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8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0/2006

  《地理风俗记》载:“高成县东北五十里有柳亭,故县也”。《魏土地记》亦载:“高成(县)东北五十里有筐山,长七里”。柳县故城,便在筐山主峰下。
  二县皆未满万户。然柳县乃由章武析出。只需将滞留勃海郡内之青徐流民,尽数吸纳,安居乐业。不出二载,当轻松破万。临渝乃辽海郡治。只需将高句丽民迁入一半,亦可破万。就是这么简单。
  先前擢升四尹时,刘备命四人暂领郡治政务。县令人选,未急于一时。今,新设二郡,因郡治皆要增筑港城,故郡治所在县长,刘备亦一同任命。明确分工,方能事半功倍。
  二地之长,当授予何人。蓟王心中,已有合适之选。
  目光扫过大殿,遂看向比千石列:“曜卿?”
  “臣在。”泉州港令袁涣,起身奏对。
  “听闻,从弟袁霸、袁徽,自入太学坛,博采众长,知行倍增。德行操守俱佳,课业常列前茅。得授业恩师评语曰:袁霸‘公恪有功干’,袁徽‘以儒素称’。虽皆未及冠,然少年长吏,何其多也。今若出为一县之长,不知曜卿以为如何?”
  “臣之二弟,皆有干才。正可为主公分忧。”袁涣肃容奏曰。
  “甚好。”刘备欣然点头。内举不避亲,便是如此啊。
  袁霸、袁徽,皆少年英才。还有幼弟袁敏,有武艺,喜治水。尚不及十五。待年满十五,当入都水令署。一展长才。
  “公业,公祐。”刘备目视侧席。
  “臣在。”门下督郑泰与主簿孙乾,乃蓟王私臣。虽只食六百石俸,然大小朝会,皆陪坐侧席。雷打不动。
  “将诸位贤才,速请来相见。”刘备言道。
  “喏。”二人领命而去。
  王连暂居四方馆,岑晊人在国宾馆,袁霸、袁徽,则在太学坛。皆不远。轻车驷马,风驰电掣。
  王驾,自王城呼啸而出。兵分数路,将四人接回。
  趁此空闲,左国令士异,已提前拟好诏命。
  趋步上殿,众人就位。百官正坐,目不斜视。
  左国令士异,朗声宣读王命:
  “封何颙为楼桑令。秩一千石,‘铜印黑绶’。另赐黄金五百两,铜钱五万,蜀锦五十匹。四季朝服及骖马安车一驾。”
  “臣,遵命。”
  “封王连为章武令。秩一千石,‘铜印黑绶’。另赐黄金五百两,铜钱五万,蜀锦五十匹。四季朝服及骖马安车一驾。”
  “臣,遵命。”
  “封袁霸为临渝长,秩三百石,‘铜印黑绶’。另赐铜钱五万,蜀锦十匹,四季朝服及匹马轺车一辆。”
  “臣,领命,谢恩。”
  “封袁徽为柳县长,秩三百石,‘铜印黑绶’。另赐铜钱五万,蜀锦十匹,四季朝服及匹马轺车一辆。”
  “臣,领命,谢恩。”
  依照惯例。只需治下民满万户,辟田万顷。便可擢升为“千石令”。袁霸、袁徽,“三百出仕,二千及冠”,梦寐以求,指日可待。焉能不效死力。
  蓟王向来未雨绸缪,以备不虞。趁天寒地冻,河川皆白时节,先将吏治体系构建。待来年开春,轻装上任,必然事半功倍。
  须知,麾下属吏,皆由二位国相,择选调派。稍后一同赴任。许多少吏,为官多年,经验丰富。政务纯熟,得心应手。堪称宿吏。迁升一级,乃至数级,调任异地,亦是蓟国惯例。
  吏治体系的廉洁高效,毋庸置疑。虽不能各个三百出仕。然,正因从入太学坛,充作“实习生”始,到熟能生巧获“异地升迁”。自上而下,蓟国已搭建起一整套的官吏培养体系。最大程度降低了个人优劣,对整个吏治体系的影响。只需是蓟王麾下,国境之内。在哪为官,大同小异。升迁,迁升。全家欢喜。少吏升为长吏,亦非遥不可及。只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君不见乐公政绩虽不及五尹,然积功至薮东守便是明证。
  又何止冀州一地。自幽州牧王允上任,州郡贪官污吏,望风解印绶去。官吏一时捉襟见肘,遂向蓟王讨要。于是乎,蓟国少吏,又纷纷北上。补幽州吏治之缺。凉州长吏,虽多出关东罪官。然各地基层少吏,亦多从蓟国调派。
  换言之,凉州、幽州、冀州,三州之地,自上而下,军政农商,皆以蓟王唯命是从。
  并州本亦不会例外。不料大将军何进抢先一步,拜后将军董卓为并州牧。切断了幽冀二州与凉州的关内通连。然自关外,丝路商队可取长城外线,由北地郡入关,再入居延道。大可不必经由并州通行。
  时下往来通畅,并无不妥。万一董卓设卡盘剥,索取重重关税。商队可随时弃走内线。
  窥一斑而知全豹。“内外双轨制”,早已深入人心。此,便是后世所谓“风险防范机制”。双核、双擎、双模、双轨,诸如此类。
  安排好新增数县政务。不及休息,蓟南尹陈群又上疏。言,文安大泽屯田已毕。
  文安境内滏水、高阳水、南易水、滹沱、泒水等,诸水交汇,散为大泽,径百二十里。刘备年前归国时,大泽已圩去少半。文安县境,置流民十万余。辟田一万顷。加之原有齐民,已破二十万口。
  为安置不断涌入的各地流民,陈群比照钟繇,先在境内新筑数城,后增至十城。
  刘备亦曾谆谆善诱:筑城当选地势高突,水网交会之地。如此名称亦好选定。如:滏阳、易阳、滹阳、泒阳,诸如此类。因地制宜,若与旧县重名,只需在名前另加“东、西、南、北、新”即可。
  陈群虚心以受。今十城筑毕,城名亦如刘备所言:滏阳、北易阳、滹阳、泒阳、沙阳、利丰、临漳、临津、平渠、永宁。
  二十万口,分置数城,不过杯水车薪,力有不逮。新得数十万黑山众,雪中送炭,正好填满。疏通后的文安水路,上承掘鲤淀,与蓟国水网紧密相连。泽中河堤高耸,渠网纵横。水网密集如脉络,可滋养百里良田。旱时引水,涝时蓄水,再无水患泛滥。
  如百里督亢、三百里薮中,一般无二。百二十里文安,亦是一片白泽中,凭空建起。故建制与普通郡县不同。无需撤村并邑,大费周章。各城邑只需建好,便可绕城圩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向外圈辐射,直到与邻近城邑“接壤”。
  那时,碧水青禾,一望无垠。
  蓟王已有言在先。
  十城之长,当以国中英才优先。
  消息传出,轰动学坛。
第150章
天地人和
  刘备欣然前往,实地一观。
  文安面积广大。东为径百二十里大泽,西与鄚县、易县接壤。横跨二百里。
  山南水北为阳。即是说,蓟南尹陈群,将所筑城池,皆设在北岸。此举利于城防。文安背靠督亢,扼守南部国境。自当将天堑陈列在面前。
  文安、长芦、章武三县,将东平舒国,团团包裹其中。东平舒侯弥加,与常道侯阙机,韩城侯骨进,同为蓟国内属。虽不称藩,却早已与藩属无异。三侯国,上至侯相,下至斗食小吏,皆出蓟国。一切政令,皆与蓟国比同。三归义侯,更是年年朝贡,从未例外。奢延鲜卑十四部属国、三郡乌桓、南匈奴、高车王庭、扶余、沃沮、高句丽、马韩,亦如此列。即便路远难至,亦由驻蓟国大使,代为进献。
  被五胡四夷口口相传,蓟王刘备冗长的名号,足可说明,人心向背。
  之所以,增筑十县。除去面积广阔,更因陈群,泽中营六城毕,又西进掘鲤,增筑四城。将与鄚县、易县接壤的陂泽,亦归为良田。二百里县境内,通渠圩田,撤村并邑。共计置城十有一。文安旧县居中,经北部泒水港,连通上下两大泽薮。
  如此一来。蓟国九河,自西向东,终成上中下,三向大回环。蓟国渠,连通东西南北。大小泽淀,如肺叶蓄水补水。滋润千里水田。一地干旱,九河补水。一地洪涝,九河分流。除非百年不遇之大灾变,乃至幽冀一片泽国。否则,蓟国再无旱极而蝗,洪水猛兽。年年风调雨顺,季季稻作大熟。
  后世将稻田划归为湿地,称之为地球绿肺。可谓实至名归。蓟国千里稻禾湿地,可提供粮食生产、泥炭积累、碳循环、水循环,环境塑造等,诸多正向生态积累。
  更何况,还有“北有蓟,莫纵缰”,阻胡人南下,为关东屏障。
  时至今日。蓟国西枕太行,东踏碧波。横亘在幽冀之间。东西千里,南北六百里的这片泥泞湿地,胡虏望而却步,如何能纵马驰骋。
  二千年前的京津冀。生态环境何止是友好。正因刘备未雨绸缪,提前进行人为干预,防止人口过度密集,造成生态链持续恶化。故才亲颁王命:分户不析产。将过剩人口,向周围扩散。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用当下的话说:天地人和。
  嗯,没毛病。
  何为日常?家国天下,儿女情长。外加防震减灾,绿色环保。
  生态不友好,还敢说是穿越众。
  或有人不服:绿色环保便也算了,防震减灾当如何体现。
  木质框架,榫卯结构。摇摆释放能量哇!
  文安十城长,刘备已命二位国相,细细甄选。百官亦可上疏举荐。即便闻风奏事,亦无不可。只需德才兼备,心存春秋大义。总归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前有郦城令阴修,三举乡党,蓟王欣然采纳,百无禁忌。百官还有何所虑。纷纷举荐亲朋故交。两位国相,来之不拒。悉数记录在案,命有司详加查验。去芜存菁。
  今汉国祚将尽。蓟国冉冉初升。能三兴炎汉者,何必多此一问。继陈寔“一门争先”,郑玄“桃李满门”。左丞荀攸,亦从洛阳来书。尽举家门贤良。
  有,从叔:荀悦,字仲豫;荀衍,字休若;荀谌,字友若;荀表,字公载;荀棐,字公辅。从兄:荀祈,字伯旗。
  刘备大喜之余,去发现,独独少了荀文若。
  荀攸乃肱股重臣。对家门才俊,自当心知肚明。然为保险起见,再向主公刘备举荐前,必提前询问过各人心意。换言之。荀文若之所以不在名单之列,非是荀攸藏私,而是被荀文若婉拒。
  这还了得。
  刘备遂去信询问荀攸:荀氏英才尽出,为何独缺荀文若。
  荀攸答曰:叔父有一语,转问主公,“黄巾之乱,胜负如何?”
  刘备怅然若失。果然是王佐之器。
  陛下借黄巾血洗关东。结果弄巧成拙,险万劫不复。更被黄巾余孽,刺死困龙台上。个中内情,只怕已被荀彧窥破。
  备思前后,刘备答曰:转告令叔,“尚不分胜负。”
  书到颍川,音信全无。黄巾乱时,荀氏一门或遁入深山,或辟祸他乡。流离失所,亲眷多有亡故。幸亏荀攸将家门子弟,行学蓟国太学坛。这才免于兵灾。
  话说,前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荀彧。父(荀)绲慕衡势,为彧娶之。彧为论者所讥。
  敢娶中常侍之女。以荀彧“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之真性情。按理说,不至于此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0/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