斥道:“蓟王乃先帝托孤之臣,同出汉室宗亲,何来麟角。太子,当以师长侍之。他日登基亲政,亦需蓟王辅佐。”
  “恕辩儿失礼。”太子这便赔礼,面无半分勉强。
  “臣,不敢。”刘备再拜。
  窦太后言道:“王上归国,恐不常来。”
  刘备斟酌答曰:“臣乃外藩,久居北疆。洛阳与我,并无留恋。此番归国,当无诏不离。”
  “王上归国,欲辟祸否。”窦太后直问。
  “功成身退,无心权势。”刘备直言:“臣,本就是宗室,又封王爵,辖千里国土,数百万民。权势,与我如浮云。”
  “王上所言极是。坐拥千里封国,数百万国民,又何须在洛阳朝堂,一争长短。”窦太后叹道:“新帝登基,先立太子。传承虽有序,然明争暗斗,在所难免。置身事外,方能善始善终。”
  不愧是曾垂帘称制的本朝太后。见识不凡。
  正如太后所言。刘备拥有千里沃土,牢固根基。与一般权臣,可谓云泥之别。大将军何进也罢,骠骑将军董重也好。即便权倾朝野,不过封万户侯。充其量,一县之地。岂能与头枕太行,脚踩碧波,横亘在幽冀之间,国土狭长,宛如长龙的蓟国,相提并论。
  乱世将至,权势何用。地盘才是唯一倚仗。
  “太后明见。”刘备言道:“大乱初平,万民饥流。大汉十三州,减口二千万。民生凋敝,亟待休养生息。陛下为合肥侯时,治国安民,颇有建树。且已元服,自有主张。不会轻易为他人左右。”
  “王上言之有理。”窦太后又道:“王上此去,陇右流徙羌人,亦需顾及。”
  “臣,遵命。”
  临别时,刘备又道:“臣,之所以不愿将永安改称长乐。正因多事之秋,太后宜当善保凤体。”
  “此乃程常侍之意,朕,并无与人争斗之心。”窦太后不以为意。
  “太后深明大义,当为社稷之福。”刘备再拜。
  出永安宫,刘备又去恩师府中辞行。
  传言,陛下欲擢升恩师为太仆,位列九卿。蓟王授业恩师,自当重用。
  再与曹操、袁绍等一众好友,关羽、张飞二位义弟话别。择日北归。
  幕府五校,悉数留京。刘备只带走四弟太史慈与五弟黄叙,及各自麾下兵马。
  趁大河尚未冰封。游麟号率蓟国明轮船队,顺流而下,经大河入漳,经停薄落津。再换乘车马,往广宗一行。
  广宗墟外,蓟国新任大利令吴循,已恭候多时:“拜见王上。”
  “元顺免礼。”刘备问道:“辛苦多日,可有所获。”
  “臣幸不辱命。”吴循答曰:“发现贼人暗通沙丘之密道。”
  “且领孤一观。”
  “喏。”
  广宗土壤沙质。黄巾贼曾于城外,遍掘地道,装神弄鬼。后被前大利令苏越识破。恩师水淹广宗,冲垮暗道。沙丘台下机关器,亦被悉数拆卸,转运蓟国。再培土填实。不料又被贼人暗中掘通。
  密道入口,便在瓮城之中。
  暗道宽大,可行车马。内设轨路,可借轨道车快速往来。
  吴循言道:“臣已命人先行探查。暗道直通沙丘台下。借机关升降,神鬼无觉。传闻,陛下服药助兴,强行房事。乃至箭疮崩裂,血流不止而亡。主公命人送回的药渣,华大夫也已详查,药渣中,确有虎狼之药。却无熬制慎恤胶之材。”
  “换言之,慎恤胶并非一炉熬制,而是被人另行加入。”
  “正是如此。”
  “若如此,为何不直接投入碗中,喂食陛下。反多此一举,投入药罐之中。”言毕,刘备便已醒悟:“下药之人,并非喂药之人。”
  “臣等,亦如此想。”吴循答道:“只需将慎恤胶投入药罐,无论何人喂药,陛下皆难逃一死。”
  多年前,刘备入宫赴宴,离奇中毒。若非甯姐姐出手相救,当真命悬一线。时过境迁,陛下亦身中此毒,一命呜呼。刘备隐约觉得,此事或与甯姐姐莫大相关。睚眦必报,亦是太平圣女,性格使然。尤其对险害刘备性命之人,罪无可恕。
  锱铢必较,睚眦必报。
  何后与圣女,皆剧毒无比。沾之即死,触之必亡。
  奈何,一明一暗,都与蓟王瓜葛不断。
  “可曾寻到蛛丝马迹。”刘备打起精神追问。
  “台下机关器,残留一根丝缕,必是贼人慌乱中所遗。”
第128章
废史立牧
  果然是“蛛丝马迹”。
  仅凭一根细丝,如何能缉拿到真凶。
  然这根卡在上下机关器,升降踏板缝隙处的丝缕,足以证明。陛下崩于沙丘平台,乃贼人精心设计好的结局。
  时人深信天人感应。事死如事生,灵魂不灭。头顶三尺有神明。前有赵主父,中有始皇帝,后有汉灵帝。三位君王皆命丧此台。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难以估量。
  京师重地,尚无人敢胡言乱语。然民间,尤其是冀州早已传开。先帝命丧沙丘,乃是“天命”。
  先帝乱而无损,倒行逆施,惹上帝(天帝)降怒。假名士王芬与黑山贼张燕之手刺之,崩于晾尸台上。
  如此一来。民间对王芬与张燕的感观,立刻变得非同寻常:二人乃奉天行刺,何罪之有。
  这便是假借神明的可怕之处。
  当义理,从道义上升到“神道”。世俗伦理,已无从定义,更无从审判。此亦是宗教的可怕之处。后世皇朝,屡试不爽。佛、道,大行其道。究其原因,还是统治阶层借此操弄人心,鱼肉百姓的结果。
  换言之,凡以宗教立国,或将某个学派神话,并以此演化而出的“神学”为据,深度介入世俗的封建皇朝。皆先天不足。
  一言蔽之:统治不够,神话来凑。
  对刘备而言。任何“借神话笼络人心”之举。皆需以雷霆手段,悉数铲除。
  此,便是黄巾之乱未起时,刘备已先在国内,将太平道定性为邪教的原因。
  陛下深受重创,卧床不起,杀之易耳。又何须多此一举。将下药、喂药,分与二人。令刘备百思不解。
  再无所获。刘备与一众属吏、工匠,继续北上。经由蓟国渠,返回南港。
  天空飞雪,稻作已毕。巨马水奔流向东,经年不冻。
  王上归国,大快人心。甚至比颗粒归仓,更能抚慰民心。
  洛阳京畿,暗潮汹涌。坐拥千里国土,王上稳如泰山。二将八校,足可护吾王周全。
  天佑吾王。
  归国方知,临晋侯,老司空杨赐,月末已辞世。
  陛下为其披丧,三日不朝。赠东园棺椁、衣物,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并下诏哀悼,命左中郎将郭仪为使,持节追赠杨赐骠骑将军、司空印绶。待到安葬时,又命侍御史桓典,持节送葬,兰台令史十人,遣羽林骑士轻车介士(武士),前后鼓吹,又令骠骑将军下属及司空仪仗队伍,送葬至先帝陵。公卿以下皆参加葬礼。赐谥号“文烈”。以其子杨彪袭爵。
  时下,若父母丧,子女必须归家奔丧。尤其为人子,还需离职奔丧。否则,将被视为大逆不道。为朝野所不容。
  正如时人皆有双重身份。此事,亦有例外。当,朝中重臣或戌边名将,身系国之安危,离职奔丧,于国不利时。即遭大丧,朝廷亦特诏,命其遥祭父母,不得奔丧。朝廷另派专使往其家,慰问吊唁,以替重任在身的孝子,行哀治丧。此特殊之仪轨,称为“夺情”。
  杨赐乃先帝授业恩师。陛下特命无需扶棺返乡,入先帝陵陪葬。新任临晋侯,永乐少府杨彪重任在肩。亦无需去职守丧。
  话说,就近葬入帝陵。四时祭拜,亦十分方便。
  刘备命二位府丞,幕府五校,悉数前往先帝陵送葬。幕府精兵,无敌猛将。寒兵玄甲,人马具装。杀气腾腾,自能震慑宵小。
  有此一万精兵,常驻京畿腹地。何人敢擅起刀兵。
  蓟王虽归,虎威犹存。
  一朝天子一朝臣。陛下登基,先帝身边旧宦,多未启用。反将曾在西邸,侍奉王美人母子的清忠五宦,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汝阳李巡、北海赵祐,悉数招至身侧,引为近侍。
  又擢升恩师为太仆,张温为司空。朝中内外,气象为之一新。
  新官上任,尚有三把火。更何况是新帝。听其言,观其行。究竟是有道明君,还是昏君无道。终归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南宫,明光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5/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